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三叉神经痛高发怎么办,中西医结合疗效好
47岁的赵女士, 右侧面颊部抽痛, 尤其是在洗脸、刷牙时疼痛加剧, 痛如针刺或火灼,痛势剧烈, 经一家三甲医院的神经科确诊为“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顽固的神经系统疾病, 是一种在面部三叉神经支配区域出现的反复短暂的剧烈疼痛, 但无感觉缺失等神经功能障碍。有的患者常误认为是牙痛, 有人甚至把痛侧的上下牙都拔除掉, 但可想而知, 这样做仍然是无济于事。
三叉神经痛的症状表现
三叉神经痛是头面部神经痛中最常见的疾病, 国内统计患病率为182人/10万人, 年发病率为4 ~ 4.7人/10万人。三叉神经是头面部的大神经之一。之所以叫“三叉神经”,是因为这条神经有三条大的分支, 从上而下分布在前额、 面颊与下巴。多数在40 岁之后起病, 以中老年妇女为多见, 发病前多无任何预兆。常会骤然出现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针刺样、 电灼样、 刀割样甚或撕裂样的剧痛,同时还多伴有脸面肌肉痉挛, 面部发红、 流泪、 流涎等, 随着病情进展, 发作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严重, 患者因而不敢刷牙、 洗脸、 上妆、刮胡子、 进食甚至说话, 十分痛苦。每次发作的时间因人而异, 严重者可持续数天或数星期, 然后也可数月或数年不发作。三叉神经痛还有一个很特殊的现象, 就是它可以在某些情况下诱发, 例如无意中触碰到面部的皮肤、 吃东西、 打哈欠、 刷牙、 面部吹到冷风等都可诱发。
国际头痛学会, 将能够明确由肿瘤压迫、炎症侵犯、 多发性硬化等引起的三叉神经痛称为症状性三叉神经痛 ; 而对所谓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现在发现多数为血管压迫所致, 故称为“经典三叉神经痛”。
中西医结合治疗三叉神经痛
止痛西药
1962年卡马西平开始用于三叉神经痛的治疗, 是现在公认的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首选药物。此外, 痛痉平、 布洛芬等止痛药物以及苯妥英钠等也常应用。
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方法有多种。 在目前治疗三叉神经痛最主要的外科手术方法有两种 : 神经结阻滞和通过枕骨下部分颅骨切除术进行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 三叉神经痛的神经阻滞治疗可采取 :1.局部麻醉阻滞;2.神经破坏性阻滞。目前采取三叉神经结阿霉素注射治疗的报道越来越多, 其疗效可能比酒精或甘油阻滞要好。
需要提醒患者的是, 一般认为, 除非各种药物治疗失败, 不主张采取外科手术治疗,因为直到现在还没有任何一种外科治疗方法可确保根治三叉神经痛。
中医药治疗三叉神经痛
研究表明, 采用中医药治疗三叉神经痛,对一般症情较轻的患者可以治愈。 而对症情较重需要手术的患者, 采用中医药治疗可缩短术后疼痛时间, 巩固疗效, 避免复发。
中医认为, 三叉神经分布区主要是足阳明胃经所循行之地, 阳明经多气多血, 一旦遭受风寒、 风热、 风毒外袭, 传入经络, 火郁阳明, 热伏经中不得发泄, 风痰入络, 络脉瘀阻, 气血凝滞不行, 不通则痛。 天长日久痰瘀互结, 病情更加严重。 三叉神经痛骤然出现剧烈疼痛的表现, 正是风善行而数变、火热上攻而侵袭络脉的表现。
根据以上认识,有人采用李东垣升阳散火汤为主方, 随症加减,治疗三叉神经痛取得了良好功效。 主方是:葛根30克, 升麻6克, 柴胡10克, 羌活6克,独活10克, 防风10克, 党参12 克, 白芍12克, 生甘草(或炙甘草) 6克, 生姜4片, 大枣6枚。痛势剧烈难忍加徐长卿12 克以镇静止痛 ;迎风诱发加白芷10克 ;面部肌肤抽搐加全蝎粉 3 克(吞服);流泪加桑叶 10克 ;唇麻加白附子10克;舌红口渴加生地黄12 克、玄参10克 ;热重加生石膏30克 ;大便秘结加大黄6 ~ 10克。
另有报道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经验方 : 由桑叶、 菊花、 知母、 黄柏、 丹参、 僵蚕、 地龙、龙胆草、 夜交藤、 珍珠母组成。 笔者曾治疗四例三叉神经痛患者, 多用上述二方合方辨证配方。 此外,黄芩、夏枯草、水牛角、赤白芍、川芎、 红花、 胆南星等常随症加减, 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
另外, 还可配合针灸治疗。
三叉神经痛患者调养与护理须知
1
保持平和乐观的良好心态,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2
生活起居要有规律, 保证足够的休息与睡眠, 避免过度疲劳。
3
适当参加运动锻炼, 增强体质。
4
4严寒天气要注意防风保暖, 防止冷风直吹面部。
5
一切动作宜慢, 要防止一切可引起诱发的因素, 洗脸、 刷牙、 刮脸等要轻缓, 用温水洗脸和漱口, 避免一切不良刺激。
6
调整节制饮食, 饮食宜温软。常因咀嚼而诱发疼痛的患者, 宜进流食。尽量不吃煎炸、 海鲜以及过热、 过冷、 辛辣刺激、 坚硬的食品。可适当多吃些富含维生素以及有清火解毒作用的食品。
7
注意保护眼睛, 用点眼药水等方法,防止角膜出现浑浊、 炎症与水肿。
最新合订本
上架了!
中医药知识 健康养生资讯
零售价:RMB16元
邮发代号:82-654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点击
查阅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