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同源”思想的起源是什么?
药食同源的起源
我国自古以来就很重视“药”和“食”的结合,早在周朝时期(公元前4世纪以前),朝廷所设立的医疗机构中就设有“食医”这一职位,主要负责君主的食疗养生。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养生方》和《胎产书》中记载有不少的药食和药膳资料。
经众多学者考证,“药食同源”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是人类在长期与疾病、饥饿作斗争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精华。“神农尝百草”就是人类认识食物和药物的真实印记,反映了药物的发现源于人类的生活实践,尤其是食物的寻找。《黄帝内经太素》《神农本草经》等中医典籍记录了中医理论下“药食同源”及其理论基础的演变。
人们对于“药食同源”最初的认识是指药物和食物来源相同;随着中医理论的成熟,“药食同理”的思想赋予了食物“性味归经”,人类逐渐把握药物的自然属性,并将其应用到饮食中。南北朝时期,食疗文化逐渐兴起,《食疗本草》《食医心镜》《饮膳正要》等食疗专著,形成了“药食同功”的理论基础。
“药食同源”这一说法的出现尚不清楚源于何时,似乎是近代才出现的。20 世纪30年代,我国已有“医食同源”的说法。随着养生保健热潮的兴起,20世纪80 年代,国内开始出现了一些“药食同源”或“医食同源”的相关论述。同样深受中国医学影响的日本在近代也有“医食同源,药食一如”的说法。
“药食同源”这一概念实际上是中国传统医学中食疗、药膳、养生等方面思想的反映,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对药物和食物起源上的联系的认识。
“神农尝百草”与“药食同源”
药物的发现和人类的觅食活动有着紧密联系。1973年,在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中发现了植物种子30余枚,经鉴定主要为蔷薇科植物的种子,其中以桃仁为主,还包括郁李仁、杏仁等。中医方剂中有五仁丸,即由桃仁、郁李仁、杏仁、松子仁、柏子仁五味药组成。遗址中发现的种子似乎是一种药方的组合,而这些种子的原植物果实又是食物的来源,提示这些药物的发现可能与饮食相关。
药物发现和食物的渊源,尤其体现在“神农尝百草”这一典故中。
《医賸》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此其尝百草为别民之可食者,而非定医药也。”这段文字描述的“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典故也是目前后人多尊称神农是本草(药物)发现者的依据。
神农尝百草的目的是寻找食物而非药物,也正说明了药物的发现和食物的关联。
商朝的伊尹,“善调五味,教民五味调和,创中华割烹之术,开后世饮食之河”,在中国食养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中国烹饪界尊为“烹调之圣”“烹饪始祖”“厨圣”。伊尹烹制的“紫苏鱼片”,可能是我国最早运用中药紫苏来制作的药膳。而后期殷商,有彭祖,又叫篯铿、彭铿,他研制了“雉羹”(《楚辞•天问》),被后世公认为最早的复合汤羹(由豆叶、碎米粉、鸡肉、茭白配餐,进行煮熬成汤羹的食物)。
早期食物和药物不分家
“神农尝百草”的典故体现了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药物,也表明早期食物和药物的界限是模糊的,这种认识也体现在“食医”分工的出现上。“食医”“食治”的出现体现了古人对食物治疗功能的认识。
《说文•酉部》云:“医,治病工也。”这种职位历史久远,《周礼•天官》中将“医”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其中食医列为首位。“食医”主要掌握调配周天子的“六食”“六饮”“大膳”“百馐”“百酱”之滋味,这与今天的营养师类似 , 其中疾医主张用“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可见作为五味、五谷的食物和药物一样发挥着治疗作用。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在治疗上除了用药,采用了大量的饮食调养方法来配合治疗。唐代孙思邈对食物疗法特别推崇,其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专列有“食治”一项。其后我国第一本食疗类专著《食疗本草》出现。宋代官方修订的《太平圣惠方》则专设“食治门”。由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所编著的《饮膳正要》为我国最早的饮食卫生和营养学专著,其记载的药膳方和食疗方非常丰富。药膳是将食物和药物组方食用,是对“食治”领域的发展。
对药品、食品界限
由模糊发展到清晰
随着我国古代医家对药食认识的不断深入,形成了药、食的模糊界限,既可药用又可以做食品的物种,称为“药食同源”或“药食两用”。从药食同源的起源可以看到古人对食物功能的认识层次:首先是无毒,且能够食用,提供基本营养;然后发现了食物的其他功能:治疗和保健。
安全性是古人探寻食物的第一个和最重要的特性。“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反映了古人判断食物的一个标准:安全性。《神农本草经》中毒性的有无和大小是判断上、中、下三品的一个重要标准。《周礼•天官》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而中医传统所云“是药三分毒”说明了毒和药的联系。以“毒”作为药食界限的标准,说明了古人认为食物必须安全无毒。
古人对食药区分的第二个认识基于药食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功能不同。如《素问•脏气法时论》云“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认为药和毒一样主要用于治病,而食物则用于补精气。
古人对食药区分的第三个认识则基于性味强弱和厚薄不同。如《备急千金要方》认为“人体平和,惟须好将养,勿妄服药。药势偏有所助,令人脏气不平,易受外患。夫含气之类,未有不资食以存生,而不知食之有成败,百姓日用而不知,水火至近而难识”,强调了“食养”的重要性,体现了现代保健的思想。
特别提示:
由于平台更改了文章分发机制,不按时间推送,而是按权重随机推送,为了保证您能看到我们的推送,不错过每一篇好文章和每一次福利活动,请将我们的设为星标,让我们每天与好文章相遇,在文章中与国医大师攀谈!
END
【本文选自《药食同源物质诠释》,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黄璐琦,陈敏。编辑整理。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扫描下图二维码可查看本书详情。】
长按上方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进入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