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茱萸为什么能够治顽固性头痛?原来原因在这……
吴茱萸首载于《本经》,其曰:“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其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以果实饱满、身干、香气浪浓郁者为佳。吴茱萸生用有小毒,故多制用,吴莱萸用甘草水浸泡后,经炒制晒干,能降低毒性,缓和燥性,药房中多为制吴茱萸。
吴茱萸辛苦性热,有小毒,归肝、脾、胃经。它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燥湿止泻之功。主要用于:(1)寒凝疼痛,如顽固性头痛,配伍人参、生姜等,如吴茱萸汤;下焦虚寒、瘀血阻滞之痛经,配伍桂枝、当归等,如温经汤。(2)胃寒呕吐,配伍生姜、人参等,如吴茱萸汤;配伍黄连而成左金丸可以治疗肝郁化火之胃热呕吐。(3)脾肾阳虚之五更泻,配伍补骨脂、五味子等,如四神丸。
【药理分析】
吴茱萸主含吴茱萸生物碱,能扩张外周血管,面且具有较强的止痛作用。
扩张头部血管,改血液循怀,冶疗顽固性头痛
《本经》记载吴茱萸能“止痛”,但用于哪个部位的疼痛,《本经》却没有提。《伤寒论》第378条之吴茱萸汤主治“干呕,吐涎沫,头痛者”,才明确吴茱萸的作用部位。至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载吴茱萸治“厥阴痰涎头痛”,与《伤寒论》的主治一致。
临床所见,患者出现剧烈头痛时,往往伴有恶心、呕吐或吐涎沫,这就是《伤寒论》所提到的“干呕,吐涎沫,头痛者”这种头痛大多属于顽固性偏头痛,是临床最常见的原发性头痛类型。临床以发作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为主要表现,头痛多为偏侧,一般持续4~72小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光、声刺激或日常活动均可加重头痛,安静环境、休息可缓解头痛。这种头痛不是一般药物所能缓解或治疗的,必须重用吴茱萸一升(相当于50g)以达镇痛之功。那么,吴茱萸的作用机理是什么呢?
药理研究发现,吴茱萸所含的吴茱萸碱等生物碱,具有强烈的止痛作用,面且能够扩张头部的血管,缓解偏头痛所引起的局部肌肉痉挛。
更有意思的是,临床上屡见报道,用吴茱萸汤治疗高血压病有效,说明吴茱萸汤具有降血压作用。那么,吴茱萸汤适用于何种类型的高血压?
从吴茱萸的药性来讲,所治的高血压病当属于寒证,患者面色青白,手足寒冷,脉细弦,或伴有脘腹冷痛,或有慢性腹泻等,其舌苔必定为白滑,所治高血压当为缺血性的,因吴茱萸能够扩张血管:面充血性的高血压病表现为面红目赤,性格急躁易怒,苔黄,脉弦滑有力者,这是三黄泻心汤、黄连解毒汤等方剂的适应证,一定不能使用吴茱萸汤。
结合药理研究,吴茱萸汤能够治疗寒性的高血压病。寒性收引,能够引起脑血管痉挛,从面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面反射性引起血压升高。吴茱萸性温,面且所含生物碱能够扩张头部的血管,保证头部及大脑的血液供应,故能够降低血压。所以,在应用吴茱萸汤治疗高血压病时,一定要注意辨证。
本文选自《张仲景常用中药新悟》
内容介绍
本书作者在长期的经典教学与临床实践过程中,精心研读《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从中药药理学角度分析、研究中药,为弘扬经典而著书立说。本书从来源、传统表述、药理分析、案例分析、其他等五个方面论述了张仲景常用30味中药,其中,药理分析与案例分析是本书写作用重点。 药理分析,是作者查找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并由此为依据对药物的功效进行了合理分析。案例分析,是作者近几年来积累的比较成功的验案,每一医案都撰写了案语,对研究药物的应用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扫码购书)
END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张仲景常用中药新悟》,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作者:宋永刚。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欢迎投稿唠嗑。
● 这“三术”,简直是保卫脾胃的三兄弟!
● 他们为什么要出这些同行都不愿意做、销量不看好的中医书
觉得不错请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