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把方子用活,还能抓住纲,这才是真本事
要在辨证的基础上,
掌握理法这个前提,
才能把方讲活,
又能抓住纲。
前人常说:“辨证明理,方从法立。”就是提出理法对于方剂的统率作用。这一点当引起足够重视,而方剂的
本身规律,恰恰就在于此。有人说成是“以法统方”“以法统药”。
这是能够教好、学好方剂,能与人规矩的。(丁光迪 . 与人规矩——谈方剂课的教学体会 .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6(2):38-40.)
中医讲“医者,意也”,下面还有一句“唯思之精者得
之”。所谓“意”,不是任意胡为,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在医道里面经过深思熟虑的人,才有所得,才能有所创新,才能真正达到中医所主张的圆机活法。(王绵之 . 遣药组方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 1986,(4):17)
什么是方剂?
(1)方:药方,单方。《庄子逍遥游》:“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2)方家:医家,医生。医以方剂治疾,故称。《唐六典尚药局》:“凡合药宜用一君三臣九佐,此方家之大经也。”
(3)方书:医书。唐白居易《病中逢秋招客夜酌》诗:“合和新药草,寻检旧方书。”
(4)方剂:药方,处方。《新唐书甄权传附许胤宗》:“脉之妙处不可传,虚著方剂,终无益于世。”
(5)剂:调节,调和。配合而成的药叫剂。《后汉书刘梁传》:“和如羹焉,酸苦以剂其味。”《左传》剂作“齐”。齐、剂为古今字。《左传昭公二十年》:“齐之以味。”
(6)多种物品配合在一起。如药剂。《三国志魏华佗传》:“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
(7)《说文刀部》:“剂,齐也。从刀从齐。”《说文齐部》:“齐,禾麦吐穗上平也,象形。”剂,本作齐,甲骨文作 ,象麦穗平整,引申为有规律的也叫剂。所以根据药物性味和配伍原则组成的方药叫“剂”。
《黄帝内经》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虽载方只有13首,但在剂型上已有汤、丸、散、膏、丹、酒之分,并总结出有关辨证、治则、治法、组方原则等理论,为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如半夏秫米汤、兰草汤。
东汉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共收载方剂314首, 现《伤寒论》113方,《金匮要略》262方,两书重复之方未去除。组织严谨,用药精当,疗效卓著,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北齐徐之才著《药对》,将药物按功效归类成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 十种是从药物功用而言。
宋代赵佶在《圣济经》里将十种演化成十剂,十剂是从治法方剂而言。为后人以治法分类方剂提供了理论基础。
宋代《太平圣惠方》成书于932年,100卷,载方16834首。该书首详诊脉辨阴阳虚实法,次序处方用药的法则,然后按类分叙各科病证,随列诸方。是由国家组织编写的第一部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宋代官府药局成药配方范本,初刊只载方297首,后经多次重修,增补到788首, 一千年前,日本有《医心方》,保留了中国的不少古籍。所收录的方剂都是“天下高手医各以得效秘方进,下太医局试验”, 如逍遥散。而后颁行全国,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药典。
金元时期,由于刘、张、李、朱四大医家的出现,产生了不同流派的学术争鸣。刘完素(1130—1210),金代河间人善用寒凉,著《宣明论方》;张从正字子和,金代睢州(今河南兰考县)人擅长攻下,著《儒门事亲》成书约1228年,刊于1262年;李杲(1180—1251),晚年号东垣老人,金代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专于补土,著《脾胃论》;朱震亨(1281—1358),元代义乌人主张滋阴,著《丹溪心法》等。
本文摘自
……以下是广告时间……
给大家推荐《连建伟方剂学批注》,点击可直接购买
(扫码购书)
本书汇集连建伟教授讲授、研究和临床运用《方剂学》教材四十年的心得。对于《方剂学》教材撰述未清、语犹未尽、言可商榷之处,日常随文进行批注,或结合历代名方之心悟,或援引古圣先贤、良师益友对某方之独特见解,或融汇自身研究心得、临床经验。日积月累,集腋成裘,现集结出版,以期对中医方剂学教学、研究人员及临床工作者有所启发,亦有助于初学者对方剂学内容融会贯通。
作者简介
连建伟,男,1951年生,浙江嘉善人。1980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中医研究生。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历任浙江中医学院方剂学教研室主任,基础部副主任、主任,浙江中医学院副院长,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第三、四、五、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等职。现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委员会副会长、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浙江省首批国医名师。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连建伟方剂学批注》,由中医出版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 师徒对谈论麻黄
● 中医鬼谷子通俗话中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