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黄帝内经》中的战争隐喻

《黄帝内经》中的战争隐喻
点击箭头处“”,哦!!

《黄帝内经》中的战争隐喻

在谈论疾病时,医患双方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一些与战争相关的隐喻,例如:瘟疫爆发、病菌侵入体内、痛风发作、身体防线、对抗疾病,根除疾病等。

隐喻是一种基本的认知模型,是从源域向目标域的结构映射。“治疗疾病就是一场战争”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结构隐喻。在这里,目标域是疾病、药物和治疗,而源域则是战争。

战争的内在结构极为丰富,包括多种要素,如战场、参战人员、武器、战斗攻防、战争结果的输赢等。战争隐喻反映了一系列的对应关系:战争对应疾病,战场对应人体,敌人对应疾病或病菌等;武器对应医药;防御系统对应免疫系统;病愈对应战胜;不愈对应战败等。这些概念隐喻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构建起一个协调一致的隐喻概念体系及一个相应的协调一致的隐喻表达体系”。

在同一个系统中的隐喻,其本体或喻体的结点可以激活各自所在的系统,并且使两个子系统中的许多概念结点处于激活状态。这样自然便能激活一系列的隐喻。这些隐喻连通的结点分别在两个概念子系统中——治病和进行战争。如果一个隐喻得到激活,那么它所连接的本体结点和喻体结点就可以激活各自所在的子系统,从而激活同一系统中的其它隐喻。

在《黄帝内经素问》成书时期,古人无法借助先进的科学仪器来分析病因病机,但是在“援物比类”“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隐喻思想的指导下,他们在长期观察周围世界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时已有的知识分析病因病机,总结出相对系统的疾病治疗方法。战国时期,群雄争霸,战乱纷争。

战争决定各诸侯国的存亡,自然也会成为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认识到疾病与战争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古人自然会利用比较熟悉的战争概念体系来帮助说明和解释抽象而复杂的疾病过程。《黄帝内经素问》借助战争隐喻说明和解释疾病的产生、防治以及结果等,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得守者生,失守者死”,《素问•脏气法时论》云:“毒药攻邪”,还运用了大量与战争相关的词汇,如攻、争、守、胜、得、失、亡等。这很好地体现了中医的语言特色,也体现了中国的文化特色。

疾病和战争虽然分属不同的领域,但是由于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现了二者的相似性,于是运用与源域“战争”相关的词汇来谈论目标域“疾病”。这样既容易为人接受,又可以提高人们对疾病的警惕。之所以把治疗疾病隐喻为一场战争,原因在于病人对于战争和疾病获得的体验是基本相同的。

人体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场所。疾病所涉及到的战争双方分别是各种致病因素(邪气)和机体抵抗病邪的能力(正气)。邪气是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七情、饮食、劳倦等各种致病因素的总称;而正气则是维持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及脏腑、经络功能所产生的抗病能力、调控能力等的总称。

《素问•刺法论篇》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亦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生理状态下,机体正气充盛,致病因素无法侵犯机体。在病理状态下,如果正气充盛,邪气较弱,正气就会迫其消退,疾病得以缓解或消除,机体恢复健康;如果正气不足,邪气充盛,邪气则会趁虚而入,侵袭入里,疾病就会恶化而预后不良,甚者导致死亡;如果正邪双方都比较强盛,二者就会展开激烈的斗争,机体就会表现为急性疾病;如果正邪双方都很虚弱,疾病的发展较为缓慢,会逐渐发展成虚弱消耗的慢性疾病。疾病会引起各种复杂反应,表现为变化多端的症状,正邪之间不断地出现盛衰消长变化,最终会影响到疾病的发展与转归。

治愈疾病就是正气战胜邪气,机体恢复健康。

本文选自《黄帝内经素问》隐喻研究。作者陈战,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等省部级课题4项,主编(译)著作3部,副主编十余部。发表科研、教研论文30余篇。

特别提示:
由于平台更改了文章分发机制,不按时间推送,而是按权重随机推送,为了保证您能看到我们的推送,不错过每一篇好文章和每一次福利活动,请将我们的设为星标,让我们每天与好文章相遇,在文章中与国医大师攀谈!

END

【本文选自《黄帝内经素问》隐喻研究,人民卫生出版社,作者:陈战。编辑整理。】

长按上方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进入购买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