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略丨“三伏贴”的配方、原理、演变、用法和注意事项
清艾轩不卖三伏贴。
但清艾轩致力于传统中医的传播、知识普及。
马上入伏了,后台有很多朋友在询问三伏贴的相关问题,今天就咱们就聊一聊三伏贴使用的基本常识。
首先把三伏贴的方子和用法告诉大家:
白芥子、元胡索、生麻黄、法半夏各20克
莱菔子、甘遂、细辛、五味子各10克
共研成细粉,装瓶备用。
于夏季头伏、二伏、三伏的第一天,用鲜姜汁调为糊状,摊在6厘米见方的胶布上。
敷贴天突、膻中、肺俞、膈俞、大椎、定喘穴。
每次贴6-12个小时。如果烧灼疼痛难忍,可以提前取下。连贴三年。
方中剂量为每人每年的剂量。敷贴期间,严禁食用生冷、辛辣。
这是三伏贴的原方,是河北一位老中医传授给我的。
可以驱寒温阳、降气化痰、益气养肺。
尤其对于冬季易发的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咳嗽、肺气肿等疾病有很好的预防作用,是冬病夏治、内病外治的一个奇效验方。
于它降气化痰、疏利经络、协调脏腑功能平衡,因此其使用范围也被拓展了,现在普遍用于养生。
冬天没有咳喘的人,也贴三伏贴,这也是可以的。
所以,一到三伏天,北京各大医院门口就都是贴三伏贴的人。
据北京的老中医讲,最早贴三伏贴的是广安门医院,他们用的药是自己配制的。
现在,依然有很多医院和诊所三伏贴用的药都是从广安门医院购进。
三伏贴的原方,药性比较烈,很多人贴了,会起泡,产生不适。
现在很多人用的三伏贴都是改良过的方子,性质比较平和了。
再加上三伏贴由原来的治喘扩大为养生,所以敷贴的穴位也更多了,如膏肓、心俞等。
今年的三伏天总共有40天,这期间都可以用三伏贴。
庚子年三伏时间
三伏分初伏、中伏、末伏,共40天,具体如下:
初伏:7月16日~7月25日(10天)
中伏:7月26日~8月14日(20天)
末伏:8月15日~8月24日(10天)
大家去正规医院、诊所,或找放心的中医敷贴就是。
值得提醒的是,未成年人用三伏天养生就没必要了。
如果有呼吸系统问题,可以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剂量需小,用药配伍宜更平和。
孩子的身体通透,肌肤娇嫩,否则,轻则过敏,重则皮肤灼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