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转」国医大师路志正论疑难病症辨治思路与方法

国医大师路志正论疑难病症辨治思路与方法
转自:岐黄学术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4NzQ1NzMzNQ==&mid=2247484106&idx=1&sn=c97e7a9064985fcd9a1767f6839216a4

路志正教授(1920—),字子端,号行健,河北藁城人。首届国医大师,著名中医药临床学家,理论家,首批获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师承博士后导师。

路老行医80载,德高术精,救人无数,广获赞誉。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被授予首届“国医大师”和“首都国医名师”荣誉称号。2005、2011、2017年曾分获中央保健“先进个人”“特殊贡献”“优秀专家”奖。

疑难病症涉及范围广,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科病症都可见到,有时参差出现,互有联系,甚至在病因、病机、病程的演变上密切相关。因此,辨治疑难病症,必须有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广博的医学知识(内、外、妇、儿、五官、皮肤、针灸等科知识,其中包括西医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自己的直接经验,前人的间接经验)。辨证应审慎周详,思路要灵活多变,同时应胆大心细,“据经以洞其理,验病而悟其义”。只有这样,才能“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做到有的放矢。一、详问病史,澄源溯流
详细的问诊十分重要,通过仔细询问,每能使病者尽吐其情。盖五方之气候不同,天之寒暑燥湿不定,地之肥瘠高下有别,禀赋强弱不一,生活习惯各殊,而病之新旧浅深隐匿变化又人各一状,固非详问不能尽得其情。

详细的询问不但可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治疗过程,为辨证、立法、处方、遣药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可以在反复的询问中发现以往被忽视的致病因素。

【举案说法】我诊治四平市包某患发作性睡病多年,不论开会作报告、乘车均可不自主地入睡,经详细询问,夜卧时并不是不想睡,而是因鼻窍呼吸不利而憋醒,因之用宣肺利窍,化痰祛湿法而获愈。有些久治不效的疑难怪病,在病因消除之后,会很快治愈。如叶氏《临证指南医案》中,油漆家具过敏案,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问题。

二、辨证周详,去伪存真
疑难病症大多旷日持久,几经周折,病情复杂,虚实兼夹,寒热错综,或诸多脏腑同时受累,或病本为症状百出。辨证时难免使人有如入迷宫,行走于大雾迷漫之中,难辨方向之感。

这就要求医者详审谛视,细致周密,辨真假于疑似之间,分主次于细微之处,只有抓住主要矛盾,才能做到胸中有数,有的放矢,纲举目张。主要矛盾一解决,次要矛盾有时会迎刃而解。

【举案说法】老中医秦伯未先生,曾治一水肿患者,男性,33岁,全身水肿,已历数月,颈项肿胀若首,阴囊积水如斗,二便闭塞不通,喘息胸闷气短,皮肤干涩无汗。用西药利尿剂开始有效,终而无功,大剂健脾、利水、温肾中药不应。

秦老详阅以往所用处方,泄利之剂用量极大,水肿不退,二便不下。细审病情,气短喘息、表闭无汗症状十分突出,中医理论有“肺为水之上源”之说,水肿治法有“开鬼门”“提壶揭盖”之施,毅然用麻黄汤加减,服药2剂,肺气一开,小便畅利,而水肿消退。

三、独立思考,知常达变
有些病症,本属常见,前人对此有许多精辟论述及成功经验,治之本不为难,但有些病患却久治不愈,几经周折,遍尝诸药,终成疑难病症。遇到这种情况,做为医者应有灵活的思维、独立的思考,在详细辨证的基础上,总结他人得失,独辟蹊径,大胆创新,有时能别开洞天。

【举案说法】余曾治一女,19岁,患崩漏6年余,经水淋漓不断,每次经行10余日至20余日不净,净后周余又至,头晕目涩,视物模糊,心悸易惊,烦躁易怒,失眠多梦,胸闷气短,善太息,口干苦不欲饮,食少纳差。舌淡尖红、苔厚略黄,脉沉细数,重取无力。

病起于学习紧张之后,复因劳心过度而加重。现近2月有余淋漓未净,观前所服方药,均为调肝益肾、补脾固摄、凉血止血之品,而效罔然。余细审前症,见舌尖红赤,心肺症状明显,且起于劳心之后,遂诊为劳心过度,心肺火郁,湿热内蕴所致。以心主血脉、主神明,神乱则血无所主,肺主一身之气,气伤则血无所从故也。

遂以黄连温胆汤加杏仁、荆芥、防风,宣散郁火、清热利湿、清胆宁心。服药3剂,则经血明显减少,又进2剂,月经已止。遂以上方加调肝补肾之品收功。

四、贯通中西,扬长补短
中西医学各有所长,互相补充,相得益彰,西医在化验检查方面,确较中医为优,对了解病情、观察疗效有很大帮助。但切不可被西医病名、西医诊断所囿而束缚思路,不加辨证,孟浪用药,而犯虚虚实实之戒,致变证百出。

【举案说法】余曾治一男患,35岁,1960年11月12日初诊,患者于1959年8月2日因腹绞痛、呕吐、腹胀、无肛门排气,经腹部X光透视诊为“肠梗阻”,行手术治疗。同年12月又出现腹胀绞痛、呕吐,诊为“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再次手术。但次年9月、10月上病又作,复行手术2次,但末次术后月余,再次出现梗阻,限于体质因素等原因,患者要求请中医会诊。

症见:腹胀难忍,下午尤甚,两胁满痛,腹中雷鸣,大便溏薄,日行2~3次,小溲微黄,神疲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脉微弱而弦。

仔细分析,患者腹胀以下午为甚,上午轻,非阳明“腹满不减,减不足言”之状,与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所言“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之证相一致,加之神疲乏力,脉微弱,属脾阳式微,阴寒内盛无疑,且多次手术,其正气虚衰可知,虽胁腹满痛,其治不宜攻下而犯虚虚之忌,当以温补中阳,行气散寒,脾中阳复,阴寒除,升降复常,其腹满等梗阻之状可除。

遂予附子理中汤加广木香、陈皮、草豆蔻,以温中散寒、理气醒脾,药进1剂则腹胀减轻,服至5剂,诸证消失。通过此案,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医临证,不能囿于西医病名,一听“梗阻”,便用攻逐、涤荡之品;而应遵循中医理论,开阔思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标象、假象所惑。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灵活变通,才能补偏救弊、释缚脱艰。

五、谨守病机,灵活变通
疾病和任何事物一样,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疑难病症尤其如此,因其多个脏腑受累,多层次失调,虚实兼夹,寒热错杂,故治疗难于短期收功,有时形如剥笋,一层剥下又一层,此症消失它症复起。

因此就要求医者,要胸有成竹,谨守病机,机圆法活,方因证变,药随方遣,真正做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不因证变而迷茫,不因病久而急躁,只有这样才能“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举案说法】余曾治一男性“狐惑病”患者,口腔反复溃疡20余年,外生殖器溃疡5年,左半身瘫痪、失语半年,经某医院做腰穿、脑电图、脑血管造影、头部CT等检查,除外脑血管病。诊为:“白塞综合征”,给予地塞米松、罂粟碱等药治疗,效果不佳,延余诊治。

经用清泻肝胆湿热、健脾化湿清热、养心肃肺泻火、滋阴养血、柔肝补肾等法,经用龙胆泻肝汤、甘露饮、甘草泻心汤、一贯煎、三才封髓丹、地黄饮子等加减,并配用黛蛤散、冰硼散、锡类散等药外用,治疗11个月,而告痊愈。

六、怪病、久病,宜从痰从瘀入手
痰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之痰,不易为人们所察觉,且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元朱震亨说过,痰之为病,如“无端弄鬼,似祟非祟”。《类证治裁》云:“而痰则随气升降,遍身皆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变化百端,昔人所谓怪病多痰。”

《素问调经论》云:“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叶天士也认为:初结在气在经,久则血伤入络,久病血瘀。所以,在临证时,对久治不愈,疑、难、怪、顽症,宜从痰、从瘀入手,酌情采用化痰、涤痰、导痰及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之治。

古代医家在这方面成功经验很多,如《和剂局方》以小活络丹治痹痛、《医林改错》用癫狂梦醒汤治癫狂等,皆属此例。

七、中西并举,食药并用,综合治疗疑难杂症往往病延日久,病情复杂,一种疗法难以胜任。有的单用西药,可因其毒副作用过大,使治疗中止,如肿瘤化疗、放疗的患者。此时结合应用益气养血、扶正祛邪的中药,可使其毒副作用减少,治疗作用增强,延长患者寿命。又如百合病、癫狂、不寐、梅核气等,情志因素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此时结合心理开导、气功、按摩、祝由等,可明显提高疗效。
有的疾病多脏器损伤,正气虚弱,其治疗应遵循《内经》“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素问五常政大论》)之旨,药食同用,有时可起到单用药疗所达不到的效果。如慢性肾炎蛋白尿等病,余临床在湿热已祛,瘀血消除,正气尚虚之时,在补肝益肾,健脾益气的基础上,常配合扁鹊三豆饮,取效者甚众。
另外,如内治外治结合、针灸、推拿、熏洗、敷贴、兜肚、药枕等,都可根据病情,酌情选用,要用之得当,常能获得良效。

【本文选自《路志正医学丛书——路志正医论集》,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路志正。编辑整理。】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