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相兼的复杂疾病,到底如何治?
夫万病虽多,不过虚实;治法虽多,不过补泻。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此则非难事。但虚实相兼者,补泻失当,则病难治。
凡虚实相兼,其治法有五:
一曰虚实相兼者,当先补其虚,后乃泻其实。
所谓虚实相兼者,其证虽多端,而先补后泻则一也。仲景先用桂枝汤,后用承气、泻心属(表虚兼里实);先用四逆汤,后用桂枝汤(里虚兼表病);先用小建中汤,后用小柴胡汤(脾虚兼肝实也);先用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后用调胃承气汤(脏虚兼腑实也),此示其例也。
二曰虚实相兼不可先后者,当补泻兼用。
如茯苓甘草汤、苓桂术甘汤,上实兼水停者;小柴胡汤,胃虚兼肝实也;桂枝加大黄汤,脾虚兼胃实者;,附子泻心汤、半夏泻心汤、乌梅丸、黄连汤,阳虚兼实热者;麻黄附子汤、小青龙汤,里虚兼表实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心虚兼胃实者;九痛丸、阳虚兼实滞者;大黄䗪虫丸,阴虚兼瘀血者。之属是也。
三曰虚实相兼而实急者,当先泻其实,后补其虚。
所谓实急者,凡诸病邪气结实,闭塞要害处是也。要害处,谓胃脘、肺、咽喉、口舌、大肠、膀胱也(小编:呼吸、饮食、排泄之通路,不可不通)。夫如此者,当急泻之,虽虚者,不可缓也,古人所谓“急则治其标”是也。故咽喉、口舌肿闭者,浅则针以出血,深则吐以通之,劫以开之;或痰涎壅盛、肺气窒塞、呼吸不通者,吐以去之,劫以通之;宿食、留痰、火热、邪气结于上脘者,吐以越之;结于中脘者,下以夺之,《内经》曰“中满者,取其标”是也;若结于水道者,渗以利之;若二便不通者,双利之,《内经》曰“小大不利者取其标”是也;若因大便不通而小便不利者,但当利其大便,仲景曰“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易乍难,时喘冒不得卧者,有燥屎也,可下之,宜大承气汤”是也;又有因小便不通而大便不行者,但当利其小便。以上诸证,或饮食不入,或呼吸不通,或苦闷大甚、病势危笃者,宜用此法。若饮食入、呼吸通、苦闷微、病势缓者,慎不可用也,但宜先补而后泻,古人所谓“缓则治其本”是也。
四曰因虚似实者,但当补其虚,则其实自平。此非邪气之实,但因正气有偏虚而有偏胜者也,所谓假实是也。故下虚则上实,见咽喉窒塞,口舌肿痛,胸膈否塞,及诸上实证;上虚则下实,见二便不利,小腹急满,及诸下实证;表虚则里实,见腹中硬满,大便难,及诸阳明内实证;里虚则表实,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等证;气虚则血实,见诸血滞之证;血虚则气实,见诸气滞之证;阴虚则阳实,见诸火热之证;阳虚则阴实,见诸寒冷之证。
其证虽不一,而但补其虚,而其实自平则一也。若误攻之,则正气愈虚,而闭塞愈甚,或闭塞虽开,而正气从竭,但取暂时之快而促百年耳,可不慎乎?仲景立不可汗、不可吐、不可下诸条,及言用柴胡汤后必下重,言不可与猪苓汤,皆示其例也。
五曰因实似虚者,但当泻其实,则其虚自复。此因邪气偏实,血气偏并,不能周流,以作偏虚者也,所谓假虚是也。(小编注:有些病看似是虚证,但其实是因为邪气阻碍了气血的周流,而使身体的局部或某个脏腑表现出了虚证,此时只需将邪气清除掉,气血自然流通,虚证就可不“补”而愈了。)
或问:假虚、假实之真,何以明知之?
曰:假虚(真实)者,其证虽虚,其脉则实,或其脉虽微弱细濡而按之有根有神,其状虽羸瘦疲弱,而眼神有机,言语厚重,肢体有轻健之貌,面色有润泽之彩,所谓“大实有羸状”是也;假实者,其证虽实,其脉则虚,或其脉虽洪大实强而按之无根无神,其状虽肥壮强实而眼精少神,言语轻微,肢体有不便之貌,面色无彩,七窍不鲜明,所谓“至虚有盛候”是也。此其大概也。更问病人好恶,而得其情,虚实之真可明知矣。
本文摘自《医经解惑论》注评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医经解惑论》注评,点击可直接购买
(扫码购书)
内容简介
《医经解惑论》是由日本汉医家内藤希哲(1701-1735)所著,成书于1731年。全书约14万字,分上、中、下三卷。
*此书以六经为纲,六病为纬,辨病、治病之法为目,以法类方证,重新编次。是“五经一贯论”与“六经括百病,以法类方证”的集大成之作。
*此次校注于国内尚属首次,对于内藤希哲的学术思想在国内的普及与传承具有十分重要而又特殊的意义。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END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医经解惑论》注评,作者:[日]内藤希哲,张耕铭注评。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王顺编辑,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 病情危重十怪脉,临床定要细分清
● 芒硝敷脐能通便,麻黄治咳量宜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