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两个医林小故事,读懂中国式表述

两个医林小故事,读懂中国式表述
读我们中国的书,一定要掌握中国式的表述。
什么是中国式的表述呢?我们先从两个医林小故事开始讲:

一叶知秋
有产妇难产,喝了汤药,没有效果。叶天士见了,随手从地上捡起来一片落叶,叫与原方同煎,产妇喝下去就顺产了。这是为什么?我们千万不要认为这就是叶天士治疗难产的方法,故事背后有很多重的含义:
第一层意思,它告诉我们用药要仰观俯察,知道药的性质,而药的性质就是它的自然属性。秋天的叶子是会往下掉的,生孩子不也是要让孩子往下走吗?这是同气相求的。春天的叶子就不一样了,它们是往上走的,所以春茶能升清气,清利头目。这些道理我们在以后讲药性的时候还要仔细讲到。总之,中医用药不是固定的,只要你把握了自然界中任何一种东西的自然属性,用药就可以信手捏来。叶天士随手从地上捡起一片树叶,正是大医用药信手拈来之意。
第二重意思,它告诉我们,催生助产必须用往下走的药,这是一个原则。有人会说,往下走的药,原来的方子里可能也用了,甚至连川牛膝都用了,为什么还不行呢?
这就是这个小故事传达给我们的第三重意思:用药一定要到位。可能你也用了好几味往下走的药,但是在有经验的医师看来,你的药还没有用到位,可能只差那么一丁点,但就是没效果。再加一味往下走的,就真往下走了。这一味落叶的作用,可能是微乎其微的,但缺了这微乎其微的一点作用,还就是不行。好比井深十米,你每次都跳九点九九米,都永远跳不出井口。
经常有人拿叶天士的这个例子问我:“这是真实的吗?”肯定是真的,但不一定是实的。可能历史上没有这个事实,但这个故事却有合情合理的真。我们要求真,不要满足于求实。真和实的涵义,我们还可以仔细地体会一下。

凉水洗脸
还有一个故事。一个冬天的深夜,有位老中医在暖烘烘的被窝里睡得正香,忽然被急促的敲门声和叫嚷声惊醒。原来,也是一位产妇难产,病家来求老先生去想想办法。老中医赶紧起来,穿好衣服,感觉有点迷迷瞪瞪的不清醒,可外面的敲门一阵比一阵紧。老中医说了一句:“你别急啊!凉水洗把脸,就出来了!”等他用凉水洗完了脸,一开门,发现门外没人了。老中医很诧异,就又上床睡了。第二天一大早,那人家抬着礼物、放着鞭炮就来谢他了。说:“哎呀,您这个方法真是太好了,都没有用药,我们回家用凉水给产妇洗了个脸,孩子真的马上就出来了!”
用凉水洗把脸就是催产的方法吗?不是。我们无论读书还是听故事,千万不要执着于字句,以为人家讲的这个东西本身,要学会去看它背后的东西。可别听了这个故事就觉得自己会当接生婆了。
这个故事背后的意思是什么呢?
首先,的确有时医的存在,医生治病有走运的时候,可能有些病真不是你治好的,而是你比较走运。既然有走运的时候,就有不走运的时候,所以一定要注意。
第二,这个故事也暗合医理。我们想想,产妇难产,必然用力,满头大汗,心中焦虑。在这种状态下,人气会往上浮,津液外泄,心神散乱,对于生孩子非常地不利。现在用冷水给她浇一把脸,一激灵,寒则令人清,神也定了,汗也收了,气也往下走了,而且这个方法从老中医那里求来的,大家心里也会多一重心安。这样一来,胎气就顺了,这也是有道理的。但是我们仍不要较真,不要把这个作为常规的方法。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这个故事其实是用一种似是而非的方式,给你介绍了一种非常规的方法。
像这样的故事,过去老师经常会给学生讲,有时候是讲来说明这个道理,有时候又讲来说明那个道理。总之,意义都在故事之外,我们要学会听。

学会读古代的小说
推而广之,们还应该学会读小说。我们中国的古代的小说,也是智慧的宝库。
小说,就是小小地说。它的背后是大道。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大道往往不能直接讲,而要用某种不寻常的方式讲出来,小说就是其中一种。西方人说“真理是赤裸裸的”,但展现在人们面前时还是得穿一件衣服的,小说也往往是这些衣服中的一套。直接讲道理总是枯燥的,而且讲到了某类人的痛处,他们会不满,会报复,而用故事的形式讲,就会很生动,让人易于接受,而且让别有用心者无法抓到直接的把柄。
中国的小说,在经、史、子、集的四部分类中,是放在子部里的,而子部书记录的是各家思想。有的小说还有着哲学书的名字,象《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拍案惊奇》、《醒世姻缘传》……他们靠什么警醒世人?靠什么成为恒言而不朽?它们的表达方式可以非常灵活、甚至低俗,但它背后道理非常地严肃、深刻。《三言二拍》里面也有很多关于疾病、关于治疗的内容,都是真的,没有一句虚言,都能反映出很严谨的医理。以前我写了一本书,就叫《小说藏大医》,人民军医出版社马上就出版了。可以作为学中医的另外一种方式,我把小说的故事跟医理完全结合起来讲。

《黄帝内经》第一段就不严谨?
那么到医书上,中国式的表述又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随便拿起一本书,《黄帝内经》开篇第一句“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有一外国学者,向我质疑,说:“这不是扯淡吗?一本书,开头就这么扯淡,以后讲的那些医理,叫我如何相信?”
这就是不懂我们中国式的表述。这是一种传神的表述,跟现代的学术的严谨的表达大为不同。这样表述,是为了引起我们的重视,暗示我们:此书只应天上有,人间难有几回闻!
我们都是中国人,骨子里面都能接受这些东西,所以没有人如此质疑《黄帝内经》,外国人就不一样了。不过也正是这种质疑,启发启发我们进一步认识中国式的的、传神的表述。这跟现代学院腔大为不同。但在现代学术的影响下,这种表达方式在学术领域慢慢地消失。但也有很多人在坚持这种表述。所以,他们讲话会生动一些,大家爱听。但是也会被很多学究说成不严谨。
我本人最学院也最民间的:在北大,对话的是国内外最优秀的学院派,深知其话语范式。但了学中医,我也深入民间,三教九流、各色人等都有接触,而且我本身就是在农村长大的,在我们老家,把讲故事、聊天叫“传神”。一群人在那里传神,往往把一个故事讲得神乎其神,声情并茂,一件事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那里,往往越传越神。这两种表述方式,我都非常了解,最能体会到他们之间的差异。我并不是要在学术中提倡这种传神的表述,只是讲,我们至少应该懂得它。
——摘自唐略讲座《中医入门方法论》

===特别提示===

▶好文共享,功德无量。欢迎“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