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百种把病吃回去的方法!
民以食为天,防病养为先
♪
百病皆可以食疗
食疗,孕育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防病、治病、康复、养生的一大特色。
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之说,《周礼天官》中提到医分四种,其中“食医”便是专门负责食疗的。医圣张仲景创制了多种药膳方剂,如当归羊肉汤至今仍广为使用。药王孙思邈在其名著《备急千金要方》中,专辟“食治篇”,强调“若能用食平疴,适情遣疾者,可谓良工”。
中医食疗,是药物与食物完美的艺术结合,人们在享用美味佳肴之时,又可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民以食为天,常言道:“食五谷杂粮哪有不得病的。”试问,得病后又哪有不食用五谷杂粮的呢?人们常提到的“精、气、神”三要素不就都以米为基础吗?所以,食疗与保健是密不可分的。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在食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至今不断为现代实验所证实,如大枣可防治贫血症、芹菜可以防治高血压病等。药食的合理搭配,定会相得益彰。
透过食疗,人们也可以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北方人习惯喝粥,南方人喜欢煲汤。粥之教厚,汤之灵动,相映成趣。南方的汤,包罗万象,来到香港,笔者的体会更深。虽说香港工作紧张,但香港人的平均寿命位居世界前列,日常煲汤与凉茶也是功不可没呢!中国人出国,常常抱怨海外食品的单调,故乡情怀中定少不了 、对饮食文化的眷恋。中医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在享受美食佳肴中得到营养,何乐而不为? ”不苦口的良药”才是人们真正期盼的。
药有四气五味,食品也有其自然属性,使用时同样也存在着配伍禁忌。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治疗原则,同样适用于食疗。“一颗荔枝三把火”,南方人食之,一则品其美味,一则惊其上火。而北方人食之,则少有上火之虞。不同地域人群饮食习性的差异,正是由于饮食因素导致禀赋差异的明证。《灵枢五味》中指出:五果之中,大枣属甘,李子属酸,栗子属咸,桃子属辛,杏子属苦。五谷之中,粳米属甘,芝麻属酸,大豆属咸,黄黍属辛,小麦属苦。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食物的认识不断深化,并逐渐总结出规律。
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同样适用于食疗。在中医食疗中也应当注意“辨证论食”。如“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同样可以用于食疗之中。重要的是先要诊断清楚,对证下药、对证选食。孙思邈在概括药食疗法的同时,曾引用扁鹊话语:“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食疗,具有治疗上的非特异性及用量上的非严格性的特点。
正是这种差异,为食疗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现代人群中,处于完全健康状态和完全非健康状态的比例是少数,绝大多数人处于二者之间,即所谓亚健康状态,食疗为这一类人群提供了最佳的选择。
推荐好书——《百病食疗》。
《百病食疗》以100种常见病症为主线,以文字与漫画结合的方法,对病症进行简要说明,每种病精选了2~3条长期应用于民间的、安全、有效、简便易行的食疗方。相信读罢本书,或许你会发现,每日餐桌上的食品不少便是取自百草园。希望此书能成为你日常保健生活的好伴侣。并且期待:在人类回归大自然的热潮中,越来越多色香味俱全的药膳食品悄然走入寻常百姓家。
(扫码购书,限时折扣)
END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百病食疗》,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 家庭必备保健品——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
● 50年前的医案,专治咳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