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时病论》医案讲习:第七讲伏暑。附带讲产后发热。

《时病论》医案讲习:第七讲伏暑。附带讲产后发热。
【清艾轩中医学堂12月4日讲座】
1.《时病论》医案讲习:伏暑(附:产后发热)。
2.交流与答问。
网上开放时间:20:00-21:30.
收听方法:YY频道96484009 (客户端可在www.yy.com下载)
主讲:@传统中医-唐略
所讲医案见《重编时病论集注》183页;或关注微信订阅号“传统中医唐略”(ctzytl)回复“讲义”获取。

清艾轩中医学堂:http://blog.sina.com.cn/zhongyixuetang

第七讲伏暑64.伏暑过服辛温改用清凉而愈
武林陈某,素信于丰,一日忽作寒热,来邀延医,因被雨阻未往。伊有同事知医,遂用辛散风寒之药,得大汗而热退尽。讵知次日午刻,热势仍燃,汗多口渴,痰喘宿恙又萌,脉象举取滑而有力,沉取数甚,舌苔黄黑无津。
丰曰:此伏暑病也。理当先用微辛,以透其表,荆、防、羌、芷,过于辛温,宜乎劫津夺液矣。今之见证,伏邪已化为火,金脏被其所刑。当用清凉涤暑法去扁豆、通草,加细地、洋参。
服二剂,舌苔转润,渴饮亦减,惟午后尚有微烧,姑照旧方,更佐蝉衣、荷叶。又服二剂,热从汗解,但痰喘依然,夜卧不能安枕,改用二陈加苏、葶、旋、杏,服之又中病机。后议补养常方,稇载归里矣。65.产后伏暑
*此案为产后伏暑,治法较异。*
城东孔某之室,素来多病,其体本孱,分娩三朝,忽然头痛难忍,寒热无汗,大渴引饮,脉来浮大之象,此肌表重感秋凉,而曩伏之暑热,触动而继起矣。询知恶露匀行,腹无胀痛,生化成方,可勿用耳。即以白芷、青蒿、秦艽、荆芥、当归、川芎,加败酱草合为一剂。盖白芷为产后疏风妙药,青蒿乃产后却热最宜,秦艽、荆芥活血散风,当归、川芎生新去瘀,本草谓败酱草味苦而平,主治产后诸病。此方最稳,请服二煎,其热从汗而退。次日邀诊,脉象顿平,询之口亦不渴,惟觉神倦少眠。此伏暑已随秋凉而解,心脾被邪扰攘而亏,当守原方去白芷之香燥、荆芥之辛散,加茯神、柏子以安神,神安自熟寐矣;又加西潞、炙草以扶元,元复自强健矣。后用八珍损益,未及半月而康。

说明:

《四书五经绪论》还需认真备课,才能开讲。开讲前的这段时间,我还是讲讲中医吧。不单独开讲什么课程了,分享一些自己反复温习的东西。在以后《四书五经》的讲座中,我依然会穿插这样医学医学讲座的。
我学医以来,自《黄帝内经》到汉唐典籍,从宋元诸家到明清医书,以至于民国医家、时贤论著,几乎无书不读。这并不是在自夸,而是在自我反省:读了这么多书,究竟到底把哪一本书读成了自己的呢?
在古代,书是很贵的东西,而且很难得到,人们读书往往少而精。现在,书很便宜了,而且很容易找到,要不了三五年,你就能把历代医学的重要著述基本备齐,人们读书往往多而不精。偏偏,中医是易学难精的,但它又必须精,才有如神的疗效。所以,我现在学得还很差,比起古人,还没有及格。没想到此,心中就有难言的惭愧和焦虑。因此,读医书,宁可少而精,要把一些好书,真正读成自己的。
《时病论》是我读的遍数最多的一本书,我甚至出了一本书,叫《重编时病论集注》。即使是这样,我仍然不敢说自己读懂了这本书,还是忍不住拿出来温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温习。这一次,我们围绕《时病论》中的医案来温习《时病论》。
《时病论》中一共有87则医案。往往,我们读《时病论》,更重视其中的理论、方法、方剂,而对于附在每一卷后的“临证治案”,重视不够。实际上,医学有常有变:常,就是基本规律,基本理论;变,则是在具体实践中的灵活运用,这正体现在医案中。医学之“常”好学,而“变”难学。常,是知识,一学便知;变,则是能力,需要反复操练,反复培养。因此,这些医案是要反复玩味的。何况,雷少逸老先生还将很多辨证、用药的不传之秘藏在这些医案中,等待我们发掘。
现在是秋季,我们就从秋季卷中的病案讲起。“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疟疾,一会儿冷一会儿热,这种症状过去很常见,今天见到得少了,为什么少了呢?是疟疾真的变少了吗?我们一起探讨。
今天我们讲上面三个病案。

===特别提示===

▶好文共享,功德无量。欢迎“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清艾轩荔枝台:FM79070 (讲座持续上传中)
▶唐略所在机构微信订阅号:颐清健康艺术 (:yiqing-art)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