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斜方肌的再灌注活动

斜方肌的再灌注活动

“再灌注活动”在浮针临床中发现、总结、提升,是目前浮针疗法不可或缺的临床伴侣,是浮针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再灌注活动可以达到快速地改善血液循环、减轻临床症状的目的,也就是中医“疏通经络”“运行气血”的效果。再灌注活动不仅仅是为医学临床提供了一个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而且为针灸临床、乃至整个外治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基础和治疗理念。

《浮针医学之再灌注活动》一书具备两大特色:一是图文并茂;二是配备真人演示视频。对于肌肉功能解剖的知识介绍,采用文字描述与彩色图片、图示结合的编写风格,语言精练,通俗易懂,图片形象生动,便于理解与使用。
肌肉附着点
(1)内侧:枕部、项韧带和全部胸椎的棘突。
上部肌纤维起于枕外隆凸、枕部上项线的内侧1/3、项韧带和第7颈椎的棘突。
中部肌纤维起于第1~5胸椎的棘突。下部肌纤维起于第6~12胸椎的棘突。
(2)外侧:锁骨外侧1/3、肩峰和肩胛冈。

图1 斜方肌展示

肌肉功能
(1)双侧收缩,后伸头颈。
(2)单侧收缩,侧屈头颈。
(3)上部纤维收缩,上提和向上旋转肩胛骨(耸肩)。
(4)整块肌肉收缩,后拉肩胛骨。
(5)下部纤维收缩,下拉和向上旋转肩胛骨。

肌肉触诊
(1)坐位触诊
①坐位放松,拇指与食指、中指、无名指相对,适度提捏斜方肌上缘。

图2 斜方肌上缘触诊
②坐位放松,用食指、中指、无名指指腹触诊上斜方肌。

图3 上斜方肌触诊

③坐位,用食指、中指、无名指指腹触诊中斜方肌、下斜方肌。

图4 中斜方肌触诊

图5 下斜方肌触诊

临床表现
(1)颈肩部及后背僵硬酸痛,或仰头、转头受限。
(2)上、中斜方肌出现问题,可引起后枕部疼痛,头昏沉感;眼胀、耳鸣等头面五官病。
(3)中斜方肌紧张可引起上臂近端外侧至肘部的疼痛。
(4)中、下斜方肌出现问题可导致后背怕冷,蚁行感。

常用再灌注活动
(1)常用再灌注活动一:正坐位,耸肩抗阻。

图6 斜方肌常用再灌注活动一

(2)常用再灌注活动二:正坐位,侧头抗阻。

图7 斜方肌常用再灌注活动二
(3)常用再灌注活动三:俯卧位,仰头抗阻。

图8 斜方肌常用再灌注活动三
(4)常用再灌注活动四:侧卧位,抬头抗阻。

图9 斜方肌常用再灌注活动四
(5)常用再灌注活动五(中下斜方肌):俯卧位,抬头,上臂向前上方(与躯干角度约呈120)伸出,上抬上臂抗阻。

图10 斜方肌常用再灌注活动五(中下斜方肌)

本文节选自《浮针医学之再灌注活动》,操作视频可购书扫码观看。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浮针医学之再灌注活动》,点击可直接购买

(扫码或点购书)

内容提要

再灌注活动可以达到快速地改善血液循环、减轻临床症状的目的,也就是中医“疏通经络”“运行气血”的效果。再灌注活动不仅仅是为医学临床提供了一个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而且为针灸临床、乃至整个外治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基础和治疗理念。本书不仅为每块肌肉、每个再灌注活动做了配图,而且给每个再灌注活动配齐视频,读者可以直接扫码观看。如此直观、全面的信息传递使得学习变得容易和愉快,为广大浮针爱好者和从业者快速提高临床浮针临床水平提供了简捷的途径和有力的保障。本书的出版打开了一种全新的医学思路,将会启发更多针灸同道、医学同道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之上,更多地去思索、去探讨,走出一条守正创新的现代针灸之路。

作者简介

孙健,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浮针Ⅳ段,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广东省中医院青年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符仲华浮针医学名医传承工作室负责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浮针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医药康养学会副会长,中国针灸学会针药结合委员会常务委员。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文字来自《浮针医学之再灌注活动》,由中医出版编辑发送,转载时请注明出处。,欢迎投稿唠嗑。
● 浮针再灌注活动,这本书讲透了!

● 胸锁乳突肌的再灌注活动

点,一键下单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