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一文可简单认识中医“术数”

一文可简单认识中医“术数”
本文960字,阅读需要约10分钟。
《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此处的“知”是今日“知道,了解”的意思,而“道”,则是《道德经》的“道”,道家的“道”,是天地间的本源及始动力,但是“道”具体是什么,很难用语言去描述。《道德经》用了很多词来形容其缥缈无定。“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窈兮冥兮”“视而不见”“听之不闻”。但“道”不是一无所有,相反,它包含一切可能。“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象”“精”“信”就是“道”所蕴含的万物生成的要素。那么中医方面的知“道”,具体如何操作呢?其实《素问上古天真论》也交代得很清楚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当今大多数人对这句话理解大半,即后三句,明白了饮食起居应有规律,不过度劳累,认为这就是养生的要旨,但是对于提纲挈领的“阴阳”和“术数”却认识不深。《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图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有些人会说,这些文章都跟中医没有关系啊,那您就错了,医者易也,关于这点,古今医家和国学大家都有解读,就不在此论述了,请您自行百度。大家可能注意到,很多数字在中医和中国古典哲学里,都有特殊的含义,比如上面提到的就有“一”“二”“三”“四”“五”“八”,未提到的还有“十”“十二”等,但是这些数字中,有一个数字比较特别,显得更加重要,更加核心,那就是“一”,这也与我们中医一气周流的认识相符。而在数学上,“一”之前是“零”,有一篇文章这样描写:“零并不是虚无,它等于所有的负数加所有的正数,这实际上就是包罗万象。”有些人认为,这个“零”就类似我们所说的“道”,看似虚无,却拥有一切。所以,不要认为数字只是计数工具,在中国古典哲学中,数字具有特殊的含义和力量,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挖掘。有一本书详述了中医领域对于“一”“二”“三”“五”这些数字的认识,集成古今,独树一帜,有兴趣可以购买阅读。
……以下是广告时间……
给大家推荐《医门初窥1》,点击可直接购买

(扫码购书)

本书以“守一,法阴阳,参变升降”为主线,阐述了作者对天人相应的中医学,如何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理论模式,落实到具体的临证诊疗上的认识,内容包括元气、阴阳五行、升降出入、伤寒六经辨证、温病学、脉学、辨治经验等。书中把对一元生气的重视,一以贯之于以下各篇理论探讨及临证中的理、法、方、药。阴阳学说重点对医学概念而非哲学思辨的阴阳做了初步探讨,在“守一”的前提下对阴阳学说中阴阳交感、互根互用、对立制约、消长平衡及相互转化等基本内容进行不同解读。五行学说从元气阴阳属性及其升降出入的基本运动进行认识,从理论源头到临证运用上区分了五行与五行生克的关系。

在“守一,法阴阳,参变升降”的基础上,对伤寒六经辨证及温病学两大辨证体系进行了梳理,内容涉及寒温学术的渊源、演变、交叉、异同,以及“守一,法阴阳,参变升降”下的六经辨证、伏气温病的探讨、辛凉解表的转变、温病传变的认识等,最后对寒温统一提出作者自己的看法。“脉学篇”和“辨治心法”篇探讨了如何在脉学上“守一,法阴阳,参变升降”,以及临证中的具体运用。

全书从说理上提挈纲领,是避免流于简单的经验总结,而不示人所以然——当然,这个所以然是作者的理解范畴,作者作为中医临床医生,临证实用性始终是本书关注重点,所以,每提出一个理念,必在临证实际中印证,或参以医案,或讲述诊治体会,理论探讨紧扣临床实际,务求实用,是知其所以然而然。作者简介

曹毅,男,1978年12月生,重庆合川人,中医硕士,副主任中医师,重庆市第三届优秀青年中医。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供职于重庆市合川区人民医院中医科。参编《脉诀汇辨校释》(编委,2012年),《谈允贤〈女医杂言〉评按译释》(副主编,2016年),外此,乏善可陈。

从学20年,惭愧的是引领我步入中医殿堂的并不是“发恻隐之心,救含灵之苦”的宏愿,那时还不懂,而是一份好奇。这份好奇很快变成惊奇,惊讶于中医世界的点点滴滴,时常让我想起梁遇春形容徐志摩惊奇的眼神:“好像正在猜人生的谜,又好像正在一叶一叶揭开宇宙的神秘。”透过中医学这扇窗,能不能窥见人生的谜和宇宙的神秘,这答案恐怕将用一生揭晓。庆幸的是,这份惊奇至今还在,但愿还会一直保留。

END

版权声明
本文由王顺编辑,中医出版整理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 对脾胃不和的治验,有理论有医案

● 一组漫画让你秒懂学中医的作用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