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行医圣彼得堡 ——靠疗效“征服”病人

行医圣彼得堡 ——靠疗效“征服”病人

在国家“一带一路”及“中医走出去”倡议指导下,圣彼得堡中医中心于2014 年注册成立,在圣彼得堡水务集团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支持下,2016 年7月揭牌并正式开业,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教授张朝阳受学校委派,前往圣彼得堡中医院担任院长一职。

北京中医药大学圣彼得堡中医中心位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市新纳尔夫大街3A、俄罗斯政府外事接待中心康斯坦丁宫对面,圣彼得堡中医中心是在中国教育部、卫生部、科技部、中医药管理局等相关部委领导的支持下,与俄圣彼得堡水务集团(欧洲第一大水务集团)合作建立的第一家由中方权威“医教研”机构主导,且获得两国政府认可和关注,具备医院资质和广泛影响力的海外中医院。

建立口碑和疗效,勇于“走出去”

医院成立半年以来接诊患者3000 余人次,但是成立之初却一度面临无病可看的尴尬状况,是因为建院之时未曾在电视、广播、杂志上做宣传,于是我想到,要勇敢走出去,既然患者不来,我们可以出去找病人,用疗效的口碑说话。在医院另外两位医生的伴同下,我们来到了当地两家医院做义诊,免费为患者做治疗。在义诊的过程中,当地医院主要推荐一些患有疑难杂症的患者,很多患者收获了很好的疗效,

例如一位60多岁的中风后遗症患者,腿脚活动不便,无法自主行走,我采用头针为其治疗,使患者恢复了自主行走的能力。由此有很多当地医院的西医大夫会为我们介绍一些病人,从此逐渐打开了局面。医患关系无障碍,信任口碑双轨行

中医院给我们每个人配了一名俄语翻译,医院在这些俄语翻译上岗之前都对他们进行了中医理论的培训,对于一些中医特有的名词也有所了解,患者更关心医生是否能够解决他们的痛苦,所以总体上来说沟通还算比较顺畅。此外,在整个西方,包括俄罗斯,患者对医生的依从性高,医患之间的关系比较好,患者找医生看病,就会对医生特别信任,所以医患关系要好处理得多。

在医学界,很多西医大夫对中医都秉承着只要有疗效就可以接受的态度。圣彼得堡中医院有很多病人就是当地西医大夫介绍过来的,也有四五名西医医生在我们这里接受治疗。俄罗斯本土也有一些传统医学,也会用自己的传统草药,但没有理论体系,属于经验医学,同时当地人对中医还是有一定认识的,知道中医可以治疗一些疾病,所以推广中医的基础还是可以的。

中医院的患者除了西医大夫推荐,还有些是病人之间互相传递信息介绍过来的,还有从莫斯科赶到圣彼得堡前来诊治的患者,甚至还有中亚诸国、德国的患者慕名而来。

摸清体质与差异,用药用针悉有度

结合以往的异国行医经验,我明显感觉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体质、性格、文化的巨大差异,会导致他们所患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不一样的,而且对针灸的敏感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在第一次接诊当地的俄罗斯患者时,用药和针灸都非常谨慎,因为俄罗斯患者的体质与国内患者有较大的差异。比如说绝大多数西方人比中国人气血都要旺盛,我在这里对病人进行问诊的时候,会按照国内的习惯问患者怕不怕冷,但是我却发现这里的人对怕冷没有什么概念,俄罗斯人经常问我:“大夫,怕冷是一种什么感觉?”

而且这里的女性很少手脚凉,因寒证导致的痛经也都非常少。当地人的体质相对中国人来说偏于阳,属于阳气偏盛的类型。当地人对针灸的敏感度与国内也有区别,欧美人包括俄罗斯人在内,他们的毛发都要比东方人茂密得多,中医认为毛发是血之余,所以他们血气旺盛,而血气旺盛的人对针灸的敏感程度远远大于气血不足的人,针灸的效果也比气血不足的人好得多。

《黄帝内经》里有一句话“气血阴阳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者是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中国国内之所以选择中药治疗较多而针灸治疗较少,有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但是欧美人的情况与国内相反,针灸治疗效果明显比国内要好,所以针灸也比较受欢迎。

中医疗效得认可,病种病例渐丰富

我们建院后半年时间里诊治的患者各种疾病都有,比国内针灸科所碰到的病人要复杂难治得多,因为当地患者认为西医解决不了的问题,无论是什么情况,都可以来找中医尝试治疗,所以这里的疾病种类和国内针灸科某几种优势疾病占绝大多数的情况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接诊的患者中至少2/3 都是当地西医院看不好或者治疗效果不好的疾病,比如变异性皮炎、癌症放化疗导致的免疫力下降、IgA 肾病、肾炎、甲亢、甲减、桥本病、不孕不育症等,病种范围比国内扩大了很多,甚至还有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露辐射导致的皮肤病。

当地的常见病,也有一些和国内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当地的脑瘫发病率较高,尤其妇女在生产过程中胎儿缺氧造成的脑瘫在这里特别常见,数量要比国内高很多倍。另外很多俄罗斯人性格容易紧张,也很感性,这点从俄罗斯灿烂的艺术
成就可见一斑,但是敏感而冲动的性格容易让人罹患肝胆疾病,我们接诊的患者中有1/3 都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而且很多患者胆囊功能都有异常。一般来说,对于脑瘫患者,针灸尤其是头针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这种病毕竟是出
生就有的脑部不可逆损伤,所以说只能帮助病人恢复一部分功能。

但是针灸对焦虑抑郁的治疗的确非常有特色,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单纯用针灸治疗了30多例以焦虑抑郁为主症的患者,有效率在90%以上,针灸治疗焦虑抑郁可以作为一个突破口在西方推广。

很多西方国家现在因为法律的原因不能将草药当作药材进口,而是只能以保健品的名义进口,所以医生在用中药的时候就有一定的风险,这导致在很多国家和地区推广中医时都是针灸先行的。在国外只能用针灸治疗的情况下,很多疾病的治疗效果也都非常好,这也让人意识到国内对针灸治疗的范围限制得太多,我们国内认为针灸就是治疗颈肩腰腿痛、中风、面瘫等疾病,很多急性病、慢性病的调理都不用针灸,而首选中药。

在中医院行医的日子里,很多病例让我印象深刻:有一位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患者,跟着他的夫人来中医院看病。该患者在西医院确诊为甲亢,之前一直是用西医的方法治疗,但是病情控制得比较差,T3、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和四碘甲状腺原氨酸,是鉴别有无甲状腺功能疾病的重要依据)以及相应的甲状腺抗体指标非常高,是正常人的5 ~ 6 倍。来中医院后,我们给他针灸治疗了6 次。他再去医院检查时T3 就已经正常了,T4 也只比正常值高一点点,患者之前明显的手抖、潮热、汗出、心慌等症状针刺后也完全消失了。

还有一位今年已经80 岁的老奶奶,二战时期德国围困了圣彼得堡达900 天,在那场人类历史上最长的围城战中她失去了父母,成了战争孤儿。儿童时代的创伤导致这位老奶奶有很严重的焦虑抑郁,她经常失眠,还有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等症状。这种状况已经持续几十年了,经过我们8 次治疗以后,现在老奶奶各方面都改善得非常好。所以有时针灸的效果真是不可思议,像这种儿童时期的创伤,经过8 ~ 10 次的针灸就能有很好的效果。有一位自闭症伴有小儿麻痹的儿童每天凌晨2 点钟起来哭闹,已经5 岁了都不会说话,经过针灸治疗1 个月后,不但凌晨哭闹的情况没有了,还开始开口说话了。

我们日常在做推介的时候去了俄罗斯西北部最大的康复医院,当时有些人对中医不是很信任,推荐了一位非常不好治的脑瘫小女孩,一般脑瘫治疗到7 岁就不再治疗了,因为即使治疗,效果也不好,于是我采用针灸的方法尝试改善症状,就给小孩子扎了针,之前家人医生扶着进去的小女孩,扎了头针之后就可以留针尝试走路了,晚上院长打电话过来说:小孩子竟然在跑!海外中医之路,任重而道远

我认为海外推广中医对中医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例如通过海外行医可以深入地探索针灸的适用范围,其实针灸的适用范围并不限于中国向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30 多个病种,更不是只有国内针灸科经常治疗的那几种。

《黄帝内经》作为最古老的中医典籍之一,书里用药是很少的,方剂只有13个,大部分的疾病都是用针灸治疗的,那为什么现在大多数疾病都是首选用中药而不选择针灸治疗呢?这些也可以从海外推广中医的过程中探索答案。

此外,针灸推广到任何地方,面对不同的大洲、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人种,一定要摸清他们的体质,不能完全按照国内的方法治病,要下功夫钻研,要通过半年到一年的筛选,对当地人的常见病做深入的研究,针对性的工作,有的放矢。最后可以配合一些文化上的宣传,比如介绍我们中医的一些理念、养生的方法等,患者能够自觉地进行调养,从长期来看,对疾病的治疗效果也会更好。

中医是产生于中国本土的优秀文化产物,但是其所研究和揭示的规律是全人类的,而不是独属于某一个国家,中医走向世界是一种必然,为世界各国人民带来健康是推广中医的方式。虽然在推广的过程中由于立法的问题可能不会一帆风顺,但是这种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本文摘自《中医药国际化40年汇编》……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中医药国际化40年汇编》,点击可直接购买

购书

内容简介

为了能做好引领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学科体系、实现中医的现代化发展,并且能够把中医药作为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介绍给世界,我们需要达到三个目标:第一,北京中医药大学作为引领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学校,最重要的问题是通过这个舞台探索一条适合现代中国年轻人学好中医的道路,培养他们既能运用中医思维,又能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现代科技语言诠释中医。

第二,要建立一个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的科研体系,这是一条阐述、研发中医精髓的科研体系。因为,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凝聚着深邃的智慧。我们要把这个宝挖出来,把这个智慧阐释出来、揭示出来。这既需要严谨的学术研究,需要传承好中医的思想,不走偏,同时又要借助现代科技、生命医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来揭示中医的奥秘。

第三,要通过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临床服务打造多层次的,既有基层服务体系,又有引领作用的医院。探索通过中医医疗服务,构建起符合中国国情的分级诊疗网络体系,展示出中医独特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方案。

基于上述三个目标,随着国家打响“一带一路”倡议,北京中医药大学将沿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西方发达国家两条线,坚持“走出去”战略,创新中医传播模式,通过成立集医疗、教学、科研和文化传播于一体的中医传播中心,大力推动中医国际化建设。这些海外中医中心采取公助民办的运营模式,即在国家的资金、人才等领域扶持下,坚持民办原则,成立中医中心。

我们现在已经建立了中俄中医中心、中澳中医中心、中美中医中心和中德中医中心等四大海外中医中心。这些中医中心均在发展良好的重点国家区域。作为优先示范点,北京中医药大学将逐步扩大覆盖面,继续在海外搭建集中医药教育、医疗、研究、文化交流功能为一体的传播平台。这些中心已经成了中医药在海外各国各地发展的“桥头堡”。

2019 年开始,我们在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举行《理解中医》的展览,有些就设立在当地的中医中心内。这也是我们一直倡导的,推动中医药国际化传播必须采用创新的传播模式之一。用中国传统的文化,用科学的内容,用当地的语言,不仅要呈现在有医学基础、有文化需求、有知识渴望的人面前,更要送到当地对中医药文化一片空白的人群里去。

希望《中医药国际化40 年汇编》这本书,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化的历史,了解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共同参与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未来。为持续推动中医药在国际医学领域的长足发展,汇聚中国和世界智慧。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中医药国际化40年汇编》,作者:张朝阳。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王顺编辑,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外感热病,不听医言,星星之火险燎原

● 经方服药方法的简化,也会造成疗效下降!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