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安全的用药,叫食补
: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用药安全问题愈发被大众及医疗工作者所重视,而作为有着“药食同源”理论的中医,在日常食补方面造诣颇深。今天我们就讲一讲药食同源的这个药——山药。
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
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之功,主治脾虚证、肺虚证、肾虚证、消渴气阴两虚证。
《医经溯洞集》:唯干山药,虽独入手太阴经,然其功亦能强阴,且手太阴为足少阴之上源,源既有滋,流岂无益?
《本草求真》:山药本属食物,古人用入汤剂,谓其补脾益气,除热。
然究色白入肺,味甘入脾,气虽温而却平,为补脾肺之阴。是以能润皮毛,长肌肉。与面同食不能益人,不似黄芪性温能补肺阳,白术苦燥,能补脾阳也。
且其性涩,能治遗精不禁。味甘兼咸,又能益肾强阴。故六味地黄丸用此以佐地黄。
然性虽阴而滞不甚,故能渗湿以止泄泻。生捣敷痈疮、消肿硬,亦是补阴退热之意。
至云补阳消肿,补气除滞,理虽可通,语涉牵混,似非正说。
至入汤剂以治火虚危症,难图近功,必多用之方愈,以其秉性和缓故耳。
入滋阴药中宜生用,入补脾宜炒黄用。
《本草经读》:山药气平入肺,味甘无毒入脾。
脾为中州而统血,血者阴也,中之守也;唯能益血,故主伤中;伤中愈,则肌肉丰,故补虚羸。
肺主气,气虚则寒邪生;脾统血,血虚则热邪生;血气充而寒热邪气除矣。
脾主四肢,脾血足则四肢健;肺主气,肺气充则气力倍也。
且此物生捣,最多津液而稠黏,又能补肾而填精,精足则强阴。
目明、耳聪、不饥,是脾血之旺;轻身是肺气之充;延年是夺其补益之效也。
《本经逢源》:山药入手足太阴,色白归肺,味甘归脾。大补黄庭,治气不足而清虚热。故《本经》治伤中寒热邪气,补而不滞,温而不热。又能益气力,长肌肉,强阴固肾,止泄精小便频数。肺为肾之上源,源既有滋,流岂无益。
《金匮》八味丸用以强阴也。薯蓣丸以之为君,而主虚劳不足,风气百病,甘温平补而不碍久积之邪也。
柴老认为山药既为食物又为药物,安全性高,可用于妊娠患者见脾虚者,与白术配伍。
山药与白术相比,有白术之功,无白术之燥,为平补之剂。
脾虚所致月经先期、崩漏、带下者常用。但配伍时应注意不与生牡蛎、薏米等相配,并非药性相左,而是熬出药汁浓稠,不便饮用。
常用量为10~15g。
……以下是广告时间……
给大家推荐《国医大师柴嵩岩妇科临证经验及验案选》,点击可直接购买
内容介绍
柴嵩岩,主任医师,教授。1997年4月荣任全国名老中医称号。 柴老自幼学习中医,1950年取得中医师资格。1952~1957年就读于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具有良好的医学理论基础。其临证妇科60余年,医学功底扎实,临床经验丰富,非常重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充分了解女子之生理特点及周期变化规律,能动态地、发展地观察与认识疾病,能够根据不同的病理阶段,抓住本质,辨证论治,在实践中创立与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及用药风格。以辨证准确、方药精专、配伍灵活、疗效显著为其特点。因此整理柴嵩岩教授临证的经验及验案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本书介绍了柴教授独创的学术理论,通过验案验方总结其对月经病、妊娠病、产后病、杂病的用药特点及经典方药,特色突出,实用性强,为广大医学生及临床工作者提供学习经验。
(扫描二维码购书)
END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国医大师柴嵩岩妇科临证经验及验案选》,由佟庆,黄玉华主编,由“中医出版”刊载此文,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这些珍贵的中医医案,值得留下来……
口臭就要清热吗?不一定
点,一键下单
我就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