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气不足证,都可以用补中益气探探路
昨天发了一篇关于补中益气汤的文章“脏器下垂如不是气虚下陷,补中益气不可通治”,论述了如果脏器脱垂等症状,不符合中气不足,气虚下陷的证型,不可用补中益气汤治疗的道理,今天趁热打铁,再结合一个医案,探讨符合中气不足证的人,不管症状如何,均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进行治疗,后附使用要点。
【验案解构】
杨某,女,38 岁,2013 年5 月11 日初诊。右腰部疼痛一年余,再发2 日。患者一年前出现腰部疼痛,刚开始时以为劳累所致,后查B超示:右肾结石(2mmx3.1mm),并伴少量积水,经西医输液治疗,积水消除,痛缓,但多次体检,结石仍在。2 日前再发,自服阿莫西林胶囊、排石颗粒等不解而来诊。刻诊:右肾区疼痛,伴乏力,出汗,口微渴,小便次数多,色白,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四诊合参,共为阳明太阴合病,证属气虚失运,推动无力,兼夹微热。处以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24g,党参15g,白术12g,炙甘草6g, 陈皮10g, 当归9g, 升麻3g, 柴胡3g, 小蓟10g, 丝瓜络10g,鸡内金15g(分冲)。6 剂。药后腰部痛减,但右少腹不时疼痛。查B 超示结石下行到输尿管,继拟6 剂,痛除,后再复查B 超,结石已无。
医者按:石淋一证,临床多以湿热论治,并以清热利尿通淋为大法,少有补法。经方大师江尔逊先生结合实证,认为无论是湿热,还是肾阳虚衰,阳不化气所致的肾石淋证,“ 终由局部壅滞,气机不畅,积久成石。病始正盛邪实,当以通淋化气排石为正治之法。然久病体弱或年老之人反复发作,当大补其气,气旺则淋自消,水自行”,即仲景所论“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之意。笔者依据江老立意,临证获验良多。当然,补中益气之所以能治肾石淋证,实际是紧扣病机,明辨方证,异病同治的结果。本方虽无直接排石之功,通过使气虚得补,升降得调,则可推动结石下行及排出。方中鸡内金宜生用,且需研末分冲,排石之功方著,炒用或入汤剂则疗效锐减,甚至无功。
主药黄芪药证及用量
黄芪,《神农本草经》谓:“ 味甘,微温。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名医别录》载:“ 无毒。主治妇人子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利,益气,利阴气,生白水者冷补。”
归肝、脾、肺、肾经。具有补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临床常用量为15~30g。在方中一是补气健脾,以促后天生化之源,充养机体;二是升举中气,以利气机升降正常,从而促进脱垂的脏器自行复位。
补中益气汤加减诸法
传统总结,补中益气汤有诸多常用加减之法。如血不足者加当归、阿胶;精神短少者加五味子、山药;头痛者加蔓荆子、藁本,痛甚加川芎、细辛;腹中痛者,加白芍、炙甘草;胃寒者加蔻仁、益智仁;气滞者加木香、青皮、枳壳;咳嗽,以干咳为主者,加五味子、麦冬;有痰者,则加半夏、陈皮;肺热咳嗽者,去人参,加黄芩、百部;阴虚者去升麻,加熟地、山茱萸、楮实子等。
方证运用特征
补中益气汤主治气少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动则心悸,以及头痛,发热,出汗,语声低微,或气虚不固,血液失摄之肌衄、尿血、便血、崩漏,以及脏器下垂,尿频,尿失禁,舌淡,脉缓而细,寸脉为甚等症。笔者将其方证运用特征归纳为:气少、乏力、懒言、面黄、下脱、舌淡、脉细,名为补中益气汤七证。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六经方证观心鉴》,点击可直接购买(扫码购书)
本书编写所遴选的方剂,以经典经方和名老中医的传世验方为主,均经过作者的临床实证和思考。关于寒、温、时、验诸方的六经病位,主要依据主治疾病的病因病机,结合方证的整体功能、药证的特殊证治方向、各药在方中的主次地位等来分类,同时还参照传统约定俗成等综合进行划归。验案解构部分以《伤寒》六经方证观思维去辨析、解构经方、温病方、时验方的临床运用,观点新颖,贴近实际,文字流畅,内容可读性强,间有作者临证中所思所得锦言片语,相信能够引起业者的思考与共鸣。本书适合中医专业人士及爱好和学习中医者阅读参考。
END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六经方证观心鉴》,作者:徐凤新。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王顺编辑,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 中西医“以人为本”之区别
● 脏器下垂如不是气虚下陷,补中益气不可通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