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后《医经解惑论》中的深刻反思——经典的方法论永远不过时
或问:诸书以伤寒与疫疠,或合为一门,或分为二门,其是非何如?
曰:凡疫疠之为病,大则流行天下,其次一国一郡,又其次一乡一家,无老少男女,其病一般者是也。
(小编:瘟疫一类的疾病,具有广泛传播的特性,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明显关系,发病症状都是一样的。)
《黄帝内经》(后简称《内经》)有五运六气、淫胜郁复之病,及五疫五疠之论。而今人之病,有赤眼,有咳嗽,有疟疾,有泄泻、痢疾、霍乱,有水肿、鼓胀,有发黄、发斑,有麻疹、痘疮、时疮、时毒,有伤寒、温病、中风、中湿,其病虽固不一种,而其本源则不过六气,其脉证则不外六经矣。故善读仲景书,而得其本旨,则无所适而不合焉。若夫或以为与伤寒同,而混同施治,或以为与伤寒异,而别立治方,及以仲景诸方,合诸各年运气,及以运气斗历法,附诸仲景书者,皆不徒不知伤寒,而并疫疠不知者也,不亦愚乎?
(小编:《伤寒论》中的六气为病,虽然症状差异很大,但是都跳不出六经的框架。)
或问:王氏《伤寒例》谓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则四时之正气,而春之温病、夏之暑病飧泄、秋之疟疾、冬之伤寒咳嗽,皆四时正气之病,非时行疫气也。凡时行疫气者,春夏应温热而反凉寒,则成寒疫,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秋冬应凉寒而反温热,则成冬温,其毒与伤寒大异,若更加异气,则变成温疟、风温、温疫、温毒,为治不同。然则仲景所述六病,皆四时正气之病,非时行疫疠也。今子不分正不正,概谓众病一般者为疫疠者,恐误也,请再辨之。
(小编:春之温病、夏之暑病飧泄、秋之疟疾、冬之伤寒咳嗽,皆四时正气之病,不属于瘟疫;时行瘟疫应该与正气为病有所差异,但是您现在不分正不正,只要是大家症状一致的病,都认为是瘟疫,请您再详细说明一下。)
曰:夫正气者,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之无过不及,风、雨、霜、雪应时而至者也。若受此气而成病者,《内经》名之曰正邪;若其太过而至者,名之曰实风;若其不及而他气反乘之者,名之曰虚邪贼风。此义详见于前《伤寒十居其七论》。
(小编:四季之正常的风雨寒暑致人生病的,《黄帝内经》称为“正邪”;如果四季风雨太过致病的称“实风”,如果当季正气不及,被其他气反乘的,称“虚邪贼风”。)
太过、不及,皆不正之气,而自其感而成病,言之虽正气,亦为不正,《内经》谓之正邪,邪即不正之谓也,岂独春夏之凉寒、秋冬之温热,名之为不正哉?夫正不正,同是六气,但以其应时与不应时分名耳。至其感而成病,则皆不过在表、里、上、下而为寒、热、虚、实,在表则见表脉、表证,在里则见里脉、里证,轻者其脉证轻,重者其脉证重。故在表则治其表,在里则治其里,轻者轻治,重者重治,寒、热、虚、实亦皆然。夫正气之病如此,则不正气之病亦如此。
(小编:太过、不及都不是四时自然的变化,所以不能称为正气,但是不管是不是正气致病,都是按照八纲来辨证论治,没有区别。)
《内经》诸篇,或说四时八风,或说五运六气,推究其变化,虽固千端万绪,而至夫脉证治法之要,则不过如此也耳。然则正气之病,应时之时行也,不正气之病,非时之时行也,岂可独以春夏之凉寒、秋冬之温热谓之时行之气也哉?凡众人之病一般者,不论正不正,皆谓之时行疫疠焉。《释名》曰“疫,役也,多有鬼行,言邪气流行也。役,不住也;疠,砺也,病气流行,中人如磨砺伤物”是也。
愚按:疫,役也,病之困人,犹君之役民也;疠,厉也,虘恶之谓也。吁!王叔和徒诵《内经》、仲景,不知其本旨,妄作肤陋之言,妖惑后生,可谓造言乱民之刑徒也。昔程郊倩贬《伤寒例》,以为狐鸣鬼嗥,亦非过论也。若夫王履强辨即病不即病之异,以春夏伤寒为寒疫,秋冬为真伤寒,而谓清凉攻下不必求异,发表解散不可不异也。陶华谓瘟疫切不可作伤寒正治而大汗大下也,但当从乎中治,而用少阳、阳明二经药加减和治之。此皆自化为狐鬼而和其鸣嗥者耳,不亦鄙乎?
又问:然则仲景所述之六病皆疫疠耶?
曰:众人等病则可名为疫疠也,若一人病之,则未可谓之疫疠。不止六病,诸病皆然。
又问:六病亘四时皆有之耶?
曰:六病之中,唯暑暍一病,在春末以后,至秋初以前。其他五病,四时俱在,但伤寒最多,痉病殊少耳。学者潜心可见。
又问:温病非止在春夏耶?
曰:《内经》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者,盖以春夏病此者最多也。凡正气虚,不任时气者,虽秋冬非时之温暖,亦能感而成病,岂止春夏乎?《六元正纪大论》于子午纪之五气,及卯酉巳亥纪之终气,皆曰其病温,以此故也。叔和不达其旨,徒见其文即附会冬温之名,以作种种妖说耳。
又问:然则王氏温疟、风温、温疫、温毒之说,亦皆非也欤?
曰:皆非也。夫温疟,《内经》有论,而仲景有治方。风温即温病之谬汗而受风气者,仲景亦有详说。此二者,但熟读《内经》、仲景,则叔和之谬不辨而明。《脉经》又有风温、湿温二论,其末细书曰:此二首出《医律》。然其论不与《难经》、仲景相合,则其《医律》者,非仲景氏之书,最不足取也。若夫温疫,仲景无说,而《内经》别有温疠之称,厉与疠,同疫也。夫温疫之名,其来久矣,盖时行病之总名也。后世改温字作瘟字,《书》曰“瘟疫,民皆病也”是也。其意犹《难经》湿病名湿温之意也。凡发热头痛如温病,而众病成疫者,不论何病,皆可名曰温疫,不止谓真温病之成疫也。然则岂可独谓阳脉濡弱、阴脉弦紧者为温疫乎哉?至于温毒,则于《素》《难》、仲景无一证焉,此叔和之造言耳。晋唐以来,诸家不精究《内经》、仲景,一宗叔和之说,附益其诞,谩立温家五证、湿家五证、瘟疫五证及四时正气等诸名,而各别设论治,愈详愈昧,遂令后学不知其所向方,夭杀生灵,甚于刽子之残焉,岂不哀欤?近时喻嘉言论春温,辨叔和之妄,论温疫破大惑,及程郊倩以《内经》、仲景所云温病为有别,又自新言邪风之温者,则辨叔和之妄,而传己之妄,破人之大惑,而存己之大惑者也已。可笑!
又问:然则古人制圣散子、香苏散、神术散、来苏散、林檎散、十神汤、人参败毒散、升麻葛根汤、柴胡石膏散、不换金正气散、九味羌活汤、普济消毒饮、二黄汤、二圣救苦丸等方,以为时行瘟疫之主方,彼皆非耶?
曰:此诸家以其方偶中其时病多,因立以为主方者也。岂得尽愈其时病,如其方下所述哉?今观其诸病,则皆六病证中之一证,而其诸方亦皆仲景法中之一法而已。但以其不贯通《内经》、仲景,故以瘟疫为六病之外,而别立之方,以为主方。其弊遂至令后世废仲景书,遵用夫主方,而枉杀生灵焉。盖亦叔和之遗祸耳。此其方是而其意则非也,如此之类,不可不察也。
又问:诸书多录避疫方法,其是非何如?
曰:避疫方法,始出于《素问遗篇刺法论》,然其篇后人之所伪撰,昔人既言之,凡避疫之法,皆为压愚者之怯耳(小编:古书中的防疫之法,多数是为了减少百姓的恐惧心理),推之至理,所必不然也,岂知道者所为哉?但张景岳之法为近理,其说曰:避之之法,必节欲节劳,仍勿忍饥而近其气,自可无虑。
或问:《内经》举四等之邪,而言正邪之微且浅,虚邪之甚且深也。夫既微且浅,必不应成疫及成大病,然则其成疫、成大病者,皆不正之气耳。由此观之,王氏以温暑及伤寒为四时正气之病,固误,而吾子不论正不正,皆为疫,亦恐非也。曰:《内经》举四等之邪,而言浅深、微甚者,示其常法也。夫四时之正气,固非病人者也。凡正气虚而不任时气,则感而为病,其虚者多则成疫耳。盖四时正气之于人身也,犹饮食之于脾胃也。今夫米饭,人人日食而养其生者也,若脾胃虚而事糜粥者,强食之则损伤其中,其伤甚者致危笃焉。正气之感人而致大病,亦犹此也。又有脏气偏胜偏虚,而遇夫不正之气,反得其助,其身安全者,是亦五行生克之机致然,未可执一论也。然而其成疫、成大病者,不正气之所致最多,而正气之所致常少耳。但此非大义之所关,学者勿强凿可。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医经解惑论》注评,点击可直接购买
(扫码购书)
内容简介
《医经解惑论》是由日本汉医家内藤希哲(1701-1735)所著,成书于1731年。全书约14万字,分上、中、下三卷。
*此书以六经为纲,六病为纬,辨病、治病之法为目,以法类方证,重新编次。是“五经一贯论”与“六经括百病,以法类方证”的集大成之作。
*此次校注于国内尚属首次,对于内藤希哲的学术思想在国内的普及与传承具有十分重要而又特殊的意义。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END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张耕铭。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王顺编辑,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 经常腿抽筋,可以试试这个小方!
● 风湿性关节炎,毫火针2疗程治愈,随访3月未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