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器下垂如不是气虚下陷,补中益气不可通治
首先要说的是补中益气汤的主治范围,东垣用于饮食劳倦,阴火上乘,此方遵“劳者温之,损者温之”之旨,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即甘温除大热。
对补中益气汤,我们惯常用于气虚下陷的各种病证,如胃下垂、子宫脱垂、直肠脱出等各种脏器下垂,该方用于此类疾病,属气虚下陷的证型,是经得起检验和重复的。但是要清醒地认识到,并不是所有西医诊断的脏器下垂,都是中医学的气虚下陷,不能把脏器下垂想当然地等同于气虚下陷、升举无力,脏器下垂只是一个结果和现象,气虚不举是病机,但却只是众多因素的其中之一。
临床看到了这样一个病例:
某妇,西医诊断为胃下垂,证见胃胀、打嗝,辨为中焦寒热错杂,脾胃升降紊乱,予半夏泻心汤加厚朴,服之疗效颇好。后患者听人说胃下垂要服补中益气丸升提胃脏,想当然地认为陷者举之,孰料服后病反加剧,再服半夏泻心汤方愈。
●体会:中医学中的陷者举之,是指病机上的气虚下陷,而不是证候表现上的下垂、坠陷等,若证候表现为下陷,但病机为实,不可用升补法。
那么如何才能判断脏器下垂的患者是否适合补中益气汤呢?可以靠以下脉象判断。
1. 脉弱
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提到“脉洪大”,在《脾胃论》提到“脉洪”,在《医学发明》也提到“脉洪大”“脉洪”,补中益气汤在东垣诸书中,以治饮食劳倦、阴火上冲为主,脉“洪”应是阴火的表现,“洪”虽滔滔满指,但来盛去衰,内伤虚损已见端倪。所谓大,是大而无制,气失内敛,表现在脉象上就是,脉体边界模糊不清,脉体显得大而散,这一点对比边界清晰的弦脉就比较容易理解。弦脉如长竿,如琴弦,脉体管壁的边界在指下非常容易触及;大脉则相反,脉气散漫无形,推揉找寻,没有脉道管壁的清晰界限。弦脉主气郁于内,大脉则主气散于外,故大则病进,大则气虚。但是我们临床上更多见的脉象是脉弱,按之力不足,寻之不满位。
2. 寸脉弱于关、尺
寸、关、尺的脉气体现了元气的升降运动,也是元气在上、中、下位置的分布状态。补中益气汤升阳举陷,从气机运动看,是气陷于下;从元气分布对比看,相对来说是下实上虚,所以应以寸脉弱于关、尺为是,反之,关、尺脉弱于寸脉,尤其是尺脉微弱,则要慎用补中益气汤。门纯德先生曾言,补中益气汤并非所有气虚证都适合,尤其是尺脉弱者尤不宜。补中益气汤升举中气,尺脉弱乃肾气不足,根本虚弱,蒸腾无力,中气虽见虚状,本非中虚,实乃下焦动气不足,此时用补中益气汤升散,非但治不得法,反会更虚其下。
2011 年11 月14 日,一女患者56 岁,素体肾阳不足,平时畏寒,易外感,脉长期沉弱。近日听人推荐,自购补中益气丸服用以增强免疫力,结果不但没有振奋精神,反更出现气虚乏力,腰痛,小腹坠胀,小便便意频繁却溲出甚少等症,我嘱其停服补中益气丸,未予处方。2 天诸症消失。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曰:“此为清阳下陷者言之,非为下虚而清阳不升者言之也。倘人之两尺虚微者,或者肾中水竭,或者命门火衰,若再一升提,则如大木将摇而拔其本也。”至诚之言也。
3. 右脉弱于左脉
笔者强调右脉弱于左脉,首先是源于临床所见。
何某,女,60 岁。病眩晕眼花,于2015 年9 月10 日初诊,予天麻、半夏、泽泻、石决明、菊花、白芷、蒺藜等,3 剂,无效。
9 月14 日二诊:从瘀血论治,予桂枝茯苓丸加天麻、蒺藜、川芎等,3 剂,仍无效。
9 月17 日三诊:细诊其脉,右关尺尚可,但寸部不满,重按无力;左关脉沉,但滑有力,略数。以脉论之,脾虚下陷,兼肝热郁冲,清气虚而不升,痰热郁而上逆,眩晕是两者共同所致,看似升降相反,但确实同时存在。予:黄芪30g,党参10g,白术20g,茯苓20g,天麻20g,刺蒺藜20g,升麻6g,柴胡6g,当归10g,川芎6g,半夏9g,3 剂。
9 月21 日四诊:述眩晕十去八九,续进。
印象较深的还有一例,也是眩晕,右脉沉弱,寸部不满,左脉弦滑略数,先予补中益气汤不效,复予天麻钩藤饮仍不效,后来两方合用而愈。这例病案似乎还在上述病例之前,从那时起,我便开始留意这种病机升降相反的情况,发现并不少见。临床证候复杂多变,寒热可以兼见,升降可以并存,实事求是,观其脉证,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可从中进一步认识补中益气汤的脉象。
李东垣著作中,几处妙论补中益气汤,均引用了《素问经脉别论》这段名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众所周知,这段话论述的是人体内津液生成、转输、敷布、排泄的过程,李东垣却把它作为升阳举陷的补中益气汤的理论指导,很有意思,也值得深究。我们知道,气为津血之帅,津液的运行是以气化为导向,经文本论津液运行,实应看到背后的气化推动,所以我们看到的是:首先,胃气散津。这里再次强调,胃不只是主通降、传化物,相反,胃最主要的和最首要的功能,是作为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散气溢津,并上输于脾,故胃以升散为前提,否则后续的脾散精、肺通调都无从谈起。所以,东垣说:“脾胃一虚,肺气先绝……胃中清气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黄芪、甘草甘温之气味上升,能补卫气之散解,而实其表也。”这和我们以为的升麻升脾气、柴胡升肝气不同,整个补中益气汤的理论,说的都是胃散溢津气,上达于脾,再上归于肺,阐述的是胃、脾、肺的上行气化,胃、脾、肺脉气应于右,气化上行如何,则宜寸、关、尺上下对比。
所以,笔者的看法是,补中益气汤的脉应是右寸脉虚,弱于关、尺。
……以下是广告时间……
给大家推荐
《医门初窥2——临证心得与失验反思》
点击可直接购买
(扫码购书)
本书上承《医门初窥1》,以医案形式把《医门初窥1》所讨论到的理念落在临证实处,体现理论实践相结合。
医案分验案与失验案,是作者临证情况的真实反映,从正反两方面示人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在医案的选取上,力求每则医案一个话题,每则医案一分收获,故多选具有启发性、话题性的案例,详细写出作者的辨治思路及思考过程。如感冒类中,阳虚感冒和阴虚感冒,就分别探讨了灵活看待因时制宜的原则,及体质与病证的离合关系;哮喘案就探讨了“方证辨证与脏腑辨证”;暴盲案谈到“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的结合”;胃胀提出“胃病治表” “胃气上逆,治在升补”的非常规用法。
失验案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诊治失手的案例与反思。对于医案的学习来说,失验案的教训或许更能予人警示,从反面的失败中提高正面的成功率。
医话部分则紧扣临证实际,结合作者临证的真实情况,包括作者亲历体会,从方剂学的角度探讨了补中益气汤、桂枝茯苓丸、止嗽散、葛根芩连汤等方的运用心得,从病证的角度探讨了哮喘、牙痛、湿温等病证的辨治思路。“用药如用料”“先避其害”等文则写出了作者自己的用药心得。此外,对六淫学说、半表半里等知识点,作者提出较独到的见解,以供商讨。
作者简介
曹毅,男,1978年12月生,重庆合川人,中医硕士,副主任中医师,重庆市第三届优秀青年中医。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供职于重庆市合川区人民医院中医科。参编《脉诀汇辨校释》(编委,2012年),《谈允贤〈女医杂言〉评按译释》(副主编,2016年),外此,乏善可陈。
从学20年,惭愧的是引领我步入中医殿堂的并不是“发恻隐之心,救含灵之苦”的宏愿,那时还不懂,而是一份好奇。这份好奇很快变成惊奇,惊讶于中医世界的点点滴滴,时常让我想起梁遇春形容徐志摩惊奇的眼神:“好像正在猜人生的谜,又好像正在一叶一叶揭开宇宙的神秘。”透过中医学这扇窗,能不能窥见人生的谜和宇宙的神秘,这答案恐怕将用一生揭晓。庆幸的是,这份惊奇至今还在,但愿还会一直保留。
END
版权声明
本文本文摘自《医门初窥2——临证心得与失验反思》。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王顺编辑,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 一位师承中医的从医之路
● 六大方法巧降糖,脱离西药,血糖稳定
点,一键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