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公益课程丨民国经典《八大传染病案》开讲!

公益课程丨民国经典《八大传染病案》开讲!《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八大传染病》

绪论
大家我们从今天开始讲习《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中的《八大传染病案》。《全国名医验案类编》,是民国时期著名医家何廉臣先生向当时全国各地名医征稿,编辑而成的一部医案集,理法方药完备,是一部集大成式的中医经典。
书中的医案,又经何廉臣先生的筛选、编排,加以按语,充分体现了绍派伤寒的博达、精准、犀利。
这是何廉臣先生的代表作,是绍派伤寒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医学的代表作!

它分为两集,第一集叫《四时六淫病案》,主要讲一年四季的感冒,以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为纲,涉及各科疾病,分析其来龙去脉,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治疗体系了。
清艾轩中医学堂从2016年开始,一直到去年,2019年,用了很长的时间,把第一集讲习完毕了,大家都很有收获,结合临床,至少是看到任何疾病,心里都不慌了,下手都有头绪了。
但第二集,《八大传染病案》,我们一直没开讲,毕竟这类病见得少,我们在内心深处甚至可能天真地以为这辈子都不会见到这些病了呢。何况,其中的水痘、白喉、麻疹之类的病,过去很流行,但现在有疫苗了,似乎不用再害怕了。
但事实没有这么美好,现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闹得这么严重,各路中医也都议论纷纷,有说是冬温的,有说是寒湿的,有说是伏暑的,还有说是湿温的,如何预防,如何控制,都有很多方案和建议,这都很好。
可怕的是,还有些根本就不懂中医的人,打着科学院、研究所的大旗,根据实验室的数据,说某些中成药对控制疫情有作用,导致各种刷屏、抢购。我看了,第一次体会到了寒毛倒竖、脊背发凉的感觉!有这样用中药的吗?到时候把人吃坏了,又是中医背黑锅啊!

越是在这样的时候,我们越要沉下心来,研读经典,所以,我们从今天开始讲习《八大传染病》。咱们仔细深入地研究、讲解切切实实的一线医案,看看在中医的鼎盛时代,也就是民国初年,人们是如何应对各类疫病的。
我们讲这些医案,一是为了跟医界同仁共同分享、探讨,二是为了告诉所有的人:中医在治疗瘟疫乃至一切疾病方面,是一套成熟的体系,理论是成熟的,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中医使用的药物及其配伍体系也是成熟的,没有必要临阵磨枪通过数学、统计学的方法去摸索某个药到底有没有效果。有这么多现成的好东西不用,可惜的不是这些好东西,而是天下苍生的性命啊!
听课之前,我们先要区别几个名词,温病、瘟疫。
温病
说到温病,很多朋友会想到温病派,甚至会嗤之以鼻,似乎他们是不用仲景经方的异类,其实这都是误会。温病根本就不是一个派,而是中医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像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雷少逸这样的温病派代表人物,其实都是非常善用仲景方剂的,而且用得出神入化,效如桴鼓。只是,到了他们的时代,也就是清朝,天地之气和人们的体质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很多外感病,动不动就化热了,成了各种各样的温热病。
按照原来的方法治疗,虽然也有效果,也如果能用更平和的方药去治疗,对病人会更好一些。所以,他们往前走了一步,有了创新,我们不能否认。
我们看叶天士的方子,七八味药的居多,平和药居多,咱们千万不可小看,这是中医到了炉火纯青时候的一种表现:用最少、最简单、最平和的药达到最好的疗效。
要达到这个境界,需要修炼,需要海纳百川,不能排斥这个排斥那个的。跟自己学的那点东西不一样,就反对;自己不能理解,就排斥,谈何进步?
瘟疫
瘟疫,其实更多的被称为疫证。疫者,役也。疫证就像兵役、徭役一样,家家户户,谁都免不了。其特点是有传染性。疫有大小:小疫或范围小,或时间短,或治疗容易;大疫或范围大,或时间长,或发病迅速,死亡率高。
小疫往往跟气候关系比较大,所以中医经常称其为时疫,也是为了使人们不要害怕;大疫则是多方因素在天地间形成一股戾气,然后戾气为病,所以叫瘟疫,“瘟”通于“温”,提示这个病仍以热象为主,也提示人们要引起注意。这次的新型肺炎其实是小疫。放在古代,当地的中医就自行解决了。甚至古人自己都知道怎么自行防疫:首先是居家隔离,有个成语叫“躲瘟躲难”,说明疫情中居家隔离由来已久;隔离的环境也非常重要,芳香化浊,烧点艾条、苍术、有条件的话燃点熏香;然后就该学习学习,该陪伴家人的陪伴,等待疫情过去。
无论的大疫还是小疫,都不会永远持续,一直传染,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季节的轮换而自动消失。如果谁站出来说疫情是他战胜的,就是在贪天之功,我们到时候看。
古代中医如何治疗瘟疫?

人在疫情中,首先是做好防范,以免传染,如果染上了,正确治疗便是。其实,哪怕是瘟疫,仍然在感冒的范围内。现行的中医内科学教材中,感冒是一个病,跟咳嗽、头痛等病并列在一起,各列方药。其实,人体感受任何外邪导致的疾病,都叫感冒。“风为百病之长”,感冒是一切疾病的源头。
感:是一个笼统说法,感风、感寒、感暑、感湿……冒:则是比较轻浅地感受了邪气,冒风、冒寒、冒湿、冒暑……
风寒暑湿燥火,六气过度,则为六淫。它们可以直接导致疾病,或呈现出感冒症状,或引动体内的宿疾,发为各种病症,这些都叫新感。六淫之邪还可能潜伏在体内,待时机成熟再发病,这叫伏气为病。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黄帝内经》中的这段话是就是新感和伏气为病的大纲。
有很多杂病,看似与感冒无关,但由于它们有的是因感冒而发病的,有的是感冒误治或拖延而成的,有的在初起阶段表现为感冒,这些病,都可以从四时六淫的角度,去追根求源。
我们在第一集《四时六淫病案》中,讨论的就是这些。这是一个完整的中医体系,任何病都可以放到里面去追根求源。相比而言,把各种病一一列举、分型,给出方剂的做法实在是太笨拙了。有了这个体系为基础,再来对付瘟疫,就不成问题了。
治疗瘟疫,依然是基本方法:辨证论治。根据病情、症状,分析疾病的来龙去脉,在病因方面,斩断来路;在病情方面,顺势而为;在用药方面,没有固定方药,因人而异,因地制宜。
这种思路,就体现着我们后面的医案讲习中。我希望清艾轩的同学们通过这样的讲习和熏陶,掌握古人的本领,获得临床的功夫。
这次的课程是免费的公益课程,欢迎各位同仁转发,让更多的人和我们一起学习。
点“”进入完整讲座录音。识别二维码进入学习讨论群: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