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非专业组】张晓琳——退休后,优雅的老去(《流感下的北京中年》读后感)

【非专业组】张晓琳——退休后,优雅的老去(《流感下的北京中年》读后感)
张晓琳——退休后,优雅的老去(《流感下的北京中年》读后感)

时隔三个月,再读《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依然十分焦虑。

虽然人生,最终都会走向死亡。但是,如果死之前,全身都插满管,到处都是疮口,真让人不寒而栗。更可怕的是,你虽然知道这一切的发生,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你的血流出去,外面的液体流进来,感受着彻骨的疼痛,与将死的恐惧,任人摆布,却一句话都说不出。

不能让我的父母像文中描写的那样,我要为父母做点什么!我决定和他们谈一谈:退休生活,以及生病了该怎么办。
一、情绪管理:减少孤独感和失落感,保持乐观!

我父母退休好几年了。工作的时候,是有目标的,而且都是组织上给的。但是退休以后组织就没有再给他们目标了。于是,老人家突然找不到生活方向,孩子又不在身边,便常常会感到孤独和失落。

可是仅仅口头说让父母不要孤独,他们听了之后,可能会感到更加孤独。就如有人劝你不要紧张,往往会使人更加紧张一样。

我给父母的具体办法是:

1.老妈以前的爱好是京剧,现在让她重拾起来。明年春节家庭聚会的时候, 让她准备一个曲目。

2.老爸对人工智能很感兴趣。给他报一个编程的班,让他学习一些简单的编程方法。一年之后要能够写程序代码,帮我表哥做点生意。

3.找一个靠谱的APP, 比如“”,学习一些养生的中医知识,比如如果膝关节疼痛,如何自我导引康复等。一方面可以帮自己,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周围的老伙伴。

其实在公司里,这个就叫目标,生活中这个就是盼头。要让父母主动去寻找一些娱乐。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信息,比如坐在那里看电视,很大程度上只会增加人的空虚和无聊,对于排解孤独,其实没有太大的帮助。所以,这就需要真正能够减少孤独感的主动性娱乐,比如主动走出去,多跟外面的人沟通和交流,保持一颗好奇心。多学多问。

二、管理好慢性病!

现在得慢性病的人很多,特别是老人家。去医院查一查,都有高血脂、高血压,或者高血糖。

很多时候控制慢性病,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和我们的天性做斗争。俗话说管住嘴,迈开腿,看着简单,做到很难。这些慢性病,如果日常不加以控制,一旦出现并发症,往往很严重。

1.关注自己能做什么,而不是不能做什么

得了慢性病,医生都会跟我们说不要吃这个,不要干那个,不要吃太咸,不要吃太油,不能吃海鲜,不能喝肉汤,不能吃内脏等等。听着似乎是都对的,但这跟我们的天性相反,很难坚持下来,让我们多年的习惯改掉也很不容易。

所以,我们应该关注自己能做的事情,而不是总盯着不能做的事情。医生说我们可以多吃蔬菜,那就想想哪些蔬菜我们喜欢吃呢?这些蔬菜有没有各种各样的做法?到哪里去发现这些没有污染、有机的蔬菜呢?这蔬菜是否可以相互搭配,做得更有滋有味呢?有的医生说让我们多运动。究竟选取哪种运动方式呢?每天运动多少时间呢?……

2.不要道听途说,产生“自诊焦虑”

生了病的人都有一个习惯,就是会到网上,手机上,或者是问朋友,去查一些资料,找一些治病的方法。道听途说的内容很容易引起我们的混乱。我们应该有些正确的渠道,比如找一个信任的医生,并长期追随。慢性病的治疗常常需要很长时间,有个固定的医生更省时间省钱。并且如果长期跟定一个医生,他会非常了解你,能够提供个性化,精细化的指导和管理。

3.像养孩子一样管理自己的慢性病

很多妈妈养小朋友的时候,每年要给他拍一套照片,重要的事情要做一个记载,充满耐心,主动对他的未来做早一点的规划。这些方法同样适用于对慢性病的管理。可以建议家人每天把自己的血压记下来。记了一定时间,就做了一个图,看一下血压在一天的变化,一周内的变化,一个月内的变化。然后根据自己日常记载,哪一天都吃了些什么,做了哪些活动等,综合判定哪些能够帮助降低血压,哪些是助长了血压的升高。

4.关于保健品

我们的父母经常因为看电视广告,或者其他的老人家推荐,会买一些保健品。事实上绝大多数的保健品,是拿不出有效证据的。但是,往往我们这样和父母说的时候,他们是不会相信的。

我以前认为父母要买,你强硬他不可以买,也很难做到。有时候买就买吧,吃一点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坏处。我把这种观念和医生朋友说了,他立即反对:“中医不是食饮有节吗?那保健品更不是多多益善,有很多人补钙补出结石的你见过吗?”。是呀,健康的人如果在平衡膳食的前提下,各种维生素都能达到日常的需求量,那就更没有必要再额外的大量补充维生素。

想起师奶说的那句话: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医院是家,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房是厨房,最好的药是饮食。

三、生了病,怎么办!

1.立即判断是否要马上去医院

如果我们突然生了病,那到底应该是去医院,还是不去医院呢?很多老人家最初是不喜欢去医院的,又麻烦,又要花钱,有的时候还怕麻烦儿女,所以,他以为忍一忍就好了。比如这篇文章中的岳父。

但是有些病是不能拖的,必须抢在最快的时间去医院。耽误了时间就可能会有生命危险。中国致死率最高的3种病:脑血管病、肿瘤和心脏病。比如中风和心梗起病很急,如果不去医院,常常有生命危险。去晚了,会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疗效往往不好,所以有这些问题一定要立即去医院。

2.学会和医生沟通

我们都常说,现在的病人都是不合格的病人。特别是老人家,你问他一句话,他跟你东拉西扯,讲不到点子上。比如你问他:“老人家,你平常喝水多吗?”。他会和你说:“我年轻的时候还是挺愿意喝水的,后来就不太喝,工作太忙,再后来我搬了家……”一直从青年讲到老年。既耽误医生的时间,又让医生抓不到主症。碰到有些医生也很没有耐心,那病一定是看不好的。为避免我的父母也出现这样的问题,我给了他们如下几条建议:

a.去医院前带好必要的资料:病历、医保卡、身份证、吃药的药品清单、影像原片及检查报告,想问医生的问题清单。这些资料都整理好,按顺序放好,尽量不要让医生费劲的去寻找各种信息,留下更多的时间让他去思考疾病的问题,提高看病的效率。有些医生如果看到我们做了充足的准备,就会像老师看到学生作业,做得好,也会更愿意更耐心地回答问题。

b.回答医生问题的时候,要简洁明确,只讲事实,而不讲自己的判断。如你和医生说你发烧39℃,这就是陈述事实。但是如果你说得了风寒感冒,那就是自己的判断。听医生在陈述的时候,如果没有听懂,要问出来,甚至记下来,回去再仔细琢磨。有些人不敢也不好意思问,结果没有搞清楚医生的意图,影响了救治。

c.医生开的药或者是诊疗方案,我们要按照要求做,自己不要擅自做主停药,或者是改变治疗的方法。既然选择了这个医生,应该选择相信。从概率上讲,选择相信医生的获益要远远大于风险。当然平时我们多几个医生朋友,也方便很多。这些话写下来的时候,突然感觉不是给我父母说的,是讲给我自己的。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真的是这样!要想和医生沟通好,平时自己学点医是很有必要的。

既然都要向死而生,那就要无惧无畏,优雅的老去!我们必须提前做准备,比如要对各种保险有一定的了解和准备,学习医学知识,结交医生朋友等。让我的父母了解对于慢性病,重大疾病的正确看法,平时把自己看重的事情写下来,或者和我沟通清楚,也学习一些医学知识。我们都要做好准备!

很庆幸在这个时间段,有像“”这样的好平台。现在我们不仅无惧无畏,而且逐渐有了应对的方法。幸之甚也!

【“我的中医药故事”有奖征文活动非专业组复赛作品。作者:张晓琳。编辑整理。】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