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专业组】武琳——守拙之路,厚朴之心

【专业组】武琳——守拙之路,厚朴之心
武琳——守拙之路,厚朴之心

写下题目,做不到倚马千言般聪敏,扪心自问,确有好多话可以说。长辈熏陶、专业选择、从业经历和求学过程,加之命运眷顾,共同承载了我和中医的缘分,更牵出了与厚朴中医学堂的缘分。故事里的事,来自昨天,由今天续写,亦如草蛇灰线,伏脉千里,隐示着未来。

昨天的故事,来自我的姥爷。

姥爷自幼聪敏好学,饱读诗书,习武学医。15岁开办中医诊所,时值抗战,为部队创建后方医院直至全国解放。后筹建哈利生第二分院(现聊城市人民医院)并担任业务院长。又筹建山东省防疫大队,深入民间以针药救人无数。期间被上海第一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医学院)录取,学医五载。学成进入原卫生部待命,因当时国家各项工作停滞而回到原籍,“文革”爆发后又经历长达9年的“蹲牛棚改造”。之后任聊城市人民医院业务院长,后调职卫生局筹建医学科研所,殚精竭虑培养了一批业务骨干。老人家一生耿直,两袖清风,从未谋私利己,个人命运随国家命运几经起落。在我的记忆里,姥爷心宽体胖,擅长拳法,喜好饮茶,爱谈历史和治病故事,思维清晰,讲述生动,全无语病,气定神闲。与姥爷相处的时光历历在目,点滴教诲如种子扎进心田,铺就了我追求本真的性情底色。姥爷的一生尽管命途多舛,以他的胸怀,应无遗憾。

受家庭影响,步入大学后我选择了中医学专业。学校的生活多彩而忙碌,系统学习所构筑的完整医学知识体系,为此后从业打下了基础。学习中药和方剂时,被有趣的名称吸引,自觉“厚朴”温厚朴实,最为妥帖,便用作网名——这是2006年的小插曲。

两年后,鬼使神差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发现中医太美》,讲《黄帝内经》的徐文兵老师提到自己的诊所取名“厚朴”,谐音hope。才恍悟“厚朴”竟有如此美好的寓意。听广播的日子是快乐的,夜晚收音机里惯常的心灵夜话和靡靡之音,代之以娓娓道来的《黄帝内经》,大道至简,妙语连珠,着实是种享受。学习之余,对厚朴中医学堂充满了想象。冥冥之中似有缘分,又好像遥不可及。

毕业前在中医院实习,课堂所学中医知识,在门诊专家处方中有所体现。然而,恶补西医临床知识及操作才是实习生的日常,这个过程收获颇丰,只是与中医相关不多,若有所失。

多半年过去满脑子西医碎片,连方歌的痕迹都荡然无存,更谈何辨证。轮转针灸科的日子出乎意料的开怀,老主任很喜欢我这个小助手,手把手教我技巧经验,很是充实。有患者悄悄说,赶紧拜师傅啊,机会难得。自己却迟迟未开口。得知我毕业后未留中医院,老先生语重心长地说:“小武啊,避长就短,将来追悔莫及啊!”未拜成的师傅,未听取的忠告,后来得到验证。这句话,总也忘不了。

毕业后入职市复退军人医院,轮转各科后就职于老年科病房,这里集中了多位中医出身的医生,却极少开汤药。不论输液还是口服药,中成药作为常用武器多有涉及,但辨证粗糙,“拿来主义”。作为住院医,自己最大的目标就是掌握临床业务、安全值班。

我的病人都是身经百战的老退伍军人,平均年龄七八十岁,最年长有92岁高龄者。有感于祖辈父辈的参军历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对他们总有亲近感,总想为之多做实事。听说我学过中医,他们都很高兴,希望接受中医治疗——这成了我最大的痛苦。无法辨证处方、辨识经络,慢性病明明可以用艾灸、针刺、推拿、刮痧等非药物手段,却不符规定,更无人引路。无法行中医之实令我沮丧,此后,姥爷的去世则使我痛定思痛,重新思考了前路。

老人家活过90岁去世的。整理遗物时,发现了他晚年的读书札记。

“祖国医学的可贵,起源于现代科学萌发之前,医巫同源,逐人类生产生活而发展为一套独立的体系。中医大夫引以自豪的就是可以不依赖任何附加手段,随时治病救人,但这也束缚了中医学跟上时代步伐。以我之见,中医优越之处应光大,跟上时代发展之必然,设想在中西医学之间能够搭个小桥通通消息,在为人类解决痛苦上,岂不是美事吗?”

“余涉足医学界五十年来,临床上实属虚度年华,一事无成。回首往昔,扪心自问,并无悔恨,能够自谅的就是并不为自己治疗一二个病人而满足,而是为适应社会需要,甘心不当主角,跑龙套,尽一己之力,发扬多数人之长,防治多数人之病。”

“在这50年中,观察了不少中医大夫,也窃想过一些大家都回避的问题。”

姥爷政治命运坎坷,无人为其正名,他从未怨天尤人,晚年仍心系中医发展。或许他的观点,受时代及个人见解所限,不甚透彻完善,但拳拳心意、殷殷期盼渗透字里行间。读罢泪如雨下,莫可名状的伤感与不舍涌上心头。人去楼空,这个古旧泛黄的本子无人问津,成为我所珍藏的唯一物件。

辞掉医院的工作并非易事,内心挣扎了很久。辞职来京后,如赴一场十年之约,第一件事就是去厚朴中医学堂看一看。在钢筋水泥的城市,寻得一处花木繁盛的朴拙院落,人与自然关系安适,实属难得。说是诊所,更像世外桃源。厚朴中医学堂有着诊所与学堂一体的布局,就诊环境亦温馨清雅,没有综合医院的紧张喧嚣,使人心平气和。诊所分为身心评估、非药物疗法、针药结合疗法、中医心理咨询等板块,以适应不同需求的病患。厚朴中医学堂自创的身心评估,依托医者的全面感知,以四诊合参、经络循查等更“中式”的诊断程序,使智慧的中医理念焕发新生,独具特色。与此同时,诊所也是学堂学生见习、实习及跟师的场所,教学相长。所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初识厚朴中医学堂的我不禁心生感慨。

对的时间因缘际会,后来的我有幸成为厚朴中医学堂的临床班学生,新的故事由此展开。

重回校园,纵使过了鲜衣怒马的年岁,内心仍像小孩子一般欢欣雀跃。学堂坚持口传心授的师承传统,遵循传统中医的理法方药,课程分为理论与实操,修身与修心,并根植于实际诊疗,教授中医六艺,十分接地气。遵从天地自然的道理,掌握有实效的技艺,心中所想恰为学堂所长。无论对传统的正本清源,还是重塑三观、恢复文化自信,延展至人生的各个层面,都来自徐文兵老师至诚至真的半生所得。他讲的,总离不开“适度”二字。在时下模糊不清的养生乱象中,厚朴中医学堂的理念无疑是一股清流。始知身心不二,不是空话;真正的贵族懂得自知自爱,不是妄谈。最重要的是,能够将艰涩难懂的庞大中医学体系,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倾囊相授,不拘泥不保守,徐老师是可敬可爱的。作为现行医疗的亲历者,而立之年接触原汁原味的中医教育,我的感受尤其深刻。

重做学生是幸福的。班里人才济济,来自天南海北的同学们互帮互助,切磋功法,交流心得,所收获的远大于知识本身。让自己健康、带给家人健康,知医而孝;自然孕育、对子女抚养得法,知医而慈;走上医路、帮助他人,知医而立;芝兰之室、与善人交,知医而乐。没有空头呼号,没有信誓旦旦,厚朴中医学堂所秉承的抱朴守拙,所谓小而美,何尝不是另一种眼量。

记得就业之初,姥爷曾嘱咐我:做人要像两棵树。一棵是柳树,插在哪里都能活;一棵是柏树,不畏风霜雨雪。这句话,写在每一本查房记录册里,陪伴了我的病房岁月。老人家去世后,难以释怀的我曾手书一封,诉中医愿望未遂、前路空濛,述对他一生的感念,附抄写《兰亭集序》(硬笔),烧去以寄托哀思。兰亭已矣,梓泽丘墟。若老人家泉下有知,此时应是欣慰的。

未来的故事,是怎样的图景。潜入清流,悠然心会。有过秋凉又何妨,愿每一位中医路上的旅人,且安且歌且徐行。

【“我的中医药故事”有奖征文活动专业组复赛作品。作者:武琳。编辑整理。】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