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小中医成长记——听故事,学伤寒】第十六回

【小中医成长记——听故事,学伤寒】第十六回
前情回顾

第三回

桂枝汤变化治喘嗽

辨病机论治可一统
(点击上方蓝色文字查看前回内容)

郭教授放下电话,转头对两个学生说:“病房里有两个病人需要我们去会诊一下,我们马上去看一下,等会诊结束后再回来看门诊。”

两个弟子跟着郭教授急匆匆地来到了病房,病房里的住院医生小施热情地将郭教授请进医师办公室。

待大家坐定后,小施便开始汇报病史:“患者男性,51岁,江苏省苏州市人。因‘胃脘隐痛反复发作30余年、加重半月入院’。

30年前患者因到农村插队锻炼时长期饮食不规律、寒热无节,遂出现胃脘隐痛时常发作,但未予相应治疗。20年前返城后曾查上消化道钡餐诊为慢性胃窦炎,予制酸、解痉等药物治疗后好转,但仍常因饮食不慎(主要为生冷、油腻及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后出现胃痛,用药后可自行缓解。

2年前患者因胃痛伴有黑便,查胃镜示糜烂出血性胃炎(胃窦部)伴重度肠上皮化生,HP(-),给予雷贝拉唑、康复新液治疗后黑便消失,但胃痛仍时有发作,期间亦曾多次求治于中医,但效果不显。半月前患者因吃喜酒后出现胃痛加重,服用中西药物后疼痛不减,遂于1周前由子女携其来沪入我院检查治疗。

刻下:患者胃痛时作,进食后加重,畏冷食,面色略萎黄,夜寐多梦,二便调畅。患者既往尚体健,无其他慢性病史,无过敏史,曾在黑龙江插队10年,育一子二女,均体健,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史。体格检查见患者形体偏瘦,剑突下轻度肌紧张,喜温喜按。舌质淡,苔薄白,左脉细,右关细弦。

检验汇报血红蛋白109g/L,胃镜示糜烂性胃炎(胃窦部)伴肠化(++),HP(+)。入院后中医诊断为胃脘痛(脾胃虚寒),西药给予埃索拉唑静滴制酸,硫糖铝混悬液口服保护胃黏膜,中药治以温中散寒止痛,以理中汤加味,但尽管中西药物合用,效果也是不明显。所以特请郭教授前来会诊,制订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那我们就去看看病人吧。”郭教授说罢,站起身来向病房走去。

小施把大家带到5号病床前,指着床上蜷缩着的一位中老年男性说:“这就是请求会诊的那位病人。”

病人听到声响,慢慢地转过身来,见医生来了,便捂着肚子坐了起来。待病人转过身,郭教授发现病人面色晦黄而无光泽,眼角带有些血丝。

“你现在胃还在痛吗?有没有泛酸、恶心、胃胀等其他症状?”郭教授关切地问。

“就是觉得胃痛,原来一般是吃完饭后痛,这几天也没有什么规律了,不定什么时候就会痛起来,按压一会或者吃粒止痛药会痛得轻些,但过不了多久就又会莫明其妙地加重。虽然痛得并不十分厉害,可是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心思。”患者皱着眉头,有些无可奈何地继续说道,“好在这毛病二三十年了,慢慢也已经习惯了。”

郭教授查体时注意到患者舌质淡,舌苔薄白而干,便继续问道:“你口渴不渴?平常喝水多吗?喜欢喝热水还是喝冷水?”

“早晨起来的时候常觉得口干舌燥,但水又喝不多,这冷水肯定是不敢喝的。”患者答道。

待郭教授搭完患者的脉象,刚才微皱的眉头变得舒展了,他转过身,微笑着对小施说:“这个病人虽然大部分临床征象的确表现为脾胃虚寒,但还伴有营阴不足、土虚木乘的病机,所以单纯使用理中汤效果并不理想,而应该辛甘温阳,酸甘养阴,柔肝缓急,用小建中汤来治疗。”

“郭教授,您一直教导我们临床使用经方要学会抓主症。仲景在《伤寒论》中说:‘伤寒发汗后,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102)。’从条文来看,小建中汤的主症应该是心悸、心烦,好像并没有提到它可以治疗胃痛啊?”席建中问道。

“虽然《伤寒论》里没提,可仲景在《金匮要略》虚劳病篇却提到‘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明确指出里急、腹痛为小建中汤的主症之一。”仲小依连忙补充道。

郭教授赞许地看了仲小依一眼:“仲小依说得非常好,腹痛的确是小建中汤方证最主要的主症之一。对此仲景不仅仅在《金匮要略》中做了详细的描述,就是在《伤寒论》中,也有明确的论述。他在《伤寒论》第100条中指出‘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可能因为这一条文在你们学习理论课时老师并没有讲授,所以你们并不很清楚。”

郭教授环视了一遍,继续说:“而且,我之所以判定这个病人是个小建中汤证,依据之一就是这段条文里面所记载的脉象。所谓‘阳脉涩,阴脉弦’,后世医家对其有着不同的理解。

结合我的临床,我认为脉象中的阴阳并非指寸关尺三部脉位,而独指患者右关脉的浮沉而言。阳脉涩,指的是患者右关脉浮取为涩,提示中焦气血不足;阴脉弦,即沉取见弦,此为土虚木乘、木来克土之象。所以,我据脉断定患者的病机非单纯的脾胃虚寒,而是中焦营卫气血不足、木土不和,这也正符合小建中汤的主治病机。

小建中汤方为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组成,前人谓: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桂枝汤倍芍药则可在益阴的同时兼以柔肝缓急止痛,加饴糖则能合桂枝以辛甘化阳,并合《内经》所谓‘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之旨。”

仲小依对郭教授的分析佩服得五体投地,自觉对小建中汤的组方和应用也有了新的认识。尤其感叹仲景整部《伤寒论》可谓字字珠玑,自己仅仅靠掌握课本上的重点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去通读原文,仔细揣摩,推求师意。

“郭教授,我注意到这个病人的胃炎伴HP阳性,现代医学认为,HP感染在胃部许多疾患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中居于重要地位,并在临床中将抗HP作为治疗的中心环节。因此,您看我们在给这个病人的方子中可否加点黄连、大黄?”

“这是为什么啊?”郭教授有些不解。

“我曾翻过一些中医治疗消化道疾患的文献,发现不少中药具有很好的抗HP作用,这里面以黄连和大黄的抑菌作用最为突出——简直可以被认为是治疗HP的天然抗生素。”席建中自信地说。

“哈哈,你的想法非常好,其实作为一名当代中医,为了提高治疗效果,也的确应该充分学习和借鉴现代医学的研究进展,为我所用。”郭教授对席建中的话首先做了肯定,却突然将话锋一转:“但是在如何参照现代药理来使用中药的问题上,我觉得我们不应该简单地被实验研究的结果牵着鼻子走,而应该以遵循传统中医理论为主,衷中参西。”

“那该怎么个‘衷中参西’法啊?”这下轮到席建中开始迷糊了。

郭教授笑着说:“具体而言,就是我们在参照现代医学科技成果时,不要奉行简单的‘拿来主义’,盲目全盘接受。面对这些成果,应该遵循中医理论的指导进行取舍——当研究结果与中医理论一致时可以直接拿来使用,但当研究结果与中医理论不符或相背时,就要懂得坚决舍弃。

比如在抗HP这个问题上,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清热的黄连、大黄、黄芩,补气的党参、白术,养阴的芍药、乌梅,温中的吴茱萸、干姜,理气的厚朴、枳壳等均有明显的抗HP作用。但临床该如何选择这些药物呢?不是简单地看谁的抗菌作用最强,而应该首先坚持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诊查病人的寒热虚实,据此处方选药。

譬如这个病人辨证为中焦虚寒,如果我们再给他开黄连、大黄就无异于‘雪中送冰’,违背了中医的证对、方合、药当,也就难以获得预期的效果。”

看着席建中好像还有些不解,郭教授继续说:“其实人体中本来就生活着数不清的微生物,这里面就包括病原微生物,它们与人类共生,如果将机体比作大地,那病原微生物就像是长在机体这片广袤大地中的杂草。

现代医学对待感染性疾病是从病原学立论的,要消灭某种病原体,只要有足量有效且足疗程抗生素,就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将它们杀灭。但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微环境,只要机体促使长草的环境因素没有改变,过些日子它们还是会死灰复燃。

中医学则重视人体内环境的状态,注意调动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许多药物或疗法可能并不针对病邪,而更多地去调整机体发生紊乱的内环境,消除杂草生长的根本因素。在这场‘除草大战’中,现代医学用的是‘除草机’和‘除草剂’,中医学靠的是‘土壤改良’。前者见效快,但容易复发;后者见效较慢,但重在治本。

西医有技术优势,中医则有理论特长,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在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过程中,往往需要首先坚持中医的理论思维,也就是辨证论治原则,做到衷中参西。”

席建中还要接着问,一个年轻的护士跑了进来:“郭老、施医生,二十床突然浑身大汗淋漓,能否请你们马上去看一下。”

要知患者的病情如何,郭教授又能否力挽狂澜,请看下回分解。

下回预告

【本文选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读物《小中医成长记》,作者:岳小强。编辑整理。】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