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治疗肝脾肿大,需辨别三脏

治疗肝脾肿大,需辨别三脏

:邹学熹教授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中医学家、易学家。《邹学熹》这本书系统介绍了邹老对易学入医的独到见解,医易结合的五行辨证体系,以及他对多种疾病的辨证和治疗方法。其中退热12法,专病专方20余首,医易验方27首,十类病脉等,皆是邹老不传之秘。

肝脾肿大是西医病理学解剖学诊断,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早期其病位主要在“肝”,中期则波及“脾”,后期穷必及“肾”。
邹老在用张果老软肝散(点击方名,查看原文)针对基本病机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辨别肝脾肾受损的主次,配合汤剂治疗,既重视局部的改变,又不忽略全身反应,从而提高疗效。
1.早期病在肝,以调畅气机为先

肝脾肿大患者在病因上多与情志不遂有关,早期多表现为两胁或一侧胀痛,走窜不定,腹胀,食少厌油,或兼腹泻,诸症每随情绪波动而增减。此期以肝郁气滞为主,涉及血分少。
邹老常用四逆散加青皮、合欢皮、郁金、佛手、香附、陈皮等,并适当兼顾血分,选择加入丹参、山楂、归尾、琥珀等一两味。
2.中期病及脾,以清泄健运为要

这类患者多有肝病历史,或嗜好茶酒,体形较胖,或体检发现有脂肪肝,表现为胁胀,胸闷,乏力,口臭,舌胖,脉弦滑为主。中医常辨证为肝脾同病,痰饮停滞。
邹老常用温胆汤加莱菔子、山楂,有脂肪肝者需重用山楂以消食、破气、散瘀。若肝脾湿热明显,则可用满天星、金钱草、薏苡仁、豆卷、白茅根、黄芩、栀子之类清泄湿热。
若患者兼有疲倦乏力,纳差食少,大便稀溏,此为肝脾不和,脾胃虚弱。邹老常用参苓白术散扶助正气,健运脾胃。

需要指出的是,肝脾肿大患者在整个病变过程中,除有瘀积为患外,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肝脾不和,脾胃虚弱之证。《金匮要略》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因此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增强脾胃功能,固护胃气是不可缺少的治疗法则。从五脏角度来分析,扶土可以抑木,邹老认为用中药扶脾,就是一种最好的“保肝疗法”。因脾土健旺,食量倍增,不仅使患者抗病的正气增加,而且也使逐瘀通络之药,更能发挥作用。
至于如何“扶土保肝”,早期邪盛阶段,虽以攻邪为主,也常在逐邪方中加入砂仁、白蔻之类以保护胃气。若食欲明显减退者,再加入生谷芽、生麦芽、鸡内金、糯米根、隔山撬、鸡矢藤、茯苓、白术等健胃消食之品。正气不足者,加入太子参、北沙参、党参、黄芪之类。
[病案举例]
病案举例

李某,男,42岁。1993年3月26日初诊。
病史:两胁胀痛3年。自述3年前因两胁胀满不适,在医院检查发现肝脾肿大,虽屡经治疗,未见明显缩小。1年前又发现脂肪肝。近日胀痛加重,遂求治于邹老。
现症:患者两胁胀痛,痛掣右肩。检查肝下界在右肋下2.5cm,脾下界在左胁下2cm。患者形体肥胖,倦怠乏力。苔白,脉滑。

诊断与辨证:积聚。肝脾血瘀,气机郁滞,痰湿内阻。

治法:治以疏肝理气,运脾化痰,活血消癥。

处方:
(1)法半夏12g,陈皮10g,茯苓20g,炙甘草3g,枳壳15g,竹茹6g,山楂30g,莱子15g,柴胡10g,青皮9g,白芍15g。10剂,水煎服。2日1剂。
(2)张果老软肝散,每次1g,1日3次。用上述药汁冲服。

4月18日复诊:诸症明显减轻,时有大便稀溏,前汤方加入白蔻、薏苡仁、糯稻根。

患者服药2个月后去医院检查,肝脾大小正常。

3.后期病及肾,以温阳利水为重

肝脾肿大后期,肝脾日虚,穷必及肾,从而形成肝、脾、肾同病的病理状态,导致气滞、血瘀、水停。患者可出现腹部胀大如鼓,胁腹刺痛,面色黯黑,下肢水肿,四肢厥冷,怯寒,神倦,食欲较差等症状。此期以肝脾血瘀,脾肾阳虚水泛多见。邹老常用真武汤加赤小豆、猪苓、薏苡仁治疗。[病案举例]
病案举例

秦某,男,68岁。1993年3月19日初诊。
病史:反复胁胀痛3年,下肢水肿6个月,加重2个月。患者自述于3年前感觉胁肋胀痛,在某医院检查发现“肝脾肿大”,服药后疗效不佳。半年前下肢出现水肿,经治疗效果不佳。2个月前病情加重,在某省级医院检查诊断为肝硬化、肝脾肿大、腹水,经治后诸症未缓解,乃求治于邹老。
现症:两胁刺痛,腹大胀满,双下肢浮肿。面色黯黑,形体消瘦,神倦畏寒,纳差,小便少,舌淡苔薄,脉沉弦。

诊断与辨证:鼓胀。肝脾血瘀,兼脾肾阳虚。

治法:温阳利水,软肝化瘀。

处方:
(1)制附片15g(先煎30分钟),白芍15g,白术15g,茯苓30g,生姜10g,赤小豆30g,猪苓12g,薏苡仁30g,砂仁10g,谷芽30g,麦芽30g,陈皮10g。
6剂。水煎服,1日1剂。
(2)张果老软肝散,每日2g,分3次服。用前面所煎药汁冲服。

3月26日二诊:药后腹胀减轻。畏寒仍然明显。前汤方去猪苓,加桂枝、黄芪,继服10剂。

4月10日三诊:畏寒缓解,胁下疼痛减轻。两胁下痞块未见缩小。处方:
(1)张果老软肝散,每次1g,1日3次。
(2)参苓白术散。每周2剂,补气健脾以保肝。

半年后复查,肝脾变软缩小,恢复正常。

总之,肝脾肿大之症,其基本病机是血瘀成积,早期兼有气郁,中后期波及脾肾,或兼湿热痰饮内停,或兼脾胃虚弱,或兼脾肾阳虚。在治疗上主要用活血逐瘀、软坚散结之品,以张果老软肝散为专方,并斟酌病情,辨别肝脾肾三脏的影响程度,或攻或补,或治或停,缓消渐散,以达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碍邪的目的。

本文节选自《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邹学熹》。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邹学熹》,点击可直接购买

购书

内容提要

邹学熹教授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中医学家、易学家,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确定的“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之一。邹老主张医易相通,认为中医若能善于运用易学中的宇宙规律,就会更加透彻地理解生命,从而在临床上出奇制胜。本书系统介绍了邹老对易学入医的独到见解,医易结合的五行辨证体系,以及他对肝脾肿大、类风湿关节炎、舞蹈病、鼻窦炎、百合病、积聚、中风、厥证、脚气病、发热等的辨证和治疗方法。其中退热12法,专病专方20余首,医易验方27首,十类病脉等,皆是邹老不传之秘。

编写说明

在本书编写之前,首先收集了邹老公开发表的论文、出版的著作以及他的弟子们发表的相关论文;拜访了其子邹成永先生,收集了邹老的手稿遗文。通过阅读这些论著,寻找他在学术上的闪光点,写成纲要。请教了其学术传承人佘贤武教授等,请他们或补不足,或纠有误。
我们在整理邹老的学术思想和经验时,不求全,不求多,不写公知公用的东西,不写某老“重视”什么,某老“强调”什么,但求有特色的思想,有创新的经验。努力为读者节约时间,让读者能够看到一些新的东西,于愿已足。
经过与邹老家人的沟通,发现原来公开发表的有关邹老生平中的一些细节有误,此次做了修改。其子邹成永先生(字怀真)撰写了文言传记,一并附在书后。邹老不仅在医易上卓有成绩,而且在文学上也有较高的造诣。书后选附了他写的古体诗两首,供读者雅赏。
邹老在医易汇通部分所用的图稿,大都是黑白手绘稿,不是很美观,于是请美术人员按照原样,重新绘画成彩图。

主编简介

刘渊,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首届国医大师郭子光教授学术继承人,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各家学说与临床研究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流派传承分会常务委员,四川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医史文献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2017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为第四批全国中医优秀人才,2018年荣获“四川省名中医”称号。临床主要从事中医内科、儿科等疾病的诊疗工作。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邹学熹》,作者:刘渊。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这首方子,几近失传!

● 老先生秘而不传的“退热十二法”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