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思考中药》自序

《思考中药》自序
2012年,我开始在清艾轩的网络讲堂讲方药,课程的名称叫《方药之道》,蒙听众们的热情,课程的录音被整理成文字稿,我再加工润色,成为本书。整个加工整理工作,持续了三年多。
时间是最好的老师,像中医这样的学问,更需要时间的积淀。如今再看这个讲座,内容已经略显单薄。毕竟中医学海无涯,方药妙用无穷,古圣先贤积累下来的经验还有待我们长期不断地学习、领悟,本书也无法穷尽这些知识,但作为学习中医方药的入门之书,让大家树立中国传统学问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这本书还是绰绰有余的。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再去接受古人讲的东西,就势如破竹了。所以,和学苑出版社的黄小龙兄商议,决定把本书的书名定为《思考中药:纯中医思维下的方药入门》。
有人说:“胸中有万卷书,笔底无半点尘者,始可著书。可见著书之难。中医不到60岁之后炉火纯青,不可著书,否则,必将贻误后人!”我不敢说自己“胸中有万卷书”。而且,即使胸中有万卷书,也是不够的,还得行万里路呢!尤其是像中医这样的学问,书本中能承载一半,还有一半在无言的实践中,只能心领神会。著书,历来圣贤用于传道受业的,一字不慎,则谬种流传,误尽苍生,所以过去人们是不敢轻言著书的。但在今天这个众声喧哗的信息爆炸时代,著书的意义又有所不同。如今,书籍是作者跟读者交流的媒介。今人读书,或者说,读今人的书,已经不可能像古人读书那样十遍百遍地字斟句酌了,而往往是一读而过,取其精华,从中有选择地获取自己需要的经验和启发,这样的书,可以源源不断,多多益善。任何事情都不是固定的,我们要灵活对待,用药如此,写书也如此。
这本书,源于讲习。讲习自古就是治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通过讲习可以操练思维,交流思想,使学问不再是寻章摘句式的严谨,而是融入自我生命的深情。尤其是中国传统学问的思维,是更需要这种反复操练的。
这本书体现了这种操练。首先,在方药的分类上,我们以五行为依据。五行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模型。儒家典籍《尚书洪范》降五行列为“洪范九畴”之首,并概括了它们的基本特征:“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还提示了其类比联想的思维模式:“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五行大义》云:“夫万物自有体质,圣人象类而制其名,……五行为万物之先,形用资于造化,岂不先立其名,然后明其体用?”人们把万事万物按木、火、土、金、水分成五大类,去归纳它们的性质,认识它们的关系,甚至通过取象比类,纵情联想,大胆猜测,再在反复的实践中小心翼翼地验证,精益求精地取舍。自古以来,人们对中药的认识,也经历着这样一个过程。本书更倾向于让大家体验这个认识的过程,而不急于灌输教条式的药理药性。
中国传统学问的思维方式是中医的根本,几千年来,中国人都是这样思维的,只可惜在西方思维的影响下,这种思维已经边缘化了,甚至被人嘲笑。所以,在当今,我这本书中的很多内容也会被人不认可。不认可不要紧,只因为思维方式不同,君子可以求同存异,也可以和而不同。
感谢清艾轩整理小组的朋友,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怀着对中医的热爱,通过网络集结在一起,每天抽出宝贵的时间进行录音翻录,五分钟的录音通常需要一个小时才能翻录完成,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尤其是要感谢方海平、沈敏玲、高尚、董捷、张萌、蔡晓秋、陈林炎等朋友,他们还承担了后期编辑整理工作。有这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协助,我心里感到温暖。
唐略,2016年秋于北京。

可以长按上面的二维码,或者,进入微店购买本书。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