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临证启悟(二)
点击箭头处“”,哦!!
《金匮要略》临证启悟(二)
原文: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胃饮咳嗽案
王某,女,3岁,2013年2月6日初诊,外感后咳嗽不止,咳甚欲呕,舌淡水滑,脉弦缓。诊时女孩坐于面前,令其试咳,咳则喉中辘辘有声,其父诉孩子年幼,明知有痰,却不会咳出。
此系痰饮之证,予苓桂术甘汤5剂:
茯苓6g,桂枝5g,炒白术6g,甘草3g,杏仁6g,厚朴6g。
5剂后复诊,其父谓服药3剂,咳嗽基本已愈,只是药后小便增多,未及时赴厕,尿湿裤裆。
予以小建中汤善后:
桂枝6g,炒白芍6g,生姜5g,大枣6g,炙甘草3g,饴糖自备。
寒饮郁肺案
许某,女,50岁,2015年12月16日初诊,素有喘疾,因受凉后发热外感,咳嗽不止,某医院摄片示:急性支气管炎,予以住院治疗,抗生素及气管扩张药对症治疗,体温渐退,咳仍不止,甚则胸闷不适,患者要求出院调养。出院未及归家,即来我院就诊,见其形色憔悴,面白无华,舌大有齿痕,苔薄腻湿滑,脉弦细而缓。
予以苓甘五味姜辛夏仁汤:
茯苓12g,干姜10g,五味子3g,甘草3g,细辛3g,姜半夏12g,杏仁10g。
5剂,水煎服。
至傍晚接其丈夫电话,谓替其煎药,觉药味甚少,汤色甚淡,恐病久药浅,药力有所不及,嘱少安毋躁,药后以观疗效。
5日后复诊,言咳嗽大减,胸闷亦减,舌胖苔薄,水滑之象已减,脉弦缓较前有力,前方去细辛、五味子再进:
茯苓12g,干姜10g,甘草3g,姜半夏12g,杏仁10g。
7剂,水煎服。
后因他疾来诊,笑称药后咳喘便愈,早知如此,一早便该使用中药,药味一次比一次少,效果越来越好。
按 语
平素所见咳喘,多有右寸脉郁之象,皆从肺热内郁论治,麻杏石甘汤起手便效,此二例则不然。
王某之咳,舌淡水滑,脉弦缓,并无肺热内郁之象,令其试咳,觉喉间水声辘辘,咳甚欲呕,显然是水液停于中焦,不能化饮所致,疏苓桂术甘汤以温化中焦痰饮,药后小便增多,系痰饮从下而化之象。
许某之咳喘,起初之脉证已无从考证,素有喘疾,非强盛之体,因炎症而输液,体温虽退,于寒饮却是无功而有碍,遵仲景痰饮以温药和之之意,予以苓甘五味姜辛夏仁汤,温中化饮,辛散发阳,故药后而愈。
苓桂术甘汤解
茯苓淡渗,《神农本草经》谓其有治“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之功,“口焦舌干”四字,可谓点睛之笔,既言利小便,岂有不伤津液之理?可此之谓口焦舌干,应是脾失健运,水停中焦,津不上呈之干,运化转常则小便利而口和生津。
白术,《神农本草经》谓其“主风寒湿痹死肌”。《长沙药解》称其:“味甘、微苦,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补中燥湿,止渴生津,最益脾精,大养胃气,降浊阴而进饮食,善止呕吐,升清阳而消水谷,能医泄利。”可以健脾化浊四字统而言之。
甘草则为国老之药,甘润调中,定中轴。
桂枝入肝经,走左路,左路温通,右路顺降,有肝脾同调之意。
小儿咳嗽,多病在肺、证在胃,饮食不节,多进寒凉水果之后,常见水咳之证,以麻黄、细辛之属,用之虽也取效,但患儿久用,常见眼下瘀青,应是伤正之象,临床常以本方加厚朴、杏仁,用于小儿脾湿作咳、喉中水声辘辘之证,多获良效,且患儿体质能逐步得到好转,有减少咳喘发作之效。
苓甘五味姜辛夏仁汤解
茯苓淡渗,健脾利水,甘草润中定轴,此方妙在顾及肺胃升降之气,生姜解表散寒,走阳明脾胃,细辛《长沙药解》谓其:“味辛,温,入手太阴肺、足少阴肾经。降冲逆而止咳,驱寒湿而荡浊,最清气道,兼通水源。”
愚以为,久有咳喘之人,正气素虚,邪中手太阴之余,常能侵入少阴肾经,尤其是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对于寒饮之人,更是寒上加寒,细辛则能入足少阴经而引寒邪外出,生姜续接其力,再散脾胃寒邪外达,半夏通降阳明痰浊,与生姜共成脾胃开阖之枢,杏仁降肺气,五味子则收耗散之肺气入肾,与细辛共成肺肾之开阖枢纽。
此例患者,脾胃素虚,兼受表邪未散,光用温痰化饮,力有不逮,需兼用宣收之药共奏其功,苓甘姜辛五味夏仁汤正合其时。
往期回顾
《金匮要略》临证启悟(一)
END
【本文选自《中医临证读书笔记》,人民卫生出版社,作者:王斌。编辑整理。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扫描下图二维码可查看本书详情。】
长按上方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进入购买
我为您点亮健康,您为我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