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水牛讲解中药为什么能治病(一)
追根溯源是寻找真理最有效的方法,对于中药的研究,我们也得从根源说起。在寻找根源之前,我们先解决这个问题——中药为什么能治病?
人生于天地中和之气,六气循环为圆则无病,圆运动发生偏行,疾病则生。中药之所以能治病,就是以药的偏性治人之偏气。最早倡导中西医汇通的名医唐宗海就曾说过:“人生本天亲地,即秉天地之五运六气以生五脏六腑。凡物虽与人异,然莫不本天地之一气以生,特物得一气之偏,人得天地之全耳。设人身之气偏胜偏衰则生疾病,又借药物一气之偏以调吾身之盛衰,而使归于和平则无病矣。”唐老师基本就把小水牛想表达的道理说完了,我这里就只能再狗尾续貂一下。由于天性和生长环境等因素,药物会禀赋独特的偏性,而健康的人得天地之全,六气平和,没有偏性。但生病时人身之气会偏盛或偏衰,产生偏性,这时就可以选择适当的药物偏性来治疗,使人恢复平和之性。
用圆运动思维来思考,那就是健康的人六气自行而成圆,若有疾病则圆运动发生偏向,或不升,或不降,或不达,或不敛,或不运,这时恰当使用具有偏性之药物,则能令中气运转、阴血升达、阳气降敛,整个圆运动恢复正常。
药物以其偏性治疗人之偏气,所以在使用中药前,我们务必要借助中医的知识弄清楚疾病的偏性。也可以这么说,中药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才能使用。而我们知道中医理论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繁琐,所以中药也没有必要弄得那么复杂。
一味中药的功效好像有很多,但这些功效往往都是由其唯一的偏性引申开来的,我们只要找到了这味药的偏性,就能轻而易举地掌握这味药的大部分知识,包括功效、性味、归经,甚至一些连书上都没有的知识。说得这么厉害,那怎么样才能找到药物偏性?我们分几个部分来看看。
土之药
一开始,我们先介绍治疗中土的药物,中土主运化,脾升胃降,为四象之枢纽,效黄龙镇守中土,保其中枢地位的药物皆可为土之药。
粳 米
粳米形状圆短,圆米、珍珠米、东北大米都属于粳米,其黏稠性强,适合煮粥。大家平常用来煮饭的米,较粳米更为修长苗条的,称为“籼米”。粳米和籼米两者皆可煮饭煮粥,粳米煮的粥较稠滑、口感更佳,而籼米煮的饭较香硬、更耐饥,但两者的功效差别不大。还有一种米常常用来包粽子,不过其性大多太过黏滞,不像粳米和籼米那样适合频食,这种米叫“糯米”。米的种类还有很多,如现称高粱的稷米,俗称小米的粟米。
综合地看,粳米有养气、益血、生津、填髓、和五脏、壮筋骨等作用。乍一看,似乎蛮多功效,也挺复杂,殊不知,四字便可概括乾坤——培土和中。粳米作为粮食进入脾胃,由脾阳磨化,变成精气,精气率先补脾阳、养胃阴,故称培土;精气之气升于上助阳,其精降于下滋阴,阴阳氤氲于中,故称为和中。如果理解不了培土和中,可以把粳米理解为“万能补虚药”,这里的万能不是指可以通治所有病,而是可以补所有虚。
《得配本草》这样描述粳米“得天下中和之气,同造化生育之功”。倡导以食代药的清代名医王孟英,在其《随息居饮食谱》中写道:“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通过众大神的研究成果可以知道,粳米能补阳、补阴、补气、补血,“万能补虚药”的称号理所当然归它。而“世间第一补人之物”也绝非浪得虚名,所以那些放着米饭不吃,却拿人参、灵芝、冬虫夏草当饭吃的人,你们是时候醒醒了,再不醒,恶疾会用一记响亮的耳光让你们明白,愚昧不听真言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
粳米培土和中,填补中气而灌养四象,四象充和而无疾,所以常人每天只需要吃饭就能健康地生活下去。对于人来说,这样近乎完美的粳米却很少被用于治疗疾病,其原因有三:
第一,人每天都会进食米饭,无须在药里重复;
第二,粳米经过久煎会使得汤药黏稠,起到助湿、减缓药力的作用;
第三,有一味药能取代粳米培土和中,却不会影响其他药性,这味药就是——甘草。
甘 草
众药之王,人称“国老”。平常近乎被滥用的甘草,为何拥有如此高的地位?
黄元御在其《长沙药解》(在这里,先暂停,卖个广告,学习中医的朋友们,小水牛强烈建议你们入手《长沙药解》和《玉楸药解》,这两本书凝结了黄老研究中药的毕生心血,将中药完美地融合在圆运动体系里,是《四圣心源》的最佳伴读书籍。)开篇就这样谈甘草:“备冲和之正味,秉淳厚之良资,入金木两家之界,归水火二气之间,培植中州,养育四旁,交媾精神之妙药,调剂气血之灵丹。”被玉楸兄(黄元御别号)称为灵丹妙药的甘草,其功效现在多被描述为调和药性、解百草毒。
无论是其尊贵的地位,还是调和诸药的独特功能,皆因其与粳米有相同的功效——培土和中。甘草镇守中土,脾升胃降,继而四象环生,单这一味药就能令整个圆运动起来,进而将药物送达到各处,所以有调和诸药的功能。对于这方面的内容,黄老也有类似的表述:“甘草体具五德,辅以血药,则左行己土而入肝木;佐以气药,则右行戊土而入肺金……凡调剂气血,交媾精神,非脾胃不能,非甘草不可。”
甘草能解百草之毒的原因,也是其具有培土和中的功效。甘草使整个圆运动起来,让草药的毒性不会停滞在一个地方,会随着六气运动不断运行而稀释,直到毒性消失。基于调和药性、和解百药毒这两大奇功,绝大多数经典方中都少不了甘草这味药,那甘草是不是什么病都可以用呢?
《本草备要》曰:“中满症忌之,甘令人满。”这答案历来被大多数人所认可,当食物和水停滞于中州而满时,得用催吐、催泄的方法除满,此时不适合用补中的甘草。但并非所有的中满症都不能用甘草,中气虚,脾不升、胃不降,上之气不能下敛,下之气不能上达,皆停滞于中而为满,此时便要用甘草培土补中之虚。
甘草临床上分生甘草和炙甘草,炙甘草是用生甘草置于炼蜜中炒熟,故炙甘草性温而气缓,偏于补中。生甘草较熟甘草性凉而气冲,偏于行,所以长于解毒、泻火。
茯 苓
“十人之中,湿居八九而不止也。”中土最易病湿,所以燥土祛湿药必不可少。可是祛湿的药有很多,为什么张仲景和黄元御这两位大师偏对茯苓情有独钟呢?这要从茯苓的生长过程说起。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说一年到了最寒冷的时候,就能知道坚持到最后才凋谢的是松柏。要在困境中坚持奋斗的话我们就不说了,重点在于这句话道出一件事——松柏的生命力非常顽强,比其他植物更能抵御严寒。而其顽强的原因是具有充足的阳气,这从松叶、松树皮、松花粉的温热之性即可看出。要注意一点,小水牛并没有说因为能在严寒的天气中生存,所以阳气足,而是因为阳气足,所以能生活在寒冬里。这逻辑要搞清楚,因为在冬天里还生存着另一些植物,其阳气微弱而阴气充足,如麦冬、天冬等。
松树的阳气旺盛,而茯苓是生活在被砍伐后的松树根上,茯苓作为一种真菌寄生在松树上,自然能吸收松树中充足的阳气,所以茯苓是具有阳气的祛湿药,而这种既能补阳又能祛湿的药物对于中土来说是非常难得的财富。
茯苓以其淡味能利窍除湿,淡味能利水湿的道理就像辛味能发散一样,是不可解释的,但我们可以知道淡渗利水的方向是往下。治疗水湿有两种办法:一种是以阳燥湿,让水湿升于上为雾气;另一种是利水窍,使水湿降于下,以小便的形式流出体外。
多数的祛湿药是以第二种方法除湿,而茯苓两者皆有。茯苓入中土,除了燥土湿外,其具有的阳气能助脾阳,脾阳升而带动胃气降,茯苓以升带降,也起到一个和中的作用,所以茯苓非常适合中土。相比而言,生长在枫树根的猪苓下渗之性虽强,但阳气比较弱,故平常燥土湿不会选择它。若湿气过盛,可用猪苓、茯苓,再加上可下达的泽泻一起燥湿,这速效的除湿法来源于张仲景的五苓散。
茯苓的功效拆分来说为利窍除湿、生津止渴、宁心益气,可治疗泄泻、呕逆、水肿、中风癫狂、腹痛、惊悸、骨蒸毛热、遗精……黄元御干脆认为,凡内伤疾病皆可用茯苓。这些冗长甚至有点矛盾的功效往往会让我们摸不着头脑,如果不知道其助升脾阳、燥土湿的偏性,只看这些功效,很难对中药产生兴趣。
半 夏
人之中气,左右回旋,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一味茯苓独取燥湿和升脾阳二功,那何药主于降胃呢?
半夏是黄老用来降胃气的常用武器。由于很多人不了解圆运动体系,并不注重降敛胃气,所以半夏一般都被用于除湿化痰、行郁散痞,而其降胃气之功不常被提及。但张仲景在治疗因胃气上逆而导致的呕吐、肺气胀、咽痛等症状时皆用了半夏,其中著名的方有大、小半夏汤。
半夏“下冲逆而除咳嗽,降浊阴而止呕吐”,其降性非常强,强到什么程度呢?
有毒。事实上大多数药物有毒性是因为其药性过于猛烈,如附子、甘遂、大戟、藜芦、大黄等,而半夏也是其中的一种。(现在我们谈论具有毒性的中药时,仍处在一个“谈毒色变”的状态,这是一种不自信、不智慧的表现,因为有毒的中药治病效果往往会比无毒的要好很多。)
半夏下冲逆、降浊阴的能力强,可排决水饮、清涤涎沫,其降逆之功行于肺、胃二经。我们知道,胃气不降首先就会导致肺气郁滞而不敛,而一味半夏能同时降敛肺胃,这就不难解释半夏有毒而黄老仍然执着用它的原因。
半夏降浊阴之性太强,禀平和之气而生的中土并不适合用这么猛烈的药物,所以得采取一些措施缓和药性,降低毒性。于是便有了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这三种半夏的炮制品。其中清半夏偏于化痰;姜半夏兼有温中之效;而法半夏是以半夏、甘草和白矾一起加工,所以兼有调和脾胃之力。
本文摘自《学习中医很简单》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学习中医很简单》,点击可直接购买
(扫码购书)
内容简介
本书以《四圣心源》为研究背景,用缜密、简洁、有趣的语言,结合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解读了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医的整体理论——圆运动理论、中医的二十四脉和常见中药,使得复杂的中医理论不再玄乎难懂。最后还讲述了用中医理论治疗疾病的思路和方法,引领读者从理论顺利地走向临床实践。本书语言通俗,内容科普,非常适合中医初学者、中医爱好者阅读,可以迅速引领读者进入神秘的中医世界,让更多人能够零起点、零距离地接触中医、了解中医、学习中医、感悟中医、热爱中医。其实,学习中医很简单!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用近乎面对面聊天讲故事的笔法将经典中医理论娓娓道来,让人忘却了玄虚,丢掉了枯燥的中医书。它越看越有意思,越读越有味道。
作者简介
陈喜生,当代新道家学者,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易经》《道德经》、中国历史、经典文学等皆有涉猎,尤喜于医。其思路严谨而细腻,文笔大胆而新奇,语言有趣而亲切。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END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学习中医很简单》,作者:陈喜生,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王顺编辑,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 谁都能看懂的五运六气(五)——主气客气、司天在泉
● 治痛,两个通用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