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是酒鬼也会有酒糟鼻吗
不是酒鬼也会有酒糟鼻吗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张历元
酒齄鼻,古人也称它酒刺,即老百姓常说的酒渣鼻、酒糟鼻,是一种常见的主要发生于鼻与鼻周围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患处可见持续性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伴皮肤潮红泛油。为什么要起这样一个病名呢?有一种解释是:酒齄鼻患者皮损颜色紫红,令人联想到高粱酒糟,故得此名。在中国,西医医生有时就把此病诊断直接写作酒渣鼻,其实在英文中本病病名是rosacea,直译即“玫瑰痤疮”。西方人用娇艳芬芳的花朵来比拟它,好像比用酒糟来形容是要更加浪漫一点儿。
酒齄鼻患者多为中老年人,但并不如许多人印象中的仅限于酗酒男性,30~40岁的女性患者也并不少见。鼻子位于人面部的中央,有些酒齄鼻患者会因容貌的显著受损而感到相当苦恼:“我明明是个滴酒不沾的人,一向也重视皮肤保养,怎么会得上酒糟鼻这种病呢?”其实,酒齄鼻的病因并不一定是饮酒过度,虽然饮酒的确是一个重要诱因。
在很长的时间内,医生们认为饮酒是本病唯一的致病因素。《诸病源候论面体病诸候酒齄候》云:“此由饮酒,热势冲面而遇风冷之气相搏所生,故令鼻面生齄,赤疱匝匝然也。”酒性温热,其气发散,但其本质为五谷之精,酒气消散后沉积下来了湿热邪气。嗜酒者鼻面久遭湿热熏蒸,一旦外郁风寒,则怫郁肌肤而成粉刺脓疱。不嗜酒的人,若禀赋不足,脾胃虚弱,亦有可能蕴积湿热在内,发为本病。“齄(齇)”字就是专指鼻子上的小脓疮,古人用“酒齄鼻”这个病名很好地形容了患者鼻部因慢性毛囊感染,出现丘疹、脓疱、鼻赘,表面凹凸不平,其色红如醉酒状,嗜酒者易患的特点。后来为了方便,“齄(齇)”被简化、讹传为渣、糟字,让人总是容易误会只有饮酒者才会得此病了。
西医学认为,玫瑰痤疮病因尚不明确,患者可能存在某些与神经-血管调节受体相关的基因突变,受到如日晒、高温、长期饮酒、消化不良、情绪激动、辛辣刺激性食物、微生物感染、滥用激素等致病因素的作用,则可出现颜面部皮肤毛细血管舒缩紊乱,促进疾病发展。与玫瑰痤疮发病相关的微生物包括毛囊蠕形螨、幽门螺杆菌、痤疮丙酸杆菌、表皮葡萄球菌等,以毛囊蠕形螨为主。用四环素类抗生素控制微生物感染可以有效减轻部分患者的面部炎症反应,达到治疗效果。
按照中西医结合的观点来看,调节酒齄鼻/玫瑰痤疮患者湿热蕴结于面的证候,能有效改善患者皮损微环境,使局部不再适宜微生物寄生,可以加快疾病恢复,减少复发。古人常用枇杷解酒,取其化痰止渴之功,而用枇杷叶清润肺胃,治面上疮疱。酒齄鼻生于头面,又与酒相关,故早有医家取枇杷叶入药。宋代的《圣济总录》、明末的《外科正宗》均载有枇杷叶丸,以枇杷叶为君,主治肺风、酒刺,至清初《外科大成》则化裁为枇杷清肺饮,至今仍是用于治疗酒糟鼻的临床常用方之一。枇杷清肺饮组方如下:枇杷叶6克,桑白皮6克,黄连3克,黄柏3克,人参0.9克,甘草0.9克,用水1升煎至500毫升。方中桑白皮、黄连、黄柏清上中下三焦湿热,人参、甘草健脾扶正,补益气阴,诸药配合,可收全功。
任何疾病如能预防,总比患病后再治疗更好。首先,脾胃为后天之本,许多疾病的产生都与脾胃失调、正气不足有关,尤其足阳明经上行头面,头面诸病都与脾胃有重要关联。平日饮食应尽量做到规律、有节制,不应暴饮暴食,或节食过饥,也不宜过分追求肥甘、辛辣刺激的食物。另外,对于喜欢皮肤保养的人士来说,一定要选择清洁的场所、器具,以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初起病情尚轻,仅局部皮肤潮红油腻瘙痒的患者,如果能认真洁面,谨慎饮食,补充维生素和纤维蛋白原,避免酒精、高糖、高脂、辛辣食物的刺激,是可以较快地控制病情的;至于皮肤瘙痒加剧,伴脓疱甚至增生的患者,需及时就医诊治,规律服药,更应当注意清洁和调整饮食结构,出行时宜佩戴宽边帽或撑伞遮荫,减少阳光直射。
最新合订本
上架了!
中医药知识 健康养生资讯
零售价:RMB16元
邮发代号:82-654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点击
查阅更多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