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病论》医案讲习:第八讲里湿
【清艾轩中医学堂12月8日讲座】
1.《时病论》医案讲习:里湿。
2.交流与答问。
网上开放时间:20:00-21:30.
收听方法:YY频道96484009 (客户端可在www.yy.com下载)
主讲:@传统中医-唐略
所讲医案见《重编时病论集注》203页;或关注微信订阅号“传统中医唐略”(ctzytl)回复“讲义”获取。
清艾轩中医学堂:http://blog.sina.com.cn/zhongyixuetang
第八讲里湿66.里湿酿热将成疸证
徽商张某,神气疲倦,胸次不舒,饮食减少,作事不耐烦劳。前医谓脾亏,用六君子汤为主,未效。又疑阴虚,改用六味汤为主,服下更不相宜。来舍就诊,脉息沉小缓涩,舌苔微白,面目隐黄。
丰曰:此属里湿之证,误用滋补,使气机闭塞,则湿酿热,热蒸为黄,黄疸将成之候。倘不敢用标药,蔓延日久,必难图也。即用增损胃苓法去猪苓,加秦艽、茵陈、楂肉、鸡金治之。
服五剂,胸脘得畅,黄色更明,惟小便不得通利,仍照原方去秦艽,加木通、桔梗。
又服五剂之后,黄色渐退,小水亦长,改用调中补土之方,乃得全愈。67.里湿误补成臌得破则愈
西乡郑某,水湿内侵于脾,神疲肢软,自疑为体亏而饵大枣,则腹皮日胀【湿滞,气滞,脾不能运】,纳食尤剧,来求丰诊。两手之脉,沉缓而钝,以手按其腹,紧胀如鼓,此属气阻湿留,将成臌胀之候。乘此体质尚实,正气未衰,当用消破之剂,以治其标。即以蓬术、槟榔、青皮、菔子、干姜、官桂、厚朴、苍术,鸡金为引,连服七剂而宽。
说明:
《四书五经绪论》还需认真备课,才能开讲。开讲前的这段时间,我还是讲讲中医吧。不单独开讲什么课程了,分享一些自己反复温习的东西。在以后《四书五经》的讲座中,我依然会穿插这样医学医学讲座的。
我学医以来,自《黄帝内经》到汉唐典籍,从宋元诸家到明清医书,以至于民国医家、时贤论著,几乎无书不读。这并不是在自夸,而是在自我反省:读了这么多书,究竟到底把哪一本书读成了自己的呢?
在古代,书是很贵的东西,而且很难得到,人们读书往往少而精。现在,书很便宜了,而且很容易找到,要不了三五年,你就能把历代医学的重要著述基本备齐,人们读书往往多而不精。偏偏,中医是易学难精的,但它又必须精,才有如神的疗效。所以,我现在学得还很差,比起古人,还没有及格。没想到此,心中就有难言的惭愧和焦虑。因此,读医书,宁可少而精,要把一些好书,真正读成自己的。
《时病论》是我读的遍数最多的一本书,我甚至出了一本书,叫《重编时病论集注》。即使是这样,我仍然不敢说自己读懂了这本书,还是忍不住拿出来温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温习。这一次,我们围绕《时病论》中的医案来温习《时病论》。
《时病论》中一共有87则医案。往往,我们读《时病论》,更重视其中的理论、方法、方剂,而对于附在每一卷后的“临证治案”,重视不够。实际上,医学有常有变:常,就是基本规律,基本理论;变,则是在具体实践中的灵活运用,这正体现在医案中。医学之“常”好学,而“变”难学。常,是知识,一学便知;变,则是能力,需要反复操练,反复培养。因此,这些医案是要反复玩味的。何况,雷少逸老先生还将很多辨证、用药的不传之秘藏在这些医案中,等待我们发掘。
现在是秋季,我们就从秋季卷中的病案讲起。“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疟疾,一会儿冷一会儿热,这种症状过去很常见,今天见到得少了,为什么少了呢?是疟疾真的变少了吗?我们一起探讨。
今天我们讲上面三个病案。
===特别提示===
▶
▶好文共享,功德无量。欢迎“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
▶清艾轩荔枝台:FM79070 (讲座持续上传中)
▶唐略所在机构微信订阅号:颐清健康艺术 (:yiqing-ar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