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州六月荔枝丹
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的果实。果皮有瘤状或鳞斑状突起,成熟时鲜红或紫红色。果肉(假种皮)白色,半透明凝脂状,新鲜时味香甜鲜美,但不耐储藏。分布于中国的西南部、南部和东南部,尤以广东、福建南部和台湾栽培最盛。与香蕉、菠萝、龙眼并称“南国四大果品”。荔枝树是一种长寿果树,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老树仍能开花结果。在福建莆田县城宋氏祠堂里,有一株栽种于唐朝的古荔枝树,树名“宋家香”,已有1 200多年树龄,至今仍生机盎然,枝叶繁茂,果实累累。1984年,荔枝树被指定为深圳市市树,每年在深圳都要举办盛大的荔枝节。
最早关于荔枝的文字记载是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曰:“隐夫薁棣,答沓离支。”“离支”,为割离枝丫之意。唐代朱应《扶南记荔枝木》曰:“以其结实时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必以刀劙其枝,故以为名。”另有一释。古人早就认识到这种水果不能离开枝叶,如连枝割下,能使保鲜期延长。李时珍也认同这一说法。《本草纲目》果部卷三十一“荔枝”条:“按白居易云:若离本枝,一日色变,三日味变。则离支之名,又或取此义也。”
荔枝的原产地在中国。1588年,西班牙传教士门多萨写了一本《大中华帝国史》,“荔枝”第一次被介绍到西方,也是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英文名:Lechias。1782 年,法国博物学家皮埃尔索纳拉特在新出版的《1774-1781年奉御旨而进行的东印度及中国之旅》一书中,正式将荔枝命名为 Litchi,这跟现代汉语中荔枝的拼音lzh已经非常接近了,它也成为被国际植物和动物命名法规采用的荔枝拉丁学名。
药食两用的佳果
01
荔枝营养丰富,每100克鲜荔枝肉中含热量255.4~326.6千焦,蛋白质0.9克,脂肪0.2克,粗纤维0.6克,碳水化合物16.1克,维生素C 42毫克,钙1.5毫克,磷23.5毫克,铁0.4毫克,镁11.5毫克,锌0.17毫克,铜0.16毫克,硒0.14~1.8微克。另含维生素A原(胡萝卜素)、B族维生素、叶酸、柠檬酸、果胶等物质。
荔枝功能益气补血,用于病后体弱、脾虚久泻、血崩等。《本草纲目》称荔枝“止渴,益人颜色”;《海药本草》谓其“通神,益智,健气”;《玉楸药解》曰:“荔枝,甘温滋润,最益脾肝精血……阳败血寒,最宜此味。”现代研究证明,荔枝有营养脑细胞的作用,可改善失眠、健忘、多梦等症状,并能促进皮肤新陈代谢,延缓衰老。民间有验方:干荔枝肉10克,粳米或糯米100克,酌加山药或莲子更佳,煮粥食,用于老人五更泄泻。
中医传统多以荔枝的核供药用。功能行气散结、祛寒止痛,用于寒疝腹痛、睾丸肿痛。近年来研究发现,荔枝核中的皂苷有明显抑制小鼠糖异生作用,还能提高肝糖元含量,表明荔枝核皂苷具有降血糖功效。临床应用也证示,单味荔枝核辅助治疗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2型)有较满意的疗效,能较好地辅助降糖,治疗中未见副作用发生。(《中药材》,2004,27(6):435-438.)
食用荔枝有讲究
02
荔枝是一种美味的岭南夏季水果,品质好的荔枝味甜如蜜,汁液丰富,鲜美无比,深受人们喜爱。食用荔枝是一种美好的享受,令人心情舒爽。但是,如食用过量会“上火”,产生如口干舌燥、牙龈肿痛、咽喉发炎等症状。还有报道说,小孩大量进食荔枝后会出现发热、抽搐、昏迷等现象。
荔枝含有大量果糖,荔枝的甜味就是由果糖提供的。果糖虽然也是一种单糖,但必须经过肝脏内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由转化酶转化为葡萄糖后才能为人体吸收和利用。过量食用荔枝会使果糖在血液中充盈,出现转化酶“供不应求”的状态,肝脏来不及将其转化为葡萄糖。同时,果糖刺激人体分泌大量胰岛素,使肝脏调低血糖浓度,导致血液内葡萄糖供应不足。再加上大量摄入荔枝,减少了其他食物摄入量,进一步减少葡萄糖供给,从而造成机体内血糖降低,引发低血糖症状甚至低血糖脑病,出现头晕、恶心、汗出、面色苍白、乏力及心悸等。
若出现上述症状,可让病人平卧休息,轻者立即给服一杯浓糖水,重者须马上送医院救治。据此,在通常情况下,成年人食用荔枝每天不要超过300克,儿童一次不要超过5枚。另外,不要空腹食用荔枝,不要食用未成熟的荔枝,在食用荔枝前半小时,最好能先吃一些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面条、米饭、馒头等。
一骑红尘妃子笑
03
自古以来,荔枝一直被奉为珍果。《西京杂记》载,刘邦称帝时,南海郡尉赵佗“献高祖鲛鱼、荔枝。高祖报以蒲桃锦四匹”。其后,在岭南历代向朝廷的进贡中,荔枝都被列为必贡之品。据《三辅黄图》记载,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破南越,建扶荔宫,从交趾移植了百株荔枝树苗,结果没有一株成活。其后,仍“连年移置不息。后数岁偶得一株稍茂,然终无华实,帝亦珍惜之。一日忽萎死,守吏坐诛者数十人。遂不复植也,其实则岁贡焉。邮传者疲毙于道,极为生民之患”。宋徽宗时,福建“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徽宗写诗吹嘘道:“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实际上,不过是当年成熟一次而已,且还是移植前就结了实的。
历史上杨妃与荔枝的故事,见于《新唐书玄宗贵妃杨氏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这里虽然未说驿传所送荔枝产自何地,但前朝史书早有记及。据《后汉书和帝纪》,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旧南海献龙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堠,奔腾阻险,死者继路”。北宋史学大家司马光所编《资治通鉴》也取杨妃所食荔枝出自岭南一说:“妃欲得生荔支,岁命岭南驰驿致之,比至长安,色味不变。”但是,若往深里细究,却发现其中实在有可推敲之处。最大的问题是,运输过程中的荔枝是如何做到色味不变的。
荔枝的保鲜期,有说可七天。白居易《荔枝图序》则曰:“荔枝……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作为现代人,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荔枝如果不进冰箱冷藏,确实是放不了多长时间的。所以,如果杨妃嗜食的荔枝产自岭南,则距长安有四五千里之遥,唐代驿传固然发达,“邮传者疲毙于道”皇帝也可以置之不顾,但“诏书日行五百里”,已经接近马匹速度的极限。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其时唐玄宗在临潼华清池,两地相隔三千里。玄宗在第六天方得知这一消息,可见兵部火票快马递送的速度达每天五百里。唐代的一尺合现代的0.303米,一里合454.2米,五百里约合现代的227.1千米,这在当时已经是非常快的速度了。即使特更加速,日行也绝超不过六七百里。所以,盛夏之下,岭南荔枝抵达长安怎么可能“色味不变”呢?清人吴应逵《岭南荔枝谱》引前人阮福的话说:“昔有七日至长安之说,殆妄也。此果三日后色香俱变,岂有七昼夜汗马之上而尚可食者?况自广州至关中数千里,即飞骑置堠,亦不能七日即至也。”
不过,《荔枝图序》在说“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时有一个前提,就是“若离本枝”。有没有不离本枝而驿传荔枝至京的可能呢?吴应逵认为,“当如汉武移植扶荔宫故事,以连根之荔栽于器中,由楚南(指湘江)至楚北(指汉水)、襄河、丹河运至商州、秦岭不通舟楫之处,而果正熟,乃摘取过岭,飞骑至华清宫,则一日可达耳”。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不失为一种可能行之有效的办法。
台湾史学家严耕望先生经过考证,画了一条“天宝荔枝道”,提出了另一条可能的驿传路线。经检史料,发现古来为朝廷进贡荔枝的产地,向有岭南和涪州(即今重庆涪陵,位于今重庆之中东部)两说,而从邻近长安的蜀地涪州飞驿到京,应该是一种更合理可行的选择。
苏轼在《通鉴唐纪》中就认为,“此时荔枝自涪州致之,非岭南也”。北宋蔡襄《荔枝谱》也直言:“唐天宝,妃子尤爱嗜,涪州岁命驿致。”特别是因为,杨贵妃幼年生活于蜀地,《唐国史补》称其“生于蜀,好食荔枝”。而她幼时就喜爱的水果就更可能是当地所产。考证蜀地物产,涪州荔枝早因杨妃而负盛名。宋人范成大《妃子园》小序曰:“涪陵荔子(枝),天宝所贡,去州数里所有此园。”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之“涪州古迹目”记云:“妃子园在州之西,去城十五里,荔枝百余株,颗肥肉肥,唐杨妃所喜。”
宋人还进一步考证出,涪州荔枝的确切产地应该在距州治西北一百多里的乐温县。从此地北上唐京,经严耕望先生逐段考证,距离约两千里左右,仅是岭南至长安路途的一半。《舆地纪胜》中引旧志云:“杨妃嗜生荔枝,诏驿自涪陵,由达州,取西乡,入子午谷,至长安才三日,色香俱未变。”所以,这应该是一条可能、合理的荔枝驿传路线。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名句不朽,其典故也早已成千古轶事。
岭南古代被称为南蛮,北方人士视为畏途。然而受荔枝的吸引,不少人仍流连忘返。唐代郑谷《荔枝》诗:“南荒何所恋,为尔即忘归。”宋代诗僧惠洪《初至崖州吃荔枝》诗:“天公见我流涎甚,遣向崖州吃荔枝。”苏东坡在绍圣年间被贬岭南。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他第一次吃到荔枝,乃记曰:“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其郑重其事的程度,完全不亚于为皇帝做起居注的宫廷史官。在以后所作的诗词中,他多次提到荔枝,其中尤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之句最为脍炙人口。
据现有资料,最早以荔枝为题材写诗的是杜甫。他的《解闷》诗中有四首是以荔枝为题材的,其中一首曰:“先帝贵妃今寂寞,荔枝还复入长安;炎方每续朱樱献,玉座应悲白露团。”此诗写于唐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其时玄宗和杨贵妃已去世多年,但荔枝还在继续进贡,使他感叹不已。
中医药知识 健康养生资讯
零售价:RMB16元
邮发代号:82-654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本文作者:程超寰
朝阳
点击
查阅更多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