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患者:甲胎蛋白常检测
乙肝患者:
甲胎蛋白常检测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龙振昼
杨先生今年 45 岁。上大学时体检,查出乙肝“大三阳”,此后不定期复查肝功能,偶有转氨酶升高,经保肝治疗后均能恢复正常。工作后,杨先生因生活不规律、饮酒、应酬多等诸多因素,导致肝炎反复发作,但一直不愿抗病毒治疗。直到40 岁时,他才在医生的建议下接受了抗病毒治疗。服药后,杨先生的病情很快得到好转。获得满意的疗效两年后,杨先生又开始不规律复查,最后只检查肝功能一项了。
最近,杨先生感到肝区疼痛,查了一个腹部彩超,没有发现明显异常。家属不放心,带着他来找到笔者。看了他近几年的检查单,我发现,除甲胎蛋白外,其他项目他都检查过,于是我建议杨先生查一下甲胎蛋白。结果,检查显示,杨先生的此项数值超过了 500 纳克 / 毫升。
接下来,杨先生分别做了肝脏硬度、增强 CT 和 MRI(磁共振)等检查,发现小肝癌。最终,联系多学科会诊,采取了手术治疗。术后效果良好,继续抗病毒治疗,监测甲胎蛋白逐渐正常。
在临床中,我发现很多乙肝患者在所谓的定期复查中只转氨酶”这样的指标,却忽略了肝病隐藏的“危机”。很多患者在听到医生要求他们检查的项目时,总会问:“甲胎蛋白是什么?监测甲胎蛋白有什么意义?”
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它吧!
甲胎蛋白是一种肿瘤相关蛋白,主要存在于胎儿体内,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血液中仅有微量存在。甲胎蛋白是白蛋白家庭的成员,1956 年由瑞典学者在胚胎中发现。1963 年,其他学者相继发现肝癌患者体内甲胎蛋白大量升高,不久,甲胎蛋白成为了首个被认定的肿瘤生物标志物。
目前已经证实,在胎儿期,甲胎蛋白由孕妇的卵黄囊和胎儿的肝脏产生。甲胎蛋白是胎儿体内的重要蛋白之一, 13 周时达体内血浆蛋白总量的 1/3。由于甲胎蛋白可经不同的途径进入母体血液循环,故孕妇体内的甲胎蛋白会自然增高。婴儿出生后,甲胎蛋白约每 5 天下降一半,2~3 个月后逐渐降到微量,到成年时,人体内的甲胎蛋白平均水平为 5~7 纳克 / 毫升。
典型的乙肝患者,在没有治疗的情况下,其自然病程可呈现“三部曲”,即“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变化过程。那么,在乙肝的疾病状态下,监测甲胎蛋白有什么意义呢?
一
肝炎活动期
成年急、慢性乙肝患者,炎症活动导致肝细胞坏死,肝脏在修复炎症的同时也有新生的肝细胞出现,这些细胞具有产生甲胎蛋白的能力。所以在肝炎活动时,甲胎蛋白可以升高。不过,肝炎活动时,一般只是低水平的升高,这种升高有时是判断肝功能是否有恢复趋向的标志。
二
肝纤维化或肝硬化
研究表明,肝发生纤维化时,很多患者的甲胎蛋白会出现高于 20 纳克 / 毫升的升高,其水平与纤维化的程度密切相关。处在失代偿期的肝硬化患者,甲胎蛋白可升高至 1 000 纳克 / 毫升以上。其主要原因是,随着肝纤维化的加重,肝脏将营养物质转化为能量的功能降低,机体需要大量的新生肝细胞来产生能量,而这些新生的肝细胞同时也产生大量的甲胎蛋白。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甲胎蛋白可以警示乙肝患者是否有肝硬化的倾向。
(编者注:肝纤维化是指由各种致病因子所致的肝内结缔组织异常增生。任何肝脏损伤在肝脏修复愈合时都有肝纤维化的过程,此过程长期持续就会发展成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肝硬化。)
三
肝癌
甲胎蛋白监测最重要的目的是早发现肝癌。甲胎蛋白是一种胚胎蛋白,由于肝癌细胞比胎儿肝细胞具有更快的分裂能力,故在肝癌发生时可更迅速地产生大量甲胎蛋白。在这里要注意,直径小于 2 厘米的“小肝癌”,由于恶性程度低、生长缓慢,产生的甲胎蛋白可能较少,常表现为持续低水平的升高;而逐渐增大的肝癌,恶性程度大,甲胎蛋白能大量产生,并可在短时间内急剧升高。
乙肝治疗过程中监测的意义
乙肝患者伴有中度以上肝纤维化的肝炎或肝硬化炎症活动时,服用抗病毒药 1~2个月后,随着乙肝病毒载量(HBV-DNA)和转氨酶的下降,甲胎蛋白逐渐降低。这时往往预示病情的好转,同时也提示肝癌的可能性低。如果在服用抗病毒药后,甲胎蛋白不降反升,则需进一步行肝脏增强CT 或 MRI 检查,并定期复查,以及时排除或早期诊断肝癌,赢得最好的治疗时机。肝癌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甲胎蛋白水平的变化也有重要的意义。如在手术或射频消融术后,疗效好的肝癌患者,其甲胎蛋白水平会在术后 1~2 月逐渐恢复正常;而甲胎蛋白持续不降低,往往提示治疗不彻底;甲胎蛋白降低后又增高,则提示肝癌复发的可能。
总之,不论是否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疗,乙肝患者除了要定期做肝功能、彩超、“两对半”、HBV-DNA 等检查,还需要定期监测甲胎蛋白这个重要的血清学指标,以达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肝硬化与肝癌的目的,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地改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中医药知识 健康养生资讯
零售价:RMB16元
邮发代号:82-654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