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中医学子看过来,你是“传承人”,还是“掘墓人”?

中医学子看过来,你是“传承人”,还是“掘墓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基础。中医教育对中医事业的发展、中医学术的进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代医家朱良春指出:“中医之生命在于学术,学术之根源在于临床,临床水平之检测在于疗效,而疗效之关键在于人才。”
中医最大的危机是后继乏术、后继乏人。
表面看中医队伍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强大,从业人员众多,但真正的中医、中医水平较高的中医仍然太少。这首先与当前的中医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关。中医教育从广义讲应当包括入门(入行)教育和继续教育。中医的入门(或称入行)教育,主要是在中医院校进行的学历教育,中医教育应当按照中医自身的规律来进行、来管理,但目前中医院校的教育基本上是按照西医学的教育模式,从教学内容到教学管理都存在不少问题。中医教育是培养后继之人,现在培养出来的人越多,却反而越造成后继乏人,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培养出来的中医不相信中医,不懂得中医的内涵,培养的不是真正的中医。因此后继乏人的根本原因是后继乏术。
我们认为目前中医教育至少应加强三个方面:一是强化中医经典的学习,不能把中医经典作为可有可无的选修课,或者断章取义进行选编,或者任意套用时髦的名词进行解释。如果一位中医学士、硕士,甚至博士没有很好读过《伤寒论》,以后是很难成为一名真正的中医的。二是加强中医辨证思维的培养,如果忽略中医理论思维的培养,反而用西医的思维模式、教育模式来进行中医教育,是根本培养不出真正的中医来的。三是要注重中医临床技能的传授,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加强临床带教,特别要加强师带徒的教育传授模式,因为能够在临床中解决实际问题的中医药实践经验很难在课堂中学到。如果只强调课堂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不会用中医中药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早在20 世纪80 年代,时任卫生部中医局局长的吕炳奎在一封向中央领导递交的信中,指出了中医教育面临的尴尬处境:“在中医药学的教育上,西医化已成为事实,并且中医药学理论被否定,大学里培养出来的学生,已不会用中医的望闻问切方法来诊断疾病了,大多学生毕业后,根本不相信中医,中医药大学的教授对他们的评价是:中医药学的掘墓人。”

小编:细思恐极,我们作为中医人要仔细想想:中医是不是自己的毕生信仰?经典理论的学习是否全面详实?看待疾病是中医思维还是西医思维?万万不要让自己再成为“掘墓人”了。

以师带徒、师徒传承的师承教育是我国中医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中国历史上,传承数代甚至数十代的中医世家也有不少。几千年来,这种模式造就了一大批医术精湛的名医,但现今的中医学历教育、继续教育以及执业资格与职称晋升制度等,在某种程度上导致真正的中医越来越少。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
“种树”与“养花”不同,这本来是十分简单的道理。用种树的方法去养花,或用养花的方法去种树,其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中医教育亟待改革。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儿科心鉴》,点击或者扫描二维码可直接购买

(扫码购书)

内容简介

《儿科心鉴》集中医儿科学术之大成,概括古今儿科学术与经验精华,全书分三卷,第一卷儿科学术源流(中医儿科学术史),第二卷中医儿科学术理论学说(源流与争鸣),第三卷古今历代儿科名医学术医疗经验大成。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全面系统研究整理的中医儿科学术巨著。第一版出版以来得到中医界特别是中医儿科界的广泛好评,第二版又进行了补充与修改。是中医儿科学领域重要的学术专著,可作为高层次特别是博士、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参考用书,对中医院校中医儿科学教师以及中医儿科临床医生均有很好的教学、临床、科研参考使用价值。

作者简介

朱锦善,男,教授,著名中医儿科学家,历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中医儿科高等教育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评审专家,《中国中医药学术年鉴》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评审委员,主编《儿科心鉴》《实用中医儿科学》等。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END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儿科心鉴》,作者:朱锦善,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 头痛、干呕、吐涎首选吴茱萸汤!

● 【干货】沈绍功:五大方法巧治老年感冒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