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母亲是个中医(好文)

母亲是个中医(好文)
: 继刘力红的《思考中医》之后,《问中医几度秋凉》是又一部思考中医、感悟人生难得的佳作!本书从回忆母亲中医治病开始,一路写来,有中医的神奇、有中医的道理、有中医与西医的区别、有人生的智慧、有豁达的胸襟......是作者作为一个中医世家“叛逆者”的自述!本文笔触轻松幽默,但读来发人深思,希望您喜欢并能从中领悟到中医的奥妙。

母亲是个中医

从我记事起,母亲总是被一大群病人包围着。来看病的人通常是一声不吭地坐在母亲面前,把手一伸,母亲便诊脉。摸了左手脉,又摸右手脉,之后看看舌苔……

这像一场考试。估计全世界只有中医看病是病人掌握着看病的主动权。虽说是病人来求助于医生,却由病人先对医生进行能力测试,这个病人可以完全不懂医学,但却是权威的考官,因为他手里掌握着试题的正确答案。

中医的诊室从来都是病人团团围坐在医生周围。医生给一人诊脉,大家全看着。于是,这考官就不是一个人而是全屋的病人,每个人的病都成为大家的趣味考题。

诊完脉,轮到母亲答题了。她一样样说清病人的病症、感觉、起因、病理……病人像主考官一样绷着脸听着,渐渐地露出笑容,最后伸出大拇指赞道:“好脉条,好脉条啊!就你给治了,下药吧!”这时,一屋人也都展露出舒心的笑容。

千百年来,中医就是在这样的检测下生存和发展的,这也是自然生成的法则。

中医的拿手本事是说出病来,说不出来,说的不准,那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

西医的看家本领是拿出病来,拿不出来病,让人看不到,那么西医也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

于是,中医要说出病在哪,病症和感觉,病的前因和后果等等。医生说的必须要与病人的感觉和症状吻合,得到病人的认可。比如我听母亲说病人出汗,应明白出汗有很多种,母亲会明确指出病人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出什么样的汗。于是我明白了盗汗之所以叫盗汗就是人一醒汗就停。如果中医说不明白病,说的与病人的感觉和症状这一答案对不上,那么这个中医就被病人判错,也就无法将医生再当下去了。这就决定了中医注意整体,层层深入,注重事物间关系,抓住主要问题的特点。

西医要给病人做透视、化验、检测等等,有时还要从人体上摘下一块组织做病理,或者干脆来个剖腹探查,怎么也得找到病——病变、病灶、病菌、病毒,也就是拿得出、看得见、测得到的具体的病。这决定了西医向精微方向发展,因为这是西医的立身之本。

母亲说病说得准,不仅通过诊脉说出患者有什么病,还能说出什么时候会流行什么病。

每到春季,母亲便会根据她对气候的感知开方让我去抓药,然后配制为成药,赶在流行病来到之前早做准备,她说到时现制药就来不及了。

有一年春季,母亲也是这般催我早做准备。但给我印象颇深的是,她告诉我,这一年春天得病的将是孩子,症状是发烧、气喘,而且烧得两个脸蛋其中一个脸蛋红,另一个脸蛋却是白的。我不信,发烧怎么会是半边脸红?我从未注意到这一现象。母亲指着她开的方子中一味名为“葛根”的中药说,这味药就是这个方子的灵魂,将使疗效奇佳。

我把药买回,粉碎、碾压、过筛,制成散剂,坐等病人上门。

还没等病人上门,母亲又开方,让我再准备一付药。她说,流行病一旦暴发,一部分人会找中医用中药,另一部分人会到西医院住院治疗,而从西医院出院的孩子将会小脸青白、虚弱、厌食、啼哭不止……于是,其中的一部分还会再来找中医治,这付药就是给他们准备的。

我正在配制第二付药时,第一批孩子如约而至了。让我大吃一惊的是:一个个烧得呼哧带喘的孩子全是一个脸蛋通红,另一个脸蛋是白的!

病人来得太多了,我成了药剂师,忙着分发药品。很快,第一批药就分发光了,我又加紧赶制第二批药。这时,那些从医院住院回来的孩子也上来了。一个个小脸青白,啼哭不止。我又开始分发第二批药。

第二批药发放完了,这个春天就过去了。

秋天,母亲也是备好药等病人来。当有病人问起病因时,母亲说:“你家是过日子人,过冬的准备做得太早了,‘十一’就封了门窗,早早就生了火……”病人惊道:“你怎么知道的啊?真是这样的,我家早早就封了窗户……”

母亲不仅提前预见时令病,还根据人们的生活方式预知什么样人会得什么样病,也是提前备好药等病人上门。

母亲有个大木头箱子,里面放着几十个瓶子,里面装着配好的药,瓶底贴着标签,写着“温胃散”、“护心丹”等药名。那时我以为这些药名是全国一个叫法,可后来在中成药中我并没有见到这些药,才知道是母亲自己的组方。

有时母亲不在家,来了熟人喊胃疼,我要是认为这病是从寒凉上来的,也敢包上两包“温胃散”给人吃。但母亲有时会把两瓶中的药兑配到一起给病人吃,还可以搭配着早晚服用不同的药,这我就不行了。

如今的中医也很少像我母亲这样成批给人治病了。时令病、流行病、瘟疫,是母亲做医生时需要先行感知的。母亲治病很像一个作战指挥员,分清层次,主战场、分战场……她不仅仅针对一个个来到她面前的病人,更是针对人群,看人群疾病的整体走势。

我之所以回忆有关母亲治病的事并不纯粹是忆旧,任何历史上的今天都是今天的历史,历史具有今天的意义,而时间是历史底片的显影剂,母亲当年备受家人责难的、连她自己也说不清的好多做法,到今天才显现出意义。我之所以用叙述的方式从我母亲开始谈中医,只想尽可能展示历史原貌,我相信形象的信息是全面的,事实自己会说话,我希望读者帮助我解读其中的意义,或者帮我判断我的解读是否正确。

以上内容节选自《问中医几度秋凉》。

来关注一下《问中医几度秋凉》的一些网络评价。
近年来,在中医界内外都能引起强烈反响的书除了刘力红先生的《思考中医》外,大概就是这本《问中医几度秋凉》了。
最早读这本书是在网上看的连载,只用看上一两分钟就深深地被吸引了,从此爱不释手,欲罢不能。记得考研的时候,每次不想看正经书,就会拿出它,翻上几页,几个月下来,这本书也被我翻了好多遍。于是推荐给了许多朋友,不管懂不懂中医,大家的评价却基本都是一致的"精彩"!
还有几个朋友是在这本书的影响下喜欢上了中医,甚至因为这本书报考了中医院校。这本书唤起了所有读者对中医的那份热爱,那份执着,也纠正了许多不懂中医的人对中医的误会和歪曲。

这本书其实算不上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中医书。作者艾宁,一个曾经的中医叛逆者,讲述了自己一家跟中医的缘分,也讲述了她对中医与西医,对生命,对社会的一些思考。其实这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不同的人,每一次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她引导着你去反思生命,也去感受生命,体悟生命。
中医书友会编辑:司鹏飞

我不是害怕接受痛苦的人,作者也不是害怕得病的人,因此看她的书就特别对味。遇到麻烦,减小期望,往往会有出人意料的收获。

网友:Seamoon

老友艾宁,今年春节来信贺岁,说起“去年出了本书”。我回信拜年,追问书名,不想她耐到五一才借一句“劳动节快乐”作复。既然承示了书名,一切就都好办。我昨晚接信后即时网上搜索,成功下载了一部分(70回本),并且找到100回本的在线阅读地址。今天拜读了20回,击节叹赏,感概良多,想起袁宏道《徐文长传》开头一段:“余一夕坐陶太史楼,随意抽架上书,得《阙编》诗一帙,恶楮毛书,烟煤败黑,微有字形。稍就灯间读之,读未数首,不觉惊跃,急呼周望:“《阙编》何人作者,今邪古邪?”周望曰:“此余乡徐文长先生书也。”两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者皆惊起。”

说艾宁是“老友”,其实颇有点“我的朋友胡适之”的嫌疑。犹记多年前,我们曾在同一个论坛上混过。蒙她不弃,跟帖支持而外,偶尔也会有“站短”赐教。此后年节间,不时惠书存问。网上相逢,不必曾相识。我对她的所知,也仅限于当时论坛上文字。如是经年,互相友好,儹称“老友”,似乎亦无不可。这次按图索骥,才顺便得知她的生平梗概。原来她母亲是一位中医,她本人自小为母亲当助手,配药济世,多年来耳濡目染,用心思考,真知灼见聚沙成塔,网上连载后“被出版”,于是有了《问中医几度秋凉》这本书。

这本书写了四代医者的真实故事,四代,是一代师徒、三代母女;医者,我取义于“医者父母心”。作者多年参与行医济世,亲力亲为,阅历丰富,所叙述的真实故事中,不乏 “奇闻”乃至“奇迹”。更多的是比较、思考和看法。一个个治病救人的案例,具体而微,远非宏大叙事,而作者的思考和探索,却极目古今中外,至高至远。虽然没有借重海德格尔、胡塞尔等当代流行西哲唬人,却引者思考许多貌似简单朴素其实大而化之的哲理。从一服价值只有一角二分的良药到医学的境界;从中西医的实践、理论比较升华到中西文化的比较思考,在在引人入胜。本人作为具体特定的一名读者,尤为受益的是,自觉以往许多经历、思索和学理,得此助缘,大有豁然开朗,豁然贯通之走势。总的说来,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曾经这样想到:道理道理,得其“道”未必一定要马上明其“理”,“道”高于“理”,“道”和“理”之间,不可以道里计。所以我们对于“道”,不可以“道理”计。顺便为本文释题如上。

艾宁的感想可圈可点:“她的老师一生不求财,不求利,不求名,便是对生命也是适可而止,早早撒手。母亲和她老师的做法一脉相承。一个西医的人生信仰可能不影响他的行医。可一个中医的人生信仰却会直接影响他的医术,如果母亲执着于生命,执着于青春,执着于名利,她怎么做到在医治病人时因势利导,顺其自然,舒理气血,平和阴阳?一个魔鬼可以当西医,可却当不了中医。中医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人生观,世界观,是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一个魔鬼可以当西医,可却当不了中医。”如此精警的见解,我叹服!
网友:ernie

作者虽然非中医人士,但是由于家学, 其思考已十分贴近中医专业人士,很推荐。

网友:紫书

时断时续,终于读完了。语言浅白、举例丰富、比喻恰当、态度亲和,用“人情练达即文章”来评价不为过。关于中医、中西医关系、传统中国文化、现代人生活发展之偏等,讲得很通透。这社会缺的不是故弄玄虚,是常识。
网友:doudou

非常好的一本书,一开始以为只是一本简单的养生健康书,但作者从自己的经历与思考中,与我们分享了中医目前所处的位置及对人的意义。虽然作者是属于坚定的支持中医的一派,但同时又能客观并包容的看待西医,同时反思目前中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对我的收获:①人应该更加的关注自己的生活作息,饮食习惯,情绪及思想。所有的疾病都与这些息息相关。帮助身体恢复的应该是身体的免疫恢复系统,只有在免疫系统暂时失效或者恢复不如我们预期时,我们才需要借助医药的手段来帮助免疫系统,协助人体身体恢复。但医药永远只是辅助作用。②同一种病的表现形式是接近的,但产生的原因却更有不同。真正的治病应该是从病源追溯起,从而对症下药,而不是批量进行配药下单。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病都是被标准化治疗了。
网友:流失的岁月

我觉得看完这本书我会改变许多生活习惯和健康观念。“如果我们不是把眼睛蒙上,不让眼睛只盯着眼前那点教材,别把心屏蔽,那么,我们就会感觉自己的精神食粮。这样不仅眼看耳听是学习,同时心领神会也是学习,我们身体的各种感觉器官都会参与到学习中来,才会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体会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看到这段话,我突然想起了曾经教过我们的一位教育学老师,她给我们上课,不像其他课程那样照本宣科,而是径自坐在讲台前,放下课本,给我们讲幼儿园里的实例。她曾经告诉我们,她在读《黄帝内经》,而这本书里也提到《黄帝内经》一书。中医是医学,更是一种健康观念和人生态度。我觉得以后我会更相信中医。
网友:IUSHIHSOWIACIN

作者简介
艾宁,原名梁爱宁,女,汉族,1958年11月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母亲是中医,父亲任教于齐齐哈尔大学。7岁上小学,12岁随父下乡插队,17岁进工厂学徒,做铣工,21岁考入哈师大中文系,25岁毕业任中学教师,后任成人教育教师,先后在教师进修学校和电大教课,32岁调到妇联做妇女干部,从事维护妇女权益工作,35岁调到企业任经营厂长,26岁起做兼职律师10年,37岁考入检察院任检察官。46岁时女儿考入中医药大学。47岁上网在论坛写杂文。49岁写记叙母亲行医和女儿学医经历的网络记实文章《问中医几度秋凉》。

(扫码下单)
,即可购买
END
本文由中医出版原创发表,最终解释权归本文原作者所有。
投稿及咨询邮箱zyyxscb@163.com

觉得不错请点赞!
大家都在看↓

巧用六味地黄丸治疗贲门癌

治不好病,你不能怪患者

点,进入独家预售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