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的母子隐喻
点击箭头处“”,哦!!
《黄帝内经》中的母子隐喻
中医学认为,五行是相生相克的。同样,五脏之间也存在相互资生的关系,即一脏对另一脏具有滋养、助长、促进的作用。
如木生火,即肝为心之母;水生木,则肾为肝之母;土生金,则脾为肺之母等。在病理状况下,一脏患病会传变到其所生的另一脏。如脾土为母,肺金为子,肺气虚弱,可发展为脾失健运,是谓“子盗母气”;又如肝木为母,心火为子,肝阳上亢,可发展为心火亢盛;又如脾土为母,肺金为子,脾胃虚弱,也可累及肺气不足,是谓“母病及子”。
在人类社会中,母亲扮演着生养和培育子女的角色,失去母亲就意味着失去生活和情感的依靠。母亲和子女的这种关系与五藏之间的相生关系十分类似。
因此,中医理论将五脏之间的相生关系隐喻为母子关系。中医学在表达脏腑在疾病过程中的传变规律和治疗原则时,大量使用“母病及子”“子病犯母”“子盗母气”、“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等与母子隐喻相关的术语。通过隐喻的方式以母子关系来表达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更易于理解和解释。
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出现了诸多母子隐喻,下面是几个典型例句。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又云:“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又云:“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又云:“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在肾,肺主鼻。”又云:“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以上五节经文是古人对自然界四时万物以及人体生理、病理各种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的认识,是五行学说在医学上的具体运用。文中连续使用了许多“生”字,将“生”和“所生”之间看成母子关系,运用一系列的母子隐喻,让读者感觉好像一幅自然界各种联系和制约过程的总图解。
《素问•五藏生成》云:“欲知其始,先建其母。”《类经》注:“建,立也。母,病之因也。不得其因,则标本弗辨,故当先建其母,如下文某脏某经之谓。”想要了解疾病的根本关键,必须先确定病变的原因。此处把疾病的原因隐喻为“母”,疾病也就相当于“子”。根据生活经验可知,先有母,后有子,以母子进行隐喻,更容易理解病因和疾病之间的关系。
《素问•五藏别论》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奇恒之府禀承地气而生,能储藏阴质,就像大地包藏万物一样,藏而不泄;传化之府禀承天气而生,其作用像天一样的健运周转,泻而不藏。此处运用母子隐喻,将天和地就隐喻成奇恒之府和传化之府的母亲。
《素问•玉机真藏论》云:“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脾受气于肺,传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内经辩言》云:“两言其所生,则无别矣,疑下句衍‘其’字也。其所生者,其子也,所生者,其母也。”五脏受病邪之气于自己所生之脏,如肝受气于心、心受气于脾;传给自己所克之脏,如肝病传之于脾、心病传之于肺;病气留止于生我之脏,如肝病舍于肾、心病舍于肝;病气最后传到克我之脏而死,如肝病传至肺而死、心病传至肾而死。以上经文通过运用一系列的母子隐喻,主要论述有关病传的问题,即病气由本脏而及于他脏的传行和演变情况。每脏有病,皆可及于其余四脏,而且病气的传行,以胜相传,即由母传子。
特别提示:
由于平台更改了文章分发机制,不按时间推送,而是按权重随机推送,为了保证您能看到我们的推送,不错过每一篇好文章和每一次福利活动,请将我们的设为星标,让我们每天与好文章相遇,在文章中与国医大师攀谈!
END
【本文选自《黄帝内经素问》隐喻研究,人民卫生出版社,作者:陈战。编辑整理。】
长按上方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进入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