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分钟学习《伤寒论》六要素简化辨证
点击箭头处“”,哦!!
“我与助手”
有奖征文喊你来投票啦!
//////点击链接了解详情//////
“我与助手” 有奖征文喊你来投票啦!
《伤寒论》六要素辨证治疗
脑瘤术后撮空案
◆ 作者简介 ◆
王庶,笔名忆忘。《腔调中医》《灵素之问》专栏作者,正安文化答摩课堂《硬核伤寒论》特聘讲师。针灸专业,学医逾三十年,执业中医师。致力于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研习《黄帝内经》与《伤寒论》,因有所悟,遂为《伤寒论》做六要素解。
一、 《伤寒论》六要素
简化辨证步骤
(一)六要素提要
1.寒热:基于生机,津液往来出入的异常首先表现为人体寒热的异常,以及贯彻始终、从生到死伴随的体温平衡,升温、降温机制;体温的升降通过津液由内向外的输送或者排泄实现平衡,涉及表里关系,而有汗、吐、下、温、清的寒热治法。
2.表里:表里是津液通道,尤其是不同输布排泄方向影响寒热,反过来说,寒热必须通过表里途径去实现。
3.表里同病则会存在先后与缓急,急者为先,缓者为后。
表寒伴随里寒,当先温里,先通过辛温逆转下趋的病势,或者先用淡渗利尿的药排出多余的水饮,恢复里热出表的正常趋势。如果先发汗,表位损失津液,而里寒下趋依然,温度输送不出来,则加重表位不温态势,表里各行其是不能配合。如第29条误用桂枝汤,得之便厥,也就是发汗后四肢更冷。所以应先温里,恢复里位的趋势,然后再去解表。
温里的方法,从炙甘草开始,再到炙甘草加大枣,可以温里祛寒;这是程度较轻的里寒,较重的里寒用干姜,再重的虚弱或救急用到附子。
表寒用辛散或苦温,里寒用辛温,有方向和途径的关系,或者说最短途径,或者说生机方向。寒邪在表需要汗出而解,通过鼓动津液出表重新实现体温平衡,所以表位受寒可能发热,发热是机体鼓动津液意图出表带走表位的寒邪。
表寒伴随里热,当先解表。因里热的机制,是里热熏蒸往外跑,汗出消耗津液,来实现自体降温。如果同时存在表寒,表寒的存在首先会阻碍散热机制,这时如果先清里,会加重表寒,甚至表邪入里,也就是病位的转移于病势变化。
这是表寒与里寒、表寒与里热的两种先后关系。需要注意到,两种先后都是由里外向的。也就是说,无论升温还是降温,都是通过向外实现的,并没有所谓的阴气去降温,降温需要损失津液排泄津液废物。单纯里热的治疗,是通过药物苦寒清下,从二便出去的。
所以《伤寒论》中,表里的概念是与寒热相结合的代谢途径,即寒热两种病邪,从表里不同途径排出去的代谢出路问题。《伤寒论》是从邪气的出路开始讨论的,结合了表里寒热形成综合概念;是源于经方水火之剂,但高于扁鹊仓公时代标榜“水火”强调寒热对治的理论进步。
这个进步表现为表里关系的缓急先后,与表里同治。表里同治的基础是里位寒热同时存在,除了定义少阳中风治法之外,还存在表里同病时所急的变化,比如苓桂类方,桂枝加大黄等同治法。
同治法是复杂情况,需要完全分类。确立寒热表里错杂下的分类处理原则,完成祛邪法分类,实现了表里之治对水火之剂的淘汰。
4.其次是补虚法即少阴法,与表里之治的祛邪法对称。所以少阴病不是表阴证,而是与实证对称。同时有虚人的祛邪法,如少阴的伤寒、中风,以及少阴阳明合病、少阴太阴合病和少阴少阳合病等。少阴篇在虚证的基础上,扩展了祛邪法。
5.最后是虚实同治的厥阴法。
6.实证祛邪法三层面:①解表法:有表无里,邪气在表;②治里法:“无表里证”,即无表寒证的里病或里病及表(外证),治里为主;③表里同治:必有表复有里。
7.虚证治法三层面:①补虚:少阴本病;②虚人祛邪:少阴伤寒、中风等;③虚实同治:厥阴病。
(二)六要素辨治方法简化
虚实的疾病定义,是通过津液、胃气、三焦完成的。从实证、虚证,到虚实同治,《伤寒论》实际是以虚实为纲。
《伤寒论》治法总则三层面是:
(1)泻实法:解表、攻里、先后或同治;
(2)补虚法;
(3)补虚兼泻实。
往来出入的寒热统摄在表里之下,以辨表里为纲,故谓之“表里之治”。而表里之治属于实证,因此虚实这一对概念,包含了表里寒热,从而成为六要素的纲领。实证的寒热表里与虚证对称,二者再与虚实兼证对称。六要素中寒、热、表、里是一体的,可以简化为表里,而表里代表实证,剩下为虚证。
由此可见,六要素寒热、表里、虚实,并不平权。因此六要素最终可以简化为:表、里、虚。而六要素辨治实际就是辨“表、里、虚”。
二、六要素辨证治
疗脑瘤术后撮空案
戴某,女,42岁,初诊2013年5月26日。
家属代述:华西附院脑瘤切除术1周后出现神志不清,呼之不应,撮空。
刻诊:体壮,面色黄微红,不能站立维持平衡,双眼无神,双手乱舞撮空不停,不能自主,其手有力。饮少,纳可;二便可,随处大小便不知避人,夜间烦躁不眠。手足扪温,无汗,皮肤干燥。左下睑淡红、右睑红,喜用手揉右眼。经带未及不详。舌淡胖质黯有齿印,苔薄微黄,脉沉细缓。医院不予收治。
(1)分析:
表: 外燥(皮肤干燥)
里: 水饮(舌淡胖齿痕)
里: 血痹(舌黯)
里: 里寒(脉沉细缓)
里: 水热(烦躁、手温)
虚: 胃虚(无神撮空)
虚: 津虚(术后亡津血)
(2)辨证:术后津虚失养,虚寒饮逆蒙蔽心神,里病及表,急当救里。
(3)诊断:厥阴病。寒厥血痹,水饮上逆,水血同病。
(4)治法:散寒化饮,补津液安神。
(5)处方:茯苓四逆汤合真武汤去生姜
茯 苓40g 白人参10g 炙甘草20g 干姜15g
白附片15g 白术20g 白芍30g 5剂
按语:于今回顾,此为附子汤证,茯苓15g,白芍15g,白人参10g,白术20g,白附片10g。甘草、干姜多余。
二诊:5剂好转,能一个人牵着走,偶尔能应答,手仍有撮空捻指,动作不停,睡眠改善。原方加人参量再续5剂。
三诊:能起身应门,与人对答。续服5剂。
四诊:诸症大减。日常自理,应对流畅,已能打麻将。
按语:初,医院不收治,当地名老束手,后闻此,索药方视而叹曰:药甚简,而竟效如此。
五诊:爱发火。头顶痛,烦躁不安。饮食睡眠可,口干欲饮冷。月经先后不定,量不多,有血块,无痛经。余右眼结膜炎,发红,难受,视野变小,视力大为下降,医院检查说术后视神经受损。舌黯边有瘀斑,舌淡胖有齿印,薄白苔。寸关沉弦,尺微。前方续加川芎、丹皮、鸡血藤。
按语:此为温经汤证,不当再利小便。后又有汗多、怕冷、便结、口干饮多,以小建中、当归建中汤等调养2月结案。数年后于今回顾起来,可以总结之处甚多。
本 书 介 绍
★6个核心概念,解仲景《伤寒论》;
★17条必背条文,掌握伤寒框架;
★5张思维导图,内化为临证超级思维工具;
★断病证、观实例,着力临床应用
本书由正安文化答摩课堂《硬核伤寒论》特聘讲师王庶编写,力图解决几个问题:
●《伤寒论》条文太难,根本读不懂
●一家有一家的伤寒,学习如盲人摸象
●面对伤寒的复杂性辨证抓不住关键,学得越多思维越乱
●熟读《伤寒论》,却不会用伤寒方,面对病人束手无策
本书包括上中下附四篇,阐述了六要素递进辨证,伤寒论七病,六要素简化辨证步骤,六要素临床应用,伤寒金匮中的食疗法(食宜、食忌、食复、食治等),伤寒论九大误会等。
End
【本文选自《<伤寒论>临证六要素》,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王庶。编辑整理。】
注:因出版社盘库,发货时间预计在5月20日左右。
长按上方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进入购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