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走出校门,在临床的你,悟到哪个阶段了?(深度探讨)

走出校门,在临床的你,悟到哪个阶段了?(深度探讨)
:医学生,从叩门中医殿堂,到走出校门,到临床实践,这一步步,每个脚印都是我们成长的经历,有一位年轻大夫是这么总结这二十余年的求学路的,你有共鸣吗?欢迎大家在留言区讨论。点赞前三的小伙伴有惊喜哟!

从1994年7月手执教鞭开始的二十多年里,概括起来,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

1994-2004年,鹦鹉学舌阶段。在这大约十年的时间內,讲课几乎是照搬教材,从来不会对教材的内容有所怀疑,而把教材奉为圭臬。每于讲课之时,将教材内容烂熟于心,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脱稿讲课,其熟练与潇洒的程度,一时间,不知道迷死了多少懵懂学子。

2第二阶段

2005-2009年,理论质疑阶段。在这大约五年时间当中,随着讲课与临证的增多,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就越来越怀疑教材的说法是否绝对合适。

比如方剂方面,一贯煎是治疗阴虚肝郁之胁痛的常用方,临床上常用于慢性胃炎的治疗。如果说病机是肝阴虚的话,那为什么要用到沙参与麦冬?沙参与麦冬不归肝经,怎么解释?带着许多疑问,我于2008年2月来到南京中医药大学做访问学者,侍诊于黄煌教授左右整整一年时间,于2009年1月带着满满的收获继续回到自己学校。

3第三阶段

2010-2015年,临床提高阶段。黄老师常常告诉我们,想学好中医首先要搞清楚“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我将这句话牢记在心,不再纠缠于恶寒与发热所产生的原因,而重点解释什么是恶寒,什么是发热;不再解释口苦产生的原因,而解释口苦常见于什么病证。

学以致用,就这样,我在教学过程中把黄老师方证、药证以及药物体质学说等这些直观内容贯穿于课堂教学,将课堂讲解得更加丰富,更加透彻,也更加有趣,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在临证过程中,我贯彻一方一病一人的学术思想,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真正达到了“处方一出手,便知有没有”的境界。

4第四阶段

2016年至今,学术求证阶段。随着读书越来越多,临证越来越多,所涉猎的内容也越来越广,对中药功效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

再比如传统认为升麻在补中益气汤中协助黄芪升举阳气,但为什么有人提出因升麻性寒,其作用是制约了黄芪的温燥之性呢?再如教材解释小柴胡汤时,认为柴胡善于疏解少阳半表之邪,而黄芩善于清泻少阳半里之邪。我承认有半表半里之少阳证,但如何区分邪气在半表,还是邪气在半里呢?它们不是同一种邪气吗?教材中的解释显然站不住脚,那怎样才能解释清楚呢?我陷入沉思中……

带着这些疑问,我进入学术求证阶段,也就是在搞清楚“是什么”的基础上,探索“为什么”的阶段。搞清楚“是什么”已经很不容易了,要想搞清楚“为什么”,那就难上加难。

本文选自《张仲景常用中药新悟》

内容介绍
本书作者在长期的经典教学与临床实践过程中,精心研读《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从中药药理学角度分析、研究中药,为弘扬经典而著书立说。本书从来源、传统表述、药理分析、案例分析、其他等五个方面论述了张仲景常用30味中药,其中,药理分析与案例分析是本书写作用重点。 药理分析,是作者查找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并由此为依据对药物的功效进行了合理分析。案例分析,是作者近几年来积累的比较成功的验案,每一医案都撰写了案语,对研究药物的应用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扫码购书)

END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张仲景常用中药新悟》,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作者:宋永刚。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欢迎投稿唠嗑。

● 名医详解长寿之穴——关元

● 皮肤科三大常见病,针灸统统全部拿下!!

觉得不错请点赞!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