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真的是个“好吃家”
慈禧:真的是个“好吃家”
安徽 阜阳市/刘绍义
说慈禧是个吃家,并不仅仅是因为她将雍正之前的饮食分量和内容大为提升了,也不是她每次进餐前餐桌上所摆的果品多得吓人,主要是人家慈禧不但能吃还会吃。就是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的仓皇“西狩”时,慈禧太后也没忘了嘴上的功夫,想方设法满足口福。她还将自己喜欢的菜肴定为御食,大加宣扬。
不错,《国朝宫史》确实详细记载了慈禧日用果品的盛况。根据统计,在那一个月里仅长春宫就用掉了苹果750个,片枣110斤,山里红75斤,桃仁30斤,红、黑枣各5斤,栗子10斤,核桃400个。乖乖,光核桃就吃掉400个,慈禧记忆力超人不知道与这补脑的核桃有没有关系。
当然,这些东西不可能都装入了慈禧一个人肚子里,有的赏赐给他人了,有的根本就不知道去向。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慈禧“西膳房”的规模大得惊人,荤菜局、素菜局、饭局、点心局、饽食局,五个局各司其职。即使是在狼狈西逃到西安时,给慈禧鼓捣饭菜的各局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还增加了什么茶局、粥局等管事局,让慈禧在那个特殊年月里也一点儿没亏嘴,一点儿没亏胃—人家在北京城里掠财物,她在西安城里饱口福。真不知道她是咋吃下去的?!
如果说慈禧在延庆州怀来县喝绿豆小米粥、吃白水煮鸡蛋时算是狼狈不堪,那她到山西临晋县吃到的“三倒手”硬面馍,真的算是美食了。这种馍因层次分明、圆润饱满、入口醇香、味美香甜而受到慈禧的青睐,一时兴起,慈禧将它列入了朝廷贡品。如今,临晋县县名虽然已不复存在(它在1954年与猗氏县合并成了临猗县),但这种馍现在到临猗县依然能够吃得到,只是比当年慈禧吃的时候更有风味、更有特色了。
到了西安,有一天在广济街口,恰逢“老童家”烹肉,那一股股肉香,立即把慈禧的馋虫给勾了出来。慈禧便下令停车,要品尝这民间美味。这一尝不要紧,慈禧又得到一件贡品。因为老童家正位于一个陡坡旁,而慈禧的车辇也正好停在这个坡旁,于是慈禧赐给“老童家”的那块金匾就题为“辇止坡老童家”了。可惜这块“金字招牌”在“文革”期间被砸毁了,但是“老童家”那色泽红润、肉质酥烂、香而不腻、食无肉渣的腊羊肉还在,而且如今不只是慈禧这样的人能吃得到了,来西安的普通老百姓都能够大快朵颐。
辛丑议和之后,慈禧开始隆重返京,辗转来到西贯市(今昌平阳坊)时,由于饥累不堪,就吃了一个李姓人家给她的窝窝头。结果她吃得又香又甜,待回北京城后,仍然对那个窝窝头牵肠挂肚。于是,她就命西膳房为她制作。听到名字的御厨虽然没有见过那个窝窝头,但凭他自己的想象,急中生智,将窝窝头体积缩小,用玉米面和黄豆面做成了细腻香甜的窝窝头美味。得到慈禧认可的窝窝头,被定为了她斋戒期间的甜食,也是歪打正着了。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当天的招待宴会上,“仿膳”供应了4000个这种形如小酒杯的窝窝头,层层垒起,亮丽壮观,外宾们品尝后无不交口称赞。从此,这种窝窝头传遍了海内外,这应该是慈禧没有想到的吧。
撇开“西狩”这个特殊时期不说,慈禧爱吃的很多菜肴,也有不少都是来自民间的。就拿慈禧爱吃的豌豆黄和芸豆卷来说吧,它们都来自北方的民间。慈禧有次游园在“静心斋”小憩,忽然听到外面有个老汉叫卖“豌豆黄”“芸豆卷”,她觉得新奇,就将老汉唤入宫内。吃了豌豆黄和芸豆卷之后,她感觉颇为可口,于是就把该老汉留在宫内专门制作两款点心。这两款美观细腻、甜香爽口的点心,很快成为京城著名美食,受到不少文人骚客的赞美。“从来食物属燕京,豌豆黄儿久著名。红枣都嵌金居里,十文一块买黄琼。”至今,北京很多地方依然有这两种小吃售卖。
在慈禧的侍从女官德龄郡主的《御香缥缈录》中,有很多种慈禧爱吃的菜肴,甚至连做法、味道、色泽、形状等都记录得清清楚楚。有些是直接来自民间或地方衙门,有些则是在人家本身做法的基础上,慈禧根据自己的口味让御厨做一番调整,慈禧太后真的是一个标标准准的吃货了。现在北京的名菜炒豆腐脑,就是御厨根据慈禧的旨意,由市井小民的家常菜改进而来的,它色白细嫩,羹稠鲜香,入口即化,很受消费者喜爱。这么多年来能在京城立于不败之地,炒豆腐脑的确靠的是自己的实力。
中医药知识 健康养生资讯
零售价:RMB16元
邮发代号:82-654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