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部位选好了,病就好一半!
:针刺部位为九针施术部位,部位的选择特别重要,选穴得当,则实邪得去,虚证得补,疗效较好。部位不正确,则无法取得满意疗效。
经脉、腧穴
经脉、腧穴为九针针刺部位的主体,而尤以腧穴为主,腧穴是经气出入聚合之处,是九针调节经气的最佳部位,根据“宁失去穴,勿失去经”的原则,经络也是针刺的有效部位,九针常见针刺部位为经脉,有十四经脉,腧穴为十四经脉腧穴,尤其是五输穴、脏腑俞募穴、六腑下合穴、会穴、交会穴等。《灵枢本输第二》曰:“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输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四时之所出入,五脏之所溜处,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素问五脏生成篇第十》曰:“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
阳性反应点
阳性反应点为九针治疗部位,包括色泽和质地的改变,如皮肤粗糙、色素沉着、灰暗等,说明局部气血不足,营养较差,多为经气郁滞,阻塞不通,气血不达所致;形状的变化,如凸起、凹陷、结节状、条索状反应物等,多为经气郁滞,郁结较重,时间较长,由功能到器质结构的改变,为病变较为顽固部位,也是治疗的有效部位。《灵枢官针第七》曰:“病在皮肤无常处者,取以镵针于病所,肤白勿取。”《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曰:“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而下之。”
压痛
按压感觉异常处为九针治疗的常见部位。可为压痛、酸胀、紧张等,如阿是穴,多为经气郁滞、郁结之处,是治疗的有效部位。《素问缪刺论篇第六十三》曰:“先以指按之痛,乃之。”《灵枢背俞第五十一》曰:“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
《灵枢经筋第十三》“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按压舒服处也为九针治疗的常见部位,按压舒服,说明通过按压经气郁滞得散,经气得通,也是治疗的有效部位。《灵枢五邪第二十》曰:“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三节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
血络
血液瘀滞于络脉形成紫红色血管粗大怒张者为血络,也称络结,为瘀血的病变部位,也是治疗部位。通过刺络放血,使瘀血尽出,则经络通畅。《灵枢血络论第三十九》曰:“血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则而泻之万全也。”《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曰:“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灵枢脉度第十七》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盛而血者疾诛之。”《素问缪刺论篇第六十三》曰:“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此缪刺之数也。”《灵枢根结第五》曰:“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灵枢热病第二十三》曰:“心疝暴痛,取足太阴、厥阴,尽刺去其血络。”
本文选自《黄帝内经九针疗法》
(购书点击小程序)
(扫码也可购书)
END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黄帝内经九针疗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作者:李平华 孟祥俊。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欢迎投稿唠嗑。
● 遇上这样的老师,三生有幸!!!
● 要是早知道这两个方子,我就不会得慢性支气管炎了
觉得不错请点赞!
点,一键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