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移情别恋”在医学上竟然有积极的一面?

“移情别恋”在医学上竟然有积极的一面?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每天学习一点中医药知识!!

移情别恋,
是指男女恋爱一方中途变卦,
改变恋爱对象、
感情不专一的贬义词。
然用在医学上,
却有积极意义的一面。

人们的大脑若经常、反复关注于某件事,
特别是不愉快的事,
脑海中的负性情绪兴奋点,
就会不断得到加强,
使其情绪处于抑郁或焦虑状态,不能自拔。
从而影响对疾病的治疗、康复及生活质量。

移情易性法

“移情别恋”,在医学心理学的心理治疗中,谓之“移情易性法”。

“移情”,就是分散病人对疾病的注意力,使思想焦点从病所转移于他处,或改变其周围环境,使患者免与不良刺激因素接触,或改变病人内心焦虑的指向性,使其从某种情感纠葛中解脱出来,转移于另外的人或物上。

“易性”,是通过学习、交谈等活动,排除病人内心的杂念,或改变其错误的认知与不良情绪,或改变其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与思想情操。中国医学认为“失志不遂之病,非排遣性情不可”“虑投其所好以移之,则病自愈”(清代魏之琇《续名医类案》)。

移情易性的方法很多,如图书、音乐、戏剧、舞蹈、书法、绘画、赋诗、填词、唱歌、雕塑、种花、垂钓、旅游、摄影等活动,皆能培养情趣、陶冶性情、寄托思想、转移情志、驱除烦恼、调神去病。移情易性法,适用范围很广,在临证时应根据病人的不同病症、心理、环境、条件等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灵活运用。

古代“移情”趣闻

20世纪60年代,笔者在基层医院工作时,曾听同道讲过一个古代旅游治病的故事,颇有趣。虽已过去半个多世纪,尚记忆犹新:

古时候,有兄弟二人,老大赵平,淳朴敦厚,在乡下务农,侍奉老母甚孝。老二赵和,学问渊博,在城里行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远近闻名。

这年夏天,赵母患病,不思饮食,日渐消瘦。老大非常着急,捎信给老二,速回家治之。老二回来给母亲诊脉后,心中一惊,知母亲患的是噎膈病,此病很难治。古籍虽载有一神方,然药物难觅。为不加重哥哥和母亲的精神负担,他安慰哥哥说,母亲没啥病,你陪她老人家到深山里去散散心,就好了。老大信以为真,送走老二,便陪着母亲进山了。

烈日高照,骄阳似火,母子俩艰难的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将近正午,赵母饥渴难忍,走不动了,坐在路边的一块石头上说:“平儿,去寻点水来解解渴吧。”老大站在半山腰向四周观望,忽然看到不远的山坡上有一洼清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心中大喜,急忙前去。走到近前,才看清是一个头骷髅里积的雨水,水中有两条蜥蜴,露着头,张着口,在里面“乘凉”。蜥蜴见有人来,惊慌地跳出水面逃跑了,一洼清水瞬间变成了“浊汤”。老大无奈,只好小心翼翼的端着骷髅水回来,澄了一会儿。赵母渴不择水,端起骷髅一饮而尽。喝罢,啧啧赞道:“这水真好喝!清凉爽口。”顿时,精神焕发,娘俩继续赶路。

不久,母子俩走到了一个山坳里。这是一个只有九户人家的小山村,村民都是以打猎为生的猎户,个个热情好客。他们得知娘俩是县里名医赵和的哥哥和母亲,显得格外高兴,纷纷争着往家里请。盛情难却,母子只好在村里住下。赵母自喝了骷髅里的雨水后,胃口大开,食量倍增,特别爱吃山民们做的山鸡汤。不知不觉在村里住了一个多月,体重增加,面色红润,身体康复。赵平见母亲的病好了,再三向山民们致谢,带着村民赠给的山货,告辞下山。

回到家里,赵平把母亲安顿好,进城去见弟弟。笑着说:“你说的一点都不错,我们去山里住了一个多月,母亲的病果然就好了,”并把经过情况详细讲了一遍。弟弟听了,十分惊讶地说:“真是机缘巧合啊!你竟把神方找到了,治好了老娘的病。”老大听了,莫名其妙。赵和这才把母亲得噎膈病的真相说了出来:“只有找到华佗所传的神方‘千年天灵水,二龙戏珠汤;深山寻野味,九人一凤凰’才能治好。”说罢,感叹地说:“哥哥呀,这都是你的孝心感动了上苍,才让你得到了神方啊!”赵平听了,亦感叹地说:“弟弟呀,这也是你仁术济世,治病救人,医德高尚,声名远播,才让我得到山民们的帮助啊!”这时,正在旁边候诊的一位老先生,听了他哥俩的谈话,笑呵呵、文绉绉地说:“斯二盖皆有之,非独一也。”其他候诊的病人听了,亦都笑了。

故事引发的思考

这虽是美丽的传说,然亦说明无论何病,特别是疑难之证,一方面“移情易性”很重要,一方面在“移情易性”过程中,亦找到了“药疗”“食疗”的有效方法。故事中的“天灵盖”,即人或动物头顶的骨头,亦泛指头颅。明代医家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其性味咸、平,功能补精养神,治肺痿、乏力、羸瘦、盗汗。“蜥蜴”,性味咸、寒,有小毒,功能化瘀通络,消瘿散瘤,主治瘰疬、痰核等。“地浆水”,性味甘寒,清热解毒;“雨水”,性味咸平,消积、杀虫。“山鸡”,又名野鸡,《本草纲目》载:补气血,食之令人聪慧,勇健肥润,止泻利,除久病、喘息等。这些“药疗”“食疗”,既能祛邪,又能扶正。邪去正安,身体康复。

《灵枢》云:“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指出“不可治”的病是不存在的,只因人们对某些疾病尚未认识清楚,所以缺乏治法。上述故事,亦说明了这个道理。古人尚知此理,况今人乎!

【本文选自《岐黄楼医话》,人民卫生出版社,作者:张鸣钟。编辑整理。】

助手
中华传统医药学知识服务平台
扫一扫 即可下载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