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味调和醋当先
五味调和醋当先
广东 广州市/何祉杰
“五味调和”是中国人特有的饮食观念。中国人研究饮食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周代,人们就已经懂得使用调味品来改善食物的风味了。《周礼》中记载以五味养其病,郑玄注:“五味,醯(醋)、酒、饴蜜、姜、盐之属。”而“醋当先”,不仅显示了醋在中华民族传统烹饪调味中的应用十分广泛,还突出了其重要地位。
醋是一种发酵的酸性液态调味品,多由糯米、高粱、大米、小麦、玉米以及糖类和酒类发酵而成。
醋的一般组成为浸膏质、灰分、挥发酸、不挥发酸和还原糖。具体物质有高级醇类、3-羟基丁酮、二羟基丙酮、乙醛、甲醛、乙缩醛、乙酸(含量3%~5%)、琥珀酸、草酸以及山梨糖等糖类。
醋有很强的杀菌力,能在30分钟内杀死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多种细菌。因此,对抑制肠道有害病菌有一定效果。同时,可以在室内炉火上熬老陈醋进行熏蒸,对空气进行消毒,预防流行性感冒。醋还能促进消化液分泌,中和某些毒素、维持肠道内环境的生态菌群平衡,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祛病保健。
从中医上来说,醋性温,味酸、苦,入肝、胃经,有散瘀、敛气、消肿、解毒、下气消食的作用,适量食用能够增加胃酸的浓度,生津开胃,增进食欲,中药处方中亦有许多以醋作为药用的方剂。《名医别录》中说到:“酢酒为用,无所不入,愈久愈良。以有苦味,俗呼苦酒。”
对于醋的食疗作用,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提及,水肿病人忌盐时可以用醋代替;在汉朝,华佗就已经用醋来治疗蛔虫引起的腹痛;在古罗马,民间已知道用醋治疗创伤;到了中世纪,欧洲已经用醋来消毒了。
在山西,流传着“家有二两醋,不用去药铺”的民谚。历史悠久的山西某陈醋厂,曾经在3代职工中(包括退休、在职人员)做过一次健康调查,结果惊讶地发现,这些醋厂工人中几乎没有人患过癌症,心血管病的患病率也非常低,不到1%。而且,在老陈醋厂职工的家属群体中,上述疾病的患病率也远远低于当地一般人群。
醋的食疗用法也比较简单,下面来举几个例子:
醋泡大蒜
将干净、去皮大蒜瓣放水中浸泡一夜,滤干后倒入食醋中浸泡,50天后即可食用。每天吃2~3瓣醋泡大蒜,并饮用经稀释3倍的醋浸汁,可解热散寒、预防感冒,有强身健体之效。鼻炎患者可用一瓶口小的瓶子装入醋泡大蒜的醋汁,每晚看电视时用鼻子闻,坚持半个月效果明显。
醋泡花生
将花生浸泡于食醋中,一日后食用,每日2次,每次10~15粒。长期坚持食用可降低血压、软化血管、减少胆固醇堆积,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保健食品。
醋泡黄豆
将炒熟的黄豆放入瓷瓶中,倒入食醋浸泡。黄豆与食醋的比例为1∶2,严密封口后置于阴凉、通风、干燥处,7天后食用。每次服15~20粒,每日3次,空腹嚼服。有防治高血压与降血脂、降胆固醇的作用,并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醋泡玉米
取玉米500克,煮熟滤干,加入食醋1 000毫升,浸泡24小时,再取出玉米晾干。每日早晚各嚼服20~30粒,有明显降血压的作用。
醋虽好,但过度食用也有可能破坏人体酸碱平衡。醋是酸性物质,在服用磺胺类药物时须忌食醋,因为此类药物在酸性环境下易在肾脏中形成结晶,损害肾小管。而在服用碳酸氢钠、氧化镁、胃舒平等碱性药时,也不宜吃醋,因为醋酸可中和碱性药,使其失效。在使用红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时,也不宜吃醋,因为这些药物在酸性环境下作用会降低,影响疗效。
在中医上,服“解表发汗”的中药时也不宜吃醋。因为醋能收敛固涩,当其与解表发汗的中药配合时,醋会促进人体汗孔的收缩,也会破坏中药里的生物碱等有效成分,从而干扰中药的发汗解表作用。
总而言之,醋虽好,但并不是治病的万能药,“物无美恶,过则为灾”。控制好吃醋的频率,既可促进新陈代谢,帮助机体休息,消除疲劳,又可预防动脉硬化和高血压。在日常生活中,巧妙地使用醋作为调味料烹饪食物,对健康也大有补益。
中医药知识 健康养生资讯
零售价:RMB16元
邮发代号:82-654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本文作者:何祉杰
点击
查阅更多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