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黄帝内经》之“湿胜则濡泻”​何解?

《黄帝内经》之“湿胜则濡泻”​何解?
点击箭头处“”,哦!!

湿胜则濡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载“湿胜则濡泻”,明确指出湿邪是泄泻的重要致病因素。《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亦有相同论述。这说明脾胃虚弱,湿邪偏盛,脾胃运化失司,乃产生泄泻的基本病机。

王冰注曰“湿胜则内攻于脾胃,脾胃受湿则水谷不分”,认为湿邪为患,最易内侵脾胃,使之运化失常,而致水谷混杂而下,“故大肠传导而注泻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泄泻的发病机理为脾虚湿盛,基本病机变化为脾胃受损,湿困脾土,脾失健运,脾胃运化失司,小肠受盛及大肠传导功能失常。脾喜燥恶湿,湿为阴邪,易困脾阳。脾受湿邪,脾运失职,则小肠无以分清泌浊,大肠无法传化,水谷停滞,合污而下,即可发生泄泻。病位主要在肠,主病之脏在脾,与肝、肾有关,病性有寒热虚实之别。脾气亏虚,肝气不疏,横逆乘脾,则致脾伤;甚或病程日久,脾阳不足,久病及肾,肾阳虚衰,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阳,皆可致脾虚不运,清阳不升,运化失司,以致清浊不分,混杂而下,而引起泄泻。

《素问•水热穴论》曰:“肾者,胃之关也。”肾阳亏虚,则关闭不利,可引起泄泻。故患者久泻不愈,必伤脾阳,继而伤及肾阳,最终形成脾肾阳虚之泄泻。

在治疗方面,脾虚”与“湿邪”为作用机制,病因涉及外邪、饮食、情绪,考虑饮食失节、情绪失常,以及脾胃、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的各方面,强调治疗应审病求因,发挥较大疗效。

案例
泄泻案

林某,男,55岁。2017年10月19日初诊。

主诉:大便次数增多10年。

现病史:患者10年来大便次数增多,每日8次以上,量少,有黏液,怕冷,眠差。本次特来诊治腹泻。

既往史: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脑梗死,双肾结石,前列腺增生,抑郁状态。

舌脉:舌质黯红,苔薄白,脉濡。

中医诊断:泄泻。中医辨证:脾虚湿盛,肾阳不足。

治法:温补脾肾,化湿止泻。

处方:

熟附片9g,炒党参20g,炒白术50g,熟薏苡仁30g,芡实40g,石榴皮30g,补骨脂15g,炮姜炭9g,干姜6g,川连6g,仙鹤草30g,藿苏梗各12g,木香6g,山药15g,煨葛根30g。14剂。

2017年12月21日三诊:大便一日5~6次,有黏液,无腹痛,情绪欠稳定,纳可。2017年12月20日复查胃镜示食管上段见散在豆腐渣样白苔,中下段黏膜光滑,色泽正常,齿状线清晰;浅表性胃炎,真菌性食管炎。2017年12月20日肠镜示慢性结肠炎(回肠末段)。舌质黯红,苔薄白,脉濡。

处方:

炒白术12g,川连9g,干姜6g,马齿苋40g,煨葛根40g,芡实30g,石榴皮30g,防风12g,桑叶12g,赤石脂30g,仙鹤草30g,熟薏苡仁30g,藿苏梗各12g。14剂。

2018年1月11日四诊:大便5~6次/d,较前成形。大便时无腹痛,肚脐以下有不舒服感觉,喝凉水会腹部不舒。怕冷较前好转。口干,睡眠梦多。纳可,无打嗝。舌质黯红,苔薄白,脉濡略数。

处方:

仙灵脾30g,仙茅15g,炒白术60g,黄芪60g,柴胡12g,炮附子12g,川连6g,干姜6g,焦车前子12g,泽泻15g,藿苏梗各12g,木香6g,赤石脂30g,禹余粮30g。28剂。

嘱:粳米煮汤,以汤代水煎药。

中药调治,后期随访,症稳。

按语:该患者治疗以温肾健脾、化湿止泻为主。方药选用附子理中丸、二仙汤、赤石脂禹余粮汤、桃花汤加减治疗。赤石脂禹余粮汤出自《伤寒论》,具有收敛、涩肠、止泻之功,主治下利不止、滑脱不禁、脉沉细无力。《伤寒论》159条原文有:“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鞕,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

真菌性食管炎主要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王庆其认为此病中医病机多为湿浊瘀滞,肝胃不和。治疗以疏肝和胃,利湿化浊。具体表现在此患者中,其基本治则治法与泄泻一致,但致使治疗病程较长,需要谨守病机,随症调护,持续扶正。

特别提示:
由于平台更改了文章分发机制,不按时间推送,而是按权重随机推送,为了保证您能看到我们的推送,不错过每一篇好文章和每一次福利活动,请将我们的设为星标,让我们每天与好文章相遇,在文章中与国医大师攀谈!

END

【本文选自《黄帝内经临证发微》,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王庆其。编辑整理。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扫描下图二维码可查看本书详情。】

长按上方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进入购买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