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伤寒论》中,“六”与时间的关系

《伤寒论》中,“六”与时间的关系

点击箭头处“”,哦!!

《伤寒论》与时相性的初步探讨

时相性是时间概念,它是有规律的,不仅强调时间本身的周期常数,而且更为重视在每一时间相位上的相关因素,即更为重视天地人之间的相应关系。

《伤寒论》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医学名著,对时相性的强调也是十分明显的,全书三百九十七条,与时相有关就有近百余条,可见提出讨论这个问题很有必要。

现将《伤寒论》与时相有关的几个问题提出讨论如下:

01

《伤寒论》的“三阴三阳”

《伤寒论》是以“六经”为辨证的,为什么以“六经”为数?

古人分析事物的属性,以阴阳为道,但是认为阴阳虽然是代表了事物的两个方面,不同事物的每一个方面已感到以阴阳不能详尽之,因此阴分三阴,阳分三阳,如《伤寒论》中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名称,应用于临床,即后世称之为“六经”。

地球这个行星围绕假设的地轴自转一周是24小时,人们称一个“太阳日”或称“似日周期”。地球围绕着太阳旋转运行一周是三百六十五日又四分之一天,人们把它称为一年,或称“似年周期”,月亮绕地球一周需要大约二十九天半,人们称“一月”或“似月周期”。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甲子相会,命曰岁立。”指出古人用甲子记年、月、日,这与现代天文学家观察太阳、地球、月亮的周期规律是一致的。又曰:“天以六为节……六期为一备”,用以说明六十年又为气候变化的一大周期,一年又分六步,每步六十日八十七刻(包括四个节气),根据运气学说分析这六十年周期中又有六年为一小周期,这就是说六十年由六个十小周期组成。“六”的周期在这里都很突出了。

而《伤寒论》用“三阴三阳”设六经辨六病,可能与六即周期相一致。邵子亦曰:“天地之本,起于中,夫数之中,五与六也……六居二、四、八、十之中,故曰六居地中成数之主。”

“六”这个成数是天体岁月的一个常数,如一年约三百六十天为六的六十。一年十二月为六的二倍,一年二十四节气,为六的四倍,每季三个月(90天)为六的十五倍,每月约三十天为六的五倍,每天二十四小时为六的四倍,每时六十分,每分六十秒等等。

用“六”代表脏腑经络,统摄周身之阴阳气血。由于脏腑经络由胸走手,由手走头,由头走足,由足走腹的不同,这就由六经演化为十二经,内联脏腑,外联四肢百骸、九窍皮毛,形成了一个整体。

用“六经”应六气,风、寒、暑、湿、燥、火进行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是应用理法方药的根据。

从上不难看出“三阴三阳”这个“六”在祖国医学中不但代表了气血脏腑经络,更重要的是设“六经”辨六病,与时相性密切相关,以此作为分析病理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依据和手段。

02

《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09:00~15:00),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15:00~21:00),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3:00~9:00),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21:00~3:00),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23:00~5:00),厥阴病欲解时是从丑至卯上(1:00~7:00)。

总之,阳之所主是白天,阴之所主是夜间。属于阳的三经欲解时是从寅至戌,即《黄帝内经》所谓:“以阳道常绕也。”属阴的三经欲解时是从亥至卯,“以阴道常乏也。”阳经欲解时间较长,阴经欲解时间较短。各经皆解于所旺之时,而少阴独解于阳生之时,此乃天人感应之理,阳进则阴退,阳长则阴消。正所谓阴得阳则解之意。

关于治疗的预见性,《伤寒论》指出:“死”“不治”或“难治”的征兆,如:“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多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厥冷者不治。”“发热而厥,七日下利,为难治”等等。还提出:“欲解”“自愈”或“当愈”的早期现象,如“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病不见者为不传也。”“伤寒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血衄者愈。”“少阴中风,脉阴微阳浮者,为欲愈。”

这些预见性和愈的早期现象,都和时相有一定关系。

凡病之由于自然演变而成的大体可参考时相的影响,但如果因误治或因治疗不当而变症,其变化就不能受时相的限制或按此推演。

end

【本文选自《田文学术经验集》,人民卫生出版社,作者:邹勇。编辑整理。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扫描下图二维码可查看本书详情。】

长按上方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进入购买

我为您点亮健康,您为我点亮【在看】~~~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