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怀若谷、技惊杏林,这才是真正的中医大家!
今天,让我们怀念这样一位中医老专家——蒲辅周。
蒲老少时秉承家学,又勤求博采,故断证确而立方谨,足为后学楷模,到北京后,培养出了很好的接班人,迄今已成为中医界之中流砥柱。蒲老遗留之著作虽不太多,但理、法、方、药井井有条,在医疗方面影响之大,并世少与伦匹。
1888年1月12日,蒲辅周生于四川省梓潼县西溪沟,少名启宇。这一年是光绪十四年,那年,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英国企图从印度向我国西藏扩张。这是个动荡的时代。
我们的小启宇生在一个中医世家,他的祖父蒲国祯和父亲蒲显聪都是当地名医,蒲家在梓潼县东街开办了“杏林堂”,虽说生在名医之家,但是经济甚是清贫,早年习儒,然清廷腐朽,时政黑暗,虽有济世之心,而终觉壮志难酬,最后决定辍学向祖父学医。
小小年纪,名闻乡里
小启宇聪明过人,且喜学好问。祖父便一心提点教育他,于是,小启宇11岁后便由祖父讲授医书,15岁开始刻苦攻读中医。那时候的他在“杏林堂”侍诊,聆听教诲,耳濡目染,渐得家传之秘。
18岁时,启宇便独立开业应诊于乡间,当时还举行了庄重简朴的出师仪式。他一直遵循祖父教诲之“医乃仁术”,从小立下了“济世救人”之志。
1908年,启宇为表明济世救人的志向和感激病人的赞誉,改名辅周,取“辅助贫弱、周济病人”的意思。这一年,慈禧太后病死,年仅三岁的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即位。
心系劳苦大众,医德高尚
1917年,蒲辅周至成都开业,数年后返回梓潼行医。1927年被选为四川梓潼县商会评议员。1933年被选为四川梓潼县第一区区长,数月后因病辞职。在此期间,他热心社会公益事业,1931年倡议成立了梓潼县"同济施医药社"。此慈善机构,解决了不少贫苦百姓无钱请医买药的困难。还创办了平民教养厂、"施棺会"、西河义渡等多项慈善事业,活人济世,受到当地劳苦大众的欢迎。
他早年在家乡行医时已享有声誉,但由于一次偶然的失误便毅然停诊3年。期间,他闭门读书,反思自己的不足,甚至花了1个月将借来的一部日人编著的《皇汉医学》抄录读完,并感慨地说:“外国人尚于中医有如此精深研究,中国人岂甘自卑!”
1921年,蒲辅周又挂牌行医。他早出晚归为灾民义诊,施药。由于长期在农村行医,深谙劳动人民的疾苦,他主张用药就地取材,尽量不花钱、少花钱,方便群众。水牛角、黑羊角、韭菜、莲藕、鲜竹叶、鲜芦根、胡桃、猪板油等药物,一般医生较少使用,但在农村俯拾皆是,蒲辅周常用它们来代替贵重药物。梓潼当地不少百姓患外感热病,他用单验方来治疗,充分体现了中医简、便、廉、效的特点,深受群众欢迎。1931年,他倡议成立了梓潼县“同济施医药社”。那一年,蒋介石率领二十万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围剿”。
1934年,他拿出节俭之资,共买田五十亩扩大“同济施医药社”的规模,请名医免费为贫困者诊病、施药。1934年4月28日举办“药王会”,蒲辅周开堂收弟子薛崇成和郑松君。
1935年,蒲辅周的大弟子薛崇成亦到成都学习。同年冬天,成都温病流行,患者拥堂塞铺。46岁的蒲辅周详细诊断,认定此系“寒包火”,思索再三,将麻黄研末作为引子发放。果然,经他看病无不效验,于是名噪省城。
1936年,有感于时事日非,且不屑与地方政界同流,蒲辅周又赴成都行医。同时,在成都亦办起了"同济施医药社",并与泰山堂订下合同,无钱买药的病人经他免费诊断后,可持他的特定处方去泰山堂抓药,账记在他名下,由他定期去结算。这一年,中国中央红军陕甘支队与陕北红军组成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开始准备渡黄河东征。
1940年,梓潼霍乱流行,蒲辅周闻讯后,立即汇200银元和处方一张,要他弟弟们将治疗霍乱的药方抄录后四处张贴,广为宣传;把所汇银元买成药品,半价发售,贫穷的分文不取。1945年,成都麻疹流行,蒲辅周常涉水到御河边和城郊劳动人民聚居区,为他们免费诊治。同年,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十全高手、誉满首都
1955年,国务院在北京成立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向各省征调著名中医,担负科研、教学、医疗重任。全国各地共调了30多位中医,蒲辅周以四川省中医妇科专家的身份,第一批奉调到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名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很多地区大规模发生乙型脑炎的病发,当时的医疗技术和卫生环境很差,人均寿命只有35岁。抗病毒的特效药根本想都不要想,西医所谓办法只能对症治疗,就是针对症状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1956年,北京地区流行乙型脑炎,许多医生仿效头年石家庄地区治疗乙型脑炎的经验,沿用白虎汤,结果无效。蒲辅周翻阅文献,通过客观、仔细、全面地分析,改用湿温法诊治,大获神效,使许多垂危患者起死回生,挽救了众多患者的生命。
1960年,蒲辅周72岁,当选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任广安门医院内科主任。有时晚间政协有活动,他便搭公共汽车前往,同仁问为何不向院里要车,他说:“现在汽油缺少,节省点汽油,可以用于国家建设。”
1966年,蒲辅周77岁,任中医研究院党委委员、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中央领导保健医师。他侧重老年病研究,探索老年体质的特殊性、老年病证的多样性、老年用药的规律性,写了许多病例、临床体会。
周总理总爱与蒲辅周摆两句。大多垂询中医弘扬与发展问题。有一天,总理却问他:“你给我开的药为什么特别灵?”辅周知道,周总理指他患癃闭之疾,许多医生一筹莫展,他给治愈了。辅周说:“别人把你当总理医,我把你当病人医。总理的病非医生可医,病人的病自是医生可医的”。总理哈哈大笑。
蒲辅周建议周总理每天吃一个玉米面窝窝头,以增强脾胃功能。周总理连说:“好,好。”并坚持做了。
1975年,蒲辅周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在担任中央领导保健医师期间,蒲辅周总结归纳了12字诊治老年病的方法,即“辨证(症)准,立法慎,选方精,用药稳”。蒲辅周十分重视老年保健。他说:“老年人尤其要使足下暖,这对血液循环有好处。饮食有节,多吃五谷杂粮,不可过饱,亦不可忍饥。饭后缓行百步。药补不如食补。服药以冀长生,何异痴人说梦。服药不节欲,亦自伤生。保持思想乐观,是减少疾病的重要因素。”
蒲辅周长年忙于教学、科研、临床、学习,上午上班,下午会诊,长期超负荷运行,年近九旬,深感精力不济,自语“行将就木”,但仍忙碌不已,终于病倒。1975年4月29日,因积劳成疾,蒲辅周病逝于北京医院,享年87岁。其骨灰一半安放于八宝山,一半经特批安葬于梓潼县丝公山,梓潼县委、县政府为其立碑。
蒲辅周一生忙于诊务,无暇从事著作,晚年由其门生整理出版了《蒲辅周医案》《蒲辅周医疗经验》等,尚有《介寿堂随笔》未能出版,实属遗憾。
2018年,《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蒲辅周》被整理出版,书中专题研究蒲辅周的学术思想,并将其思想从多角度全方位做系统整理与归纳,更有利于后世全面地继承其学术精髓。
蒲翁论医,则循循精要,有顿开茅塞之功;
蒲老处方,则落落清疏,极炉火纯青之妙。
……以下是正经广告时间……
给大家推荐《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蒲辅周》,点击可直接购买
内容介绍
蒲辅周为四川绵阳梓潼人,早年即以医技名震成都,于一九五五年奉调中国中医研究院,倾心中医事业七十余年。蒲氏医理精深,经验宏富,长于内、妇、儿科,尤擅长温病治疗。在中医学术的许多领域有独到见解,为当代杰出的中医学家。本书由“生平简介”“治学经验”“临床经验”“论文著作”“学术思想”“良方验案赏析”“学术传承”和附录等组成,对蒲老的行医经历,学术成就以及临床诊疗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本书以对蒲老治学方法、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的解析为重点,以揭示先生的治学门径、辨证用药的内在思路与规律。力求体现蒲老强调辨证论治、治病务求其本的诊治特点,希望对提高读者的临床水平有所帮助。
(扫码下单)
END
版权声明
本文由中医出版原创发表,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大家都在看↓
五十年行医,精华都在这里
无论治疗哪个季节的急性发热病,中医都管用!(蒲辅周老师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