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穴位要义8:足少阴肾经脉
足少阴肾经循行部位
肾经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涌泉穴),出行于舟骨粗隆之下,沿内踝后分出,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腘内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穴),穿过脊柱,属肾,络膀胱。 直行者:从肾上行,穿过肝和膈肌,进入肺,沿喉咙,到舌根两旁。分支:从左右股内侧后缘大腿根部分出,向前夹阴部两侧,至下腹部,沿腹部中线两侧(距正中线半寸)上行,夹脐,抵胸部前,直到锁骨下(俞府穴)。分支:从肺中分出,络心,注于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
足少阴肾经病变症状
足少阴肾经出现病变,通常会表现为下列病症:饥饿但不想吃东西,面色无故发黑,咳嗽痰唾带血,喘气短浅,刚坐下就想起来,眼睛视物模糊不清、心象悬空而不安,有如饥饿之感。肾气虚的容易发生恐怖、心中怦怦跳动,好象有人要抓自己似的;此外还可能发生为骨骼方面的疾病,如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痠痛等。
肾经穴位主治症状
肾经上的穴位能主治有肾方面的病症。如口干舌燥、咽部发肿、气上逆、喉咙发干而痛、心内烦扰且痛、黄疸、腹泻、脊柱、大腿内侧后边痛、萎软、厥冷、喜欢躺着,脚心发热、足心痛等。
肾水起于涌泉
涌泉穴在脚掌心靠前的位置,是肾经的起始穴。肾主水,而涌泉正是肾水起始的地方。按压涌泉,可以促进肾水的滋生,具有滋阴养肾的功能。水往上行则火自然往下行,所以,涌泉穴还有引火下行的功能,能治疗各种慢性的上火,如口腔溃疡等。
生姜敷涌泉,引火下行用处多
涌泉穴部位皮肤较厚,用针刺会很痛,较不适宜。所以最好用按压等方式去刺激它,调动它的作用。当按压效果不好时,还可以试试敷药疗法。在涌泉上敷药的疗法非常普遍,常用的有吴茱萸敷涌泉法、大蒜敷涌泉法、生姜敷涌泉法,疗效基本相近。其中生姜敷涌泉法平和有效,最易于推行。具体方法:把生姜切成一元钱硬币大小,敷于涌泉穴上,外用少许胶布固定,睡觉前敷上,早上起床时再揭下来。此法能引火下行,对于治疗各种上火,尤其是口腔溃疡、牙痛、牙龈出血、口臭,效果明显,对睡眠也有很大的改善作用。
然谷消食虽好,切忌常用伤人
肾水生于涌泉,肾火生于然谷。然谷穴能温补肾阳,按揉此穴,能温肾壮阳,发动肾中真阳去温煦人体,尤其给脾胃巨大的能量。所以然谷穴是消食穴,当吃得过饱过撑的时候,可以适当按揉然谷,很快就能消胀,甚至重新产生饥饿感。但此法不宜多用,多用则消耗肾阳,且产生胃火,导致其他疾病或不适。
肾经补肾虚,关键在大钟
肾虚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先天不足、性生活过度、久坐、熬夜过多、工作太累等都有可能导致肾虚。用经络养生法补肾,肾经当然是首选;而在神经上所有的穴位上,大钟又是关键。按揉大钟血,能补肾阴,也能补肾阳,对于因肾虚引起的腰痛、气喘、耳鸣、不耐疲劳、心情忧郁等,都有明显的效果。
肾主水液,水泉治水
肾主一身之水液,人体的水液代谢,要靠肾来调节,肾的调节功能减弱,血液、津液、尿液、精液等都会出现问题,或出血,或口干,或小便不通、尿急、尿频,或梦遗、早泄。水泉是肾经上调控全身水液的一个穴位,对上述症状,都有很好的治疗和缓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