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病论》医案讲习:第十八讲:温病与胃家虚实
清艾轩,致力于传播最正统的中医理念和传统文化。网络讲堂每周三王心远老师讲授《医学十三经》,已经讲到《黄帝内经》;每周一、四,唐略讲授《时病论医案》,今年讲完《时病论医案》,开始大型讲座《四书五经》,破除陈见,系统演绎儒学精义。
【清艾轩中医学堂3月23日讲座】 1.《时病论》医案讲习: 温病与胃家虚实 。
2.交流与答问。
网上开放时间:20:00-21:30.
收听方法:YY频道96484009 (客户端可在www.yy.com下载)
主讲:@传统中医-唐略
所讲医案见《重编时病论集注》33页;或关注微信订阅号“传统中医唐略”(ctzytl)回复“讲义”获取。
清艾轩中医学堂:http://blog.sina.com.cn/zhongyixuetang
第十八讲温病与胃家虚实6.胃虚温病
海昌张某,于暮春之初,突然壮热而渴,曾延医治,胥未中机。邀丰诊之,脉驶而躁,舌黑而焦,述服柴葛解肌及银翘散,毫无应验。推其脉证,温病显然,刻今热势炎炎,津液被劫,神识模糊,似有逆传之局,急用石膏、知母,以祛其热;麦冬、鲜斛,以保其津;连翘、竹叶,以清其心;甘草、粳米,以调其中。
服之虽有微汗,然其体热未衰,神识略清,舌苔稍润,无如又加呃逆,脉转来盛去衰,斯温邪未清,胃气又虚竭矣。照前方增入东洋参、刀豆壳,服下似不龃龉,遍体微微有汗,热势渐轻,呃逆亦疏,脉形稍缓。继以原法,服一煎诸恙遂退,后用金匮麦门冬汤为主,调理匝月而安。7.胃实温病
山阴沈某,发热经旬,口渴喜冷,脉来洪大之象,舌苔黄燥而焦。丰曰:此温病也。由伏气自内而出,宜用清凉透邪法,去淡豉、竹叶、绿豆衣,加杏仁、蒌壳、花粉、甘草治之。服一剂,未中肯綮,更加谵语神昏,脉转实大有力,此温邪炽盛,胃有燥屎昭然,改用润下救津法,加杏霜、枳壳治之。午前服下,至薄暮腹内微疼,先得矢气数下,交子夜始得更衣,有坚燥黑屎十数枚,继下溏粪,色如败酱,臭不可近,少顷遂熟寐矣,鼾声如昔,肤热渐平,至次日辰牌方醒,醒来腹内觉饥,啜薄粥一碗。复脉转为小软,舌苔已化,津液亦生。丰曰:病全愈矣,当进清养胃阴之药。服数剂,精神日复耳。
程曦曰:斯二症皆是温病,见证似乎相仿,一得人参之力,一得承气之勋,可见学医宜参脉证。一加呃逆,脉转洪形,便知其为胃气之虚;一加谵语,脉转实大,便知其为胃气之实。论其常证,相去不远,见其变证,虚实攸分,临证之秋,苟不审其孰虚孰实,焉能迎刃而解耶!
说明:
《四书五经绪论》还需认真备课,才能开讲。开讲前的这段时间,我还是讲讲中医吧。不单独开讲什么课程了,分享一些自己反复温习的东西。在以后《四书五经》的讲座中,我依然会穿插这样医学医学讲座的。
我学医以来,自《黄帝内经》到汉唐典籍,从宋元诸家到明清医书,以至于民国医家、时贤论著,几乎无书不读。这并不是在自夸,而是在自我反省:读了这么多书,究竟到底把哪一本书读成了自己的呢?
在古代,书是很贵的东西,而且很难得到,人们读书往往少而精。现在,书很便宜了,而且很容易找到,要不了三五年,你就能把历代医学的重要著述基本备齐,人们读书往往多而不精。偏偏,中医是易学难精的,但它又必须精,才有如神的疗效。所以,我现在学得还很差,比起古人,还没有及格。没想到此,心中就有难言的惭愧和焦虑。因此,读医书,宁可少而精,要把一些好书,真正读成自己的。
《时病论》是我读的遍数最多的一本书,我甚至出了一本书,叫《重编时病论集注》。即使是这样,我仍然不敢说自己读懂了这本书,还是忍不住拿出来温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温习。这一次,我们围绕《时病论》中的医案来温习《时病论》。
《时病论》中一共有87则医案。往往,我们读《时病论》,更重视其中的理论、方法、方剂,而对于附在每一卷后的“临证治案”,重视不够。实际上,医学有常有变:常,就是基本规律,基本理论;变,则是在具体实践中的灵活运用,这正体现在医案中。医学之“常”好学,而“变”难学。常,是知识,一学便知;变,则是能力,需要反复操练,反复培养。因此,这些医案是要反复玩味的。何况,雷少逸老先生还将很多辨证、用药的不传之秘藏在这些医案中,等待我们发掘。
===特别提示===
▶
▶好文共享,功德无量。欢迎“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
▶清艾轩荔枝台:FM79070 (讲座持续上传中)
▶唐略所在机构微信订阅号:颐清健康艺术 (:yiqing-ar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