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中医成长记——听故事,学伤寒】第二十五回
前情回顾
第二十四回
老妇人久苦患淋疾
猪苓汤一朝疴疾除
(点击上方蓝色文字查看前回内容)
处理好老年患者,大家鱼贯而入进入另一个病房,小仲不禁被面前的患者吓了一跳。只见他四十多岁,本是正当壮年,但却头发凌乱,胡子拉碴,面色晦黄而青,眼光呆滞,整个人软软地摊在病床上,房间里弥漫着一种怪怪的甜中带臭的气味。
住院医生汇报说这个患者既往是一个乙肝病毒携带者,2周前劳累后突然晕厥,送往医院后被诊断为“急性重型肝炎”,在急诊经过保肝、抗肝昏迷等治疗后,病情好转,现因黄疸持续不退由急诊请求转入中医病房治疗。
“我国是一个肝病大国,而黄疸是肝病过程中常见的症状,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现代医学根据病因将肝病黄疸分为梗阻性和肝细胞性两大类。对于大胆管梗阻造成的黄疸,西医经过内镜下解除梗阻或者经皮穿刺引流能够迅速收效,但对于小胆管受损引起的胆汁淤积性黄疸,以及肝细胞坏死引起的肝细胞性黄疸,效果却是往往不如中医的。因此在退黄方面,中医还是有着非常大优势的。”郭教授充满自信地说。
“近几年,我经常被请到感染科去会诊,十个病人中有八九个都是请我过去帮助退黄的,于是我就和他们戏说我快成你们感染科的‘扫黄专家’了。”郭教授的幽默逗得大家逗乐了起来。
“患者目前转氨酶都降至5倍正常值以内,神志也清楚。但是食欲差、厌油腻,下午仍有点低热。虽然几天前加用了熊去氧胆酸,但目前总胆红素基本没有变化,还在175~200mmol/L之间。”住院医生继续汇报。
“中医学对黄疸的认识和现代医学有所不同,主要借助阴阳学说,从症状的角度来认识。比如我们把身目黄染颜色鲜明如橘的黄疸称为‘阳黄’,颜色晦黯如烟熏的黄疸称为‘阴黄’。”郭教授突然顿了顿,问道:“大家说说看,这个患者是阳黄还是阴黄?”
“阳黄!”“阴黄!”回答明显分成了截然不同的两派。
郭教授乐了:“席建中!你先来说说看。”
“很简单,我认为患者面色晦黄,像烟熏一样,应该属于阴黄。”
“仲小依!你呢?”
“我结合病史分析,患者在短时间内黄疸迅速出现,且病情严重,应该像课本中描述的‘急黄候’。按理说急黄候应该是阳黄,但患者从症状上看起来,的确像是个阴黄……”小仲的声音越来越低,后面几乎变成了自言自语。
“李主任,你来给他们解释一下吧。”郭教授仍然不急不慢。
“其实,临床上大多数慢性肝病患者,在经历一个较长的病史之后,都会出现一种特有的慢肝面容——也就是一种青晦的面色。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发生黄疸,那么黄疸不可能鲜明如橘色,肯定都是晦黄色的。这就像黄色与灰黑色的颜料混合,出来的颜色肯定不鲜明。所以,对于慢肝患者并发黄疸要判断属阴黄还是阳黄,往往还要借助其他症状进行综合分析。”
“患者午后低热,舌质黯红,舌苔白厚腻,中间焦黄,应该肯定是阳黄。病机为湿热熏蒸肝胆,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小仲现在一下子自信多了,指着患者伸出的舌头说。
“病人现在大便也非常困难,两天左右才解一次,还经常主诉腹胀。”住院医生补充道。
“那就应该属于阳明病?”小席看着郭教授。
“基本正确!《伤寒论》第180条说‘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大便不下是胃家实的主要表现之一。不过这个患者的大便难是湿热蕴结引起的,所以应该属于阳明病的变证。”
“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236)。第260条进一步指出: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这个患者应该是个湿热蕴结的茵陈蒿汤证。”
郭教授赞许地笑了:“小仲医生分析得非常准确,这个病人的确是一个较为典型的茵陈蒿汤证。只不过对于患者黄疸的病机,我这里还有一点补充——就是其中还蕴含了‘毒’和‘瘀’两个基本的病理因素。”
“为什么这么说呢?患者时有发热,咽喉不利,面部夹有黯红的痤疮,这些都是毒邪结聚的症状;面色晦黯,齿龈渗血,肝掌,皮肤红血管痣、蜘蛛痣,这些都是瘀血内结或瘀血化热的表现。”
看着大家有些愕然的眼神,郭教授继续说:“如果刚才你们没有注意到这些,其实结合患者的一些临床检验检查结果,也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微观’辨证。比如患者表面抗原阳性,乙肝病毒在复制,这是毒邪啊;还有血清中球蛋白很高,西医认为免疫反应有关,但另一方面也提示我们患者体内有毒邪才会激发免疫反应。另外,患者总胆红素高,而且尤其以直接胆红素增高明显,西医认为与胆汁淤积有关,中医认为系体内气血郁滞,胆汁排泄不畅;其肝脏萎缩、脾脏肿大,也都属于中医癥积,符合瘀血的表现。”
“原来化验检查也可以用来指导中医辨证!”席建中感到非常兴奋。
“是啊,中医讲究见微知著!临床检验检查有时可以给我们提供来自患者的比传统四诊更微小、更准确的变化,难道我们要视而不见吗?什么是中医?并不是说靠‘三个指头、一个枕头’看病的才是中医,而关注化验、检查结果的就是西医。中西医最大的差别在于理论,也就是‘道’,而临床四诊也好,化验检查也罢,都属于‘术’。只要我们临床运用中医的思维考虑问题,重视辨证论治,那不管是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还是检验检查来指导临床,你都是一个中医。而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不断的临床辨析,反复揣摩,我们就可以把所有医学手段为我所用,用来指导自己的实践,这才是中医主要的现代化途径!”郭教授环视了一周,继续说:“现在你们许多研究生,进行的中医科研都是基于老师的临床经验,通过动物或细胞实验来验证,非要在临床有效的基础上再来个‘小白鼠点头’,顺便探讨一些所谓的作用机理,这不应该作为中医现代化的主流方向。”
郭教授的一席话,让许多从事实验研究的研究生都不禁有些脸色发红。
“当然我不是批评你们。”郭教授话锋一转:“有效方药要开发成新药,也是需要以动物实验为基础的。你们当中以后大多数人还是想做医生,我希望大家在读书阶段,还是要在完成导师布置的课题任务的同时,把更多精力放到临床上来。你们研究生作为中医药的高级人才,许多人硕士、博士毕业后却不会看病,这不能不让我们这些老家伙堪忧啊!”
“好了,我们来给患者开方:茵陈蒿60g(先煎),生栀子15g,制大黄15g,赤芍60g,板蓝根15g,垂盆草30g,……”
下回预告
【本文选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读物《小中医成长记》,作者:岳小强。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