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眠处寻自得
于无眠处寻自得
山东广饶县 / 李业陶
人至老年之后,睡眠不佳的现象较为普遍,于是多数人频频求医问药,且常常呈现心绪焦虑状况,我本人也在其列。
睡眠是很重要的休息手段,睡眠质量直接关系到身体健康。为了提高睡眠质量,我曾经尝试了多种方法,有一定的效果。
我的做法大体三种。第一种是根据多年气功锻炼的体会,采取放松的方法,躺成最舒服的状态,默念“松静自然”,从头部开始,然后上肢、胸部直至脚底依次放松,最后想象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在松静缥缈中渐渐入睡。这种方法初期效果还可以,但是如果心静不下来,往往不能奏效。第二种是听从医生和朋友建议,进行自我按摩,睡前按摩百会穴、太阳穴、足三里穴、涌泉穴,舒服些也累了,从而入睡。如果躺下还不能入睡,我便按摩神阙穴,以肚脐为中心,正反方向交替揉按。第三种做法主要在心烦意乱时使用,干脆信马由缰,无论在想什么事情,彻底放开,干脆想够。这时候我往往主动回忆孙女小时候的一些趣事,让心情变得轻松起来,由惬意催生睡意。也有极少实在睡不着的情况,我会服用一点儿帮助入睡的药物。
睡眠是精神休息带动身体全面休息,所以精神状态起非常关键的作用。近来读郑伯熊《蒙斋笔谈》中关于睡眠的一段话,觉得别有意味。
郑伯熊,字景望,南宋进士。郑伯熊认为中年之后睡眠时间减少“盖老人之常态,无足怪也”。他说夜深人静辗转不能入睡的时候,既然不是身体有问题,就放平心态,凝神静气,从而产生一种不能言说的舒畅。还说,“时闻鼠吃,唧唧有声,亦是一乐事。当门老仆,鼻息如雷,间亦为呓语,或悲,或喜,或怒,或歌,听之每启齿。意其必自以为得,而余不得与也”。这真是于无眠处寻自得,异于常人的独到感受与见解。
郑伯熊为官多年,“道义秦城重,声名冀马空”,从乐观对待睡眠的态度上,也可以看出他的素养和心志。郑伯熊一度免官,住在没有邻居的院落三间小房中,依然知足常乐,他在诗中说“人生得意须几许,一睡稍足无余情”。他还说自己不是世间享福的人,所以期望不高,能够保持睡个安稳觉就满足了。
虽然历史发展了,但是郑伯熊对待睡眠的观念和做法依然值得我们借鉴。
首先中年之后睡眠时间减少是自然规律,不必大惊小怪,一定要避免精神紧张和过度治疗。其次做人要心胸开阔,清清白白,不被名利所困,不为报应担忧,正所谓“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心态平和,少忧虑、少烦恼,不至于因此影响睡眠。再者要懂得感恩、懂得知足常乐,尤其入睡困难时多想想自己满意、快乐的事。总之,像郑伯熊那样,于无眠处寻自得,保持愉悦心情,有利于睡眠,有利于健康。
最新合订本
上架了!
中医药知识 健康养生资讯
零售价:RMB16元
邮发代号:82-654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点击
查阅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