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本草——张廷模的中药课:解表药(1)
作者/张廷模 编辑/孔烈 李丽
【作者简介】张廷模教授是成都中医药大学知名教授,从事《中药学》教学30余年,现为教育部国家级精品课程《中药学》和四川省精品课程《中药学》负责人,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名师。
【小编按】中药学是基础学科,基础夯实,中医临床这个大厦才能屹立不倒。基础学好,益处无穷,取之不竭,得心应手。但是不管学没学过中药学,不管是中医科班出身,还是中医爱好者,我们真的了解解表药吗?听听张廷模教授是怎样博采诸家,娓娓道来,分析入微,见解独到的:解表药为什么应该叫做祛风药?麻黄为什么叫麻黄?宣肺平喘为什么改为平喘止咳更好?咳喘有什么区别?麻杏石甘汤必须麻黄配伍石膏吗?
———————————————————
什么叫解表药?书上的第一行文字:“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这就是对什么叫什么药的一种表述的方式,它的基本结构就是以什么为主要功效,常用于什么病证或者什么证候,就称为什么药。其实对于每一个章(节)都可以用这样一个模式来处理,什么叫发散风寒药,以发散风寒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风寒表证的药物。什么叫清热药?以清热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里热证的药物等等。根本用不着记。在我们的教科书上有一些章节把功效具体化了,加了一点说明,实际上它的本质没有改变。比如什么是泻下药?它不是说以泻下为主要功效,而是说能够引起腹泻或滑利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叫作泻下药。是把泻下功效具体化了,这个具体化有好处,不具体化并不要紧。
为了更好地理解解表药的含义,讲一下表邪。表邪其实不是另外有一种特殊的邪气,而是六淫外邪在其侵犯人体,从皮毛或者口鼻而入在引起表证阶段,通称为表邪。因此表邪就是引起表证的六淫外邪,但是引起表证的六淫外邪当中,最主要的是风,所以是以风邪为主的六淫外邪,在引起表证的时候,统称为表邪。
表证就是以恶寒、发热、脉浮为最基本的症状,下面讲到的每一个药,它都治疗表证,表证都有这些症状。
对于解表药,根据它的药性和主治之证的不同,一般分为发散风寒药和发散风热药这两节,在过去又叫辛温解表和清凉解表,我们现在把它叫作发散风寒和发散风热。这个解表药,它主要是来源于中医治法当中的八法理论。八法当中,有汗、吐、下、和等,解表药是体现汗法的,汗法是治疗表证的,那么就要用解表的药,这就沿袭到现在。但是严格讲来,这一章的药,最好叫祛风药,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解表主要是祛除风邪,在六淫邪气当中,其它的几种邪气,都有相对应的治疗药物:火热邪气有清热药,湿邪有诸如利湿、燥湿、化湿的药物;寒邪有温里散寒的药物;那么能够治疗风邪的呢?主要是解表药,当然与祛风湿药有一点关系,但是那些药治疗风邪是比较次要的。表证是由风邪引起,所以严格讲叫作祛风药更加准确。
还有一个问题,把这一类的药称为解表药,常常使我们学到的知识比较局限,认为这类药就只是治疗表证的。因为中医的病因学,应该说比较简单,或者说比较笼统,同一种邪气,它可以引起多种病证。比如风邪,风邪除了引起表证以外,风邪上犯,常常引起头昏、头痛、头风,或者目赤肿痛、发痒、见风流泪的眼科疾病,有时候还可以引起鼻塞不通这一类的鼻病;风邪郁闭于肌表,又可引起皮肤瘙痒。因而,通过祛风,可以解表,对皮肤瘙痒还可以祛风止痒;对风邪上扰清窍所引起的头昏、头痛,咽喉痒痛,它可以达到清头目、利咽喉的效果。如果我们只认为这类药是解表,其他的一些应用就不好处理,如果把这一章药物称为祛风药,它通过祛风可以治疗表证,可以治疗皮肤瘙痒,可以治疗头风痛,可以治疗风邪上犯引起的头昏,或者见风流泪;或者风邪郁闭引起的咽喉不利,它就有多方面的应用。在现在的教科书上,好像这个解表药,它们的止痒、清头目、利咽喉,都是少数药的兼有功效,一般认为这个发散风寒药当中,好像只有荆芥、防风这样少数这几味药才能够祛风止痒,其实这个发散风邪的药,一般都能祛风止痒,这具有普遍性,像麻黄这一类的药治疗因为风邪引起的皮肤瘙痒、鼻塞不通,不亚于荆芥、防风,更不亚于白芷;后者也不亚于苍耳子、辛夷。因为就是这个问题,认为麻黄是单纯的解表药,而忽略了它的祛风的作用在临床主治方面的广泛性。
这两类药过去称为辛温解表药、辛凉解表药,那也是同样的问题,认为它就是治疗表证的,其实除了表证以外,对于头风或者皮肤瘙痒等等,它都能治,所以我们现在把它改为发散风寒、发散风热,那么它对风寒引起的表证,风寒引起的皮肤病,风寒引起的其它病证,自然就是它的主治了,这样子学习起来,系统性、规律性就更好一些。之所以不称为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一方面辛温、辛凉不是功效,是一种性能,这个教材分类依据是功效,夹杂性能分类就不恰当。更主要的是解表和祛风,有这样一种差异性的问题,我们要考虑把这一类的药改为祛风药,有必要。
———————————————————
发散风寒中的第一味药是麻黄。药材微微的带一点很淡的黄色,这是通过颜色来命名的,为什么叫麻呢?这个很少看到有人解释,明代有一个本草学家讲过这么一句话,说这个麻黄“如麻”,就是说麻黄的草质茎纤维,和那种麻类的纤维非常相似。后面要谈到炮制,可以制麻黄绒,那是用麻黄的草质茎捣绒,真正像一团乱麻,所以应该说这个“麻”是形容它这个纤维的特征的,黄是它的颜色,这就是解释它名字的来历。当然有的药名很有意思,有的药意义不大,或者我们现在还不清楚,如麻黄一般都没有解释。
在学习麻黄的时候,我们是以功效为核心,所以首先就要记功效。在书上麻黄的功效就这么三个方面,发汗解表、平喘、利尿。
第一个功效发汗解表。发散风寒药的共性在功效方面:都能够发散风寒,如果从掌握共性的角度来讲,这个发汗解表可以把它改为发散风寒,改为发散风寒突出的是它的共性。这样在我们初学的时候,记忆就非常方便,这一节的药,从第一味麻黄,到大纲要求的最后一味药辛夷,每一味药我们都认为它是这个功效,这样记起来非常方便,非常省事。但是这样子记也有它的局限性,就是这些不同的发散风寒的药,它的个性特征没有显现出来。
我在讲功效的时候讲过,在发散风寒药当中,如果发汗作用比较明显的药,它主要是通过发汗来驱除风寒邪气,这一类药往往又把发散风寒的作用,称为发汗解表,麻黄就属于这种情况。所以说发散风寒,是从共性的角度来提出的功效。这个发汗解表,是从个性的角度来提出的功效,两者互有利弊。但是对于初学者,前者记忆起来更方便。
这个发汗解表功效,针对的主治证是风寒表实证。麻黄首先是一个发散风寒的药,它和其它的发散风寒的药一样,都可以治疗风寒表证。风寒表证的临床表现,有恶寒发热,而且恶寒比较重,头身疼痛,有的鼻塞,流涕,或者咳嗽,舌苔薄白,舌质比较淡,口不渴,脉浮紧,对于这样的风寒表证,麻黄也完全可以使用。它和其他发散风寒药一样,在一些古方当中,如在《和剂局方》的十神汤,麻黄和紫苏叶等发散风寒药同用。当代很有名的临床专家蒲辅周先生,他有一个走马如胜汤,治疗四季常见的普通风寒感冒,就只两味药,麻黄配伍甘草,是一个治一般风寒表证的方。甚至还有把它和牛蒡子这样一些疏散风热的药配伍在一起,组成辛平的解表方,伤风而寒热不明显者都可以用。
但我们书上强调它用于风寒表实证,大家要有正确的理解,不能误认为表实证以外的普通风寒表证,麻黄不能用。麻黄同样适用,而且可以广泛地和其他发散风寒药,组成辛温解表的方剂,这个是共性问题了。
麻黄的个性正如教材上所讲的,这个药在发散风寒的药当中,相对而言,它的发汗作用最为明显。前人为了突出它的这一个性特点,就说它长于“开泄腠理,透发毛窍”。这主要是说它有比较明显的发汗作用,这个腠理舒张,毛窍开启,就更容易出汗,这也是说明它的发汗作用,相对比较强,有的书上就直接说“麻黄是发汗解表的第一要药”,都是在表述它的这一个性特征。
有了这一个性特征,相对而言,麻黄在临床上主要就用于风寒表证当中的表实证。这种表实证就是无汗,而且一般的解表药,不容易达到发汗的效果,临床把它称为外感风寒的表实证。但是麻黄单用,虽然发汗作用相对而言比较强,它的强度仍然非常有限。对于这样的外感风寒表实证,在一般常用的剂量内用单味麻黄,很难收到明显的发汗解表效果,所以往往是和桂枝相须为用的。
桂枝,是我们下面要介绍的第二味发散风寒的药,在发汗解表方面,它们互相能够协同增效,都是同类的,性能功效相似,组合在一起能够明显增强发汗解表,或者说发散风寒的效果,有一个互补的优势,就是麻黄和桂枝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相须为用。所以《本草正义》强调“麻黄与桂枝并行,乃为散寒之用”,意思是说麻黄必须要和桂枝配伍,这个发散风寒或者发汗解表的作用才比较强,“若不与桂枝并行”,假如说麻黄不配伍桂枝,“其不专主散寒发汗也”。这是一个很精辟的论述。如果要把麻黄作为一个发散风寒的发汗解表药,就必须和桂枝同用,否则,它不专主散寒发汗,对于一些有汗的病证,同样可以使用。应当注意,前人常说麻黄是“发汗的峻剂”,作用比较峻猛;或者说“有汗不得用麻黄”,这样的一些说法,其实指的是麻黄汤,不是指单味麻黄,把这个汤字省略掉了,都是指的麻黄配伍了桂枝以后的作用。
今后在《方剂学》当中要学的麻黄汤,肯定是一个发汗的峻剂,有汗的患者当然不能轻易用,如果把“麻黄汤不可轻用”理解为剂量要重用,那就闹笑话了,而且还会出问题,单味的麻黄并不如此。在第一个功效方面,我就讲这些内容,把它概括起来很简单,就是说它的发汗解表功效,也可以叫发散风寒,一般的风寒表证,可以和其他的解表药同用,应该是比较广泛的。但它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与其他的发散风寒药比较,它长于发汗。所以,它主要用于风寒表实证,这是麻黄作为一个解表药的个性特征。
第二个个性特征呢?就是结合它的第二个功效,平喘止咳的功效。外感风寒,外邪郁闭,很容易造成肺的清肃下降功能失调,引起肺气壅遏而气喘咳嗽,所以在风寒表证当中,经常兼有咳喘的症状。如果是这种表实无汗,又兼有咳喘,那么麻黄它既可以发散风寒,发汗解表,同时又可以通过它的止咳平喘作用,缓解喘咳这个症状,这也是它的最佳适应证。所以《伤寒论》麻黄汤主治的外感表证,就是这样一个证候,这就是麻黄治疗表证的第二个个性特征。
这两个个性特征,第一个是由它解表的强度,发汗的强度所决定的,这个很难通过推理的方式把它记住,这就要下功夫来记忆;第二个个性特征是利用它的兼有功效,把它另外的功效和主要功效结合起来而共同体现的。我们在记住了功效以后,像这种特征就很容易分析推断出来。
我上一节课讲,在应用部分不要记主治,一般来说,具有了相应的中医学基础知识,是很容易对应起来的。解表是治表证,发汗解表治表实证,很容易对应,这个记忆理解都不困难,重点是要认识它的个性特征。个性特征当中,尤其是用功效推导不出来的,比如麻黄的发汗作用强,它是本身客观存在的,这就是在应用一里面要重点记忆的。除了这个特征以外,还要掌握典型的配伍,如麻黄治疗风寒表实证是和桂枝相须为用的,就是很典型的。该配伍的临床意义,就是共同来增强发散风寒,或者发汗解表作用,主要用于风寒表实证。
麻黄的第二个功效,书上是止咳平喘,对于这个功效,还可以有另外的表述方式,不少的中药书把它称为宣肺平喘。因为麻黄是一个发汗解表作用很强的药,发汗解表其实它就应当具有宣肺这么一个作用倾向。因为外邪郁闭,肺主宣发的功能不能正常的发挥,所以一般的解表药都有宣肺的作用,不能因为只有麻黄在功效里面提到了宣肺,就认为只有麻黄能够宣肺,其他的解表药不能宣肺,这个就绝对化了。
尽管只提到了麻黄宣肺平喘,这也正如麻黄的发汗作用一样,是相对而言,它和其他的解表药比较,宣肺作用可能更突出一些,但并不意味着只有麻黄能宣肺,而其他的解表药不能宣肺。因此,在麻黄的平喘功效前面加不加宣肺二字,都应该是允许的。加了这句话,突出了它的个性特征;没有加,我们也应该知道任何解表药,它都有宣肺的作用。
麻黄的平喘,对应的是用于咳喘证,这个症状是外感风寒、邪气外束影响了肺的宣发功能,而导致肺气上逆不能清肃下降,通过宣肺有利于咳喘的减轻。可见,宣肺和平喘又有一个因果关系,通过它的宣散肺气的作用,有利于缓解咳喘的症状。但是,麻黄的平喘作为一种功效,它在宣散为主的同时,又应把它理解为一个直接的作用。我们前面讲功效的时候说过,中药的功效是直接的作用,一般不是间接的效果,或者不完全是间接的效果。平喘作为一个直接的功效,它直接能够肃降肺气,所以麻黄在宣发当中,对肺气上逆这个症状,又直接有肃降的作用,它不是百分之百的宣发,治疗气喘它不完全是只通过宣肺,而且也靠它肃降肺气这个平喘的作用。
基于这一点,也可以不那么过分强调宣肺。所以,这个功效的表述,宣肺平喘与只写平喘,没有本质的区别,关键大家要理解。这两种表述,都是正确的,不能说哪一个就是错误的,甚至于二者是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
另外一种表述方法,就把麻黄的第二功效叫做平喘止咳,在过去的中药书上,尤其是教材上,这种表述比较少,但是现在逐渐增多了。因为麻黄除了平喘这个功效以外,本身也有止咳作用。麻黄的止咳作用,从《神农本草经》就开始记载,就有麻黄“主咳逆上气”,咳逆上气中的咳就是指的咳嗽,这个上气,就指气喘,喘息,所以麻黄同时具有平喘和止咳这两方面的针对肺气上逆的治疗作用,这在《神农本草经》就有了,历代的本草中,也是很多人强调麻黄的止咳作用。有的方里麻黄不是平喘,而主要是止咳的。比如在国家的新药当中,有一个成药叫作千金止咳丸,就是以麻黄为最主要的君药。麻黄在这个方里面的用量,比其他的药量大得多,它主要是治疗咳嗽的,不是治疗气喘的。现代药理学的研究,麻黄不但能够平喘,就是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表现出很好的平喘作用,其实也表现出良好的止咳作用,所以从古至今,从文献到临床或者现代的药理学的研究,麻黄的止咳作用都是客观存在的,有必要加以肯定。
在过去的中药书上,虽然没有明确的提出麻黄具有止咳作用,但是从来在它的主治里面都提到的是喘咳证,并没有只说麻黄用于气喘,都没有回避它能够用于咳嗽,为了前面的功效和后面的主治,能够很好地呼应,把麻黄的第二个功效写成平喘止咳有好处,更加符合实际,也更加严谨,我认为麻黄的第二个功效,把它叫作平喘止咳,可能比写为宣肺平喘还更有实用价值,更便于学习、理解和记忆。当然临床上一般就是用于咳喘证,就已经包括了气喘和咳嗽。大家注意,这个喘是指气喘,中医的气喘既指哮喘,是支气管的平滑肌痉挛出现的症状。但是在中医药学当中的喘比较广义,正如《说文解字》中训释:“喘,疾息也”,就是呼吸喘促。所以有的时候把呼吸节率加快也叫做气喘,这就是比较广义的喘。
麻黄治疗的咳嗽和气喘,都是由于肺气壅盛或者一般说的肺气壅遏,或者说不能宣肃下降。因为各种邪气影响了肺主宣发和肺主肃降的生理功能,肺气不能宣肃下降而上逆,出现了咳嗽气喘,这一般都是偏于实证的。所以,麻黄的平喘止咳,它在宣发当中有一定的肃降之性,有这样一个特征。所以麻黄在药味里边不但有辛味,这个辛表示它辛能散。它止咳平喘,又可以降肺,这是一种表现为降的作用。所以它是以辛味为主的,在宣发的同时,它也有苦降的特点,能够降泄。实际上止咳平喘就是一个苦降泄肺气,所以它又有苦味。为什么称为微苦呢?如果从性能的味来讲,它和辛比较,它是比较次要一点的味。当然也不排除真实滋味,它这个苦的滋味是非常微弱的,不很典型,也是言其“微苦”的原由。其实麻黄本身的真实滋味,辛味也不明显,是后人加进去的,它是一个代表性能的辛。所以它既能辛散,又能苦降肺气,它主要是用于肺气不宣降的咳喘的实证。结合麻黄的第一功效发散风寒,所以对于风寒外感而引起的咳喘,或者以咳喘为主症兼风寒邪气,是麻黄止咳平喘的最佳主治。
之所以说麻黄止咳平喘首选的最佳主治证,是咳喘而兼有风寒外感,它一方面直接止咳平喘,更能够发散风寒,祛除外邪,在这个时候它两个方面的功效,同时发挥治疗效果,标本同治,所以是最佳的。但是麻黄,它的平喘止咳作用很强,尤其是平喘,在我们要学的药物里面,它这个平喘作用的强度都是屈指可数的,后面要学一章止咳平喘的药,和那些药比较起来,麻黄的平喘一点都不逊色。
麻黄因为有很好的平喘作用,所以对于气喘不是风寒引起的,是因为肺热壅盛,而肺气不能清肃下降,它也可以使用。但是呢?这种肺热壅盛的咳喘证,它是热证,麻黄本身是一个温性的药,又有发汗作用。这种肺热壅盛的喘咳,它可能常常有出汗,这个辛温发汗就不利,可能就成为一种副作用。在这时我们可以通过配伍清热药,来制约它的辛温发汗的作用,让它也能充分发挥平喘的功效,这就要以清泻肺热的药物为主,麻黄和清泻肺热的药同时使用,整个方就成了清肺平喘的方,或者清泻肺热,止咳平喘的方。所以对于肺热壅盛的咳嗽气喘,同样可以使用,但是要注意配伍,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张仲景的麻杏石甘汤,它和大剂量的石膏配伍用,石膏主要清泻肺热,又用以制约麻黄的温散,对肺热喘咳能够完全合拍。所以麻黄的第二项应用,在书上就只是说用于咳喘,实际上它是用于肺气郁闭,或肺气壅遏不宣的咳喘,寒热均可。这样的咳喘,基本上是一个实证,但它最宜用于有风寒所致的。
不管是风寒引起的,或是肺热引起的,常常都配伍杏仁。以后要讲杏仁,它也是一个止咳平喘的药,书上说“麻黄常常以杏仁为臂助”,就是杏仁作为麻黄的使药,相使的配伍关系不重要,大家就用不着记了;就是配伍石膏也不重要,因为肺热喘咳张仲景是用石膏,我们把它改为黄芩、桑白皮,治疗热喘咳行不行呢?其实临床上很多医生都是这样用的,因为麻杏石甘汤是一个经典方,历代高度重视,充分肯定,这也是有道理的。 但不是说麻黄治疗肺热喘咳,只能配伍石膏,石膏以外的清泻肺热的药,如另外配伍鱼腥草,清泻肺热的临床效果也相当好,所以我们主要掌握它这个配伍方法,这种原则。现在的《中药学》,在药物应用当中的表述,过去有一个不良倾向,就是偏重以方来论述药。比如麻黄,说它可用于肺热喘咳,如《伤寒论》麻杏石甘汤,本品与石膏、杏仁同用。那就会给大家造成一种错觉,好像它就只能这样用,只能配伍石膏,就局限在这个方的配伍里面,这样学出来的知识就比较死板、思维比较僵化。
所以我们现在的表述,对于肺热喘咳,首先针对它的病因病机,要配伍清泻肺热的药物,和麻黄一起组成清肺平喘方;或者清泻肺热,止咳平喘的方剂,麻杏石甘汤仅仅是例子之一,这样来认识,这样来对待,才比较客观公正,才比较全面。所以,这是一个思维方法,不仅是一种表达的方式,它的效果完全不一样。
另外要说明一点,麻黄用于咳嗽气喘,而咳喘往往是由于痰多而引起的,麻黄本身没有明显的祛痰作用,所以如果是咳喘痰多的,在方里面还要加上祛痰的药,这就属于一般的配伍常识,有痰当然就要治痰。痰是引起咳喘的根本的原因,当然要配伍祛痰药,所以这个很容易理解和记忆。我们书上所以又举了有痰的要加半夏这一类药,这就是告诉大家,痰多的时候它并不是一个很理想的药。
最后一个功效是利尿,也可以称利水。在中药的功效里面,尿和水是相同的意思,但其他地方的尿和水是完全不同的。通过利尿或者说利水消退的是水肿,所以叫利尿消肿,利尿退肿,利水消肿,利水退肿都可以,两个字可以,三个字,或四个字也可以,这是比较自由的。麻黄有一定的利尿作用,但是利尿作用并不强,所以在临床上它可用于水肿,但是一般的水肿很少使用。
在怎样的情况下才用麻黄的利尿的功效呢?它主要治疗水肿兼有表邪或者说兼有表证,这种水肿在中医学当中叫做风水。从《金匮要略》开始就一直叫风水,风水因为它本身兼有表邪,即兼有风邪,肺的宣肃功能就不能正常发挥。另外我们在中医学基础里面,也学了肺能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宣发功能不能正常发挥,通调水道的功能也会受到影响,所以,风水小便也不会通畅。麻黄对于风水:第一,它可以发散表邪——风寒,它可以配伍辛温解表药,比如紫苏、荆芥;如为风热者,其实也常配伍牛蒡子,或者其他的辛凉解表药,它也是可以用的,它可以祛除表邪,缓解表证,或者消除表证;第二,又可以通过它的宣发和通调水道的功能,有利于出汗,有利于利尿。另外麻黄有发汗的作用,通过发汗可以使泛溢于肌肤的水湿,通过汗液外出,也可以减轻水肿,这个也是排除水湿的一个途径,从腠理,从毛窍,通过发汗,使肌肤的水湿排出,有利于减轻水肿。所以,它对风水的病因病机有很全面的针对性。
在临床上麻黄主要是用于风水,不是风水的水肿用麻黄的很少,因为它的利尿作用并不强,它没有优势,利尿作用很强的药很多。
在教科书上,谈到了利用它的发散风寒的作用,还可以用于风寒郁闭引起的疮肿,皮肤瘙痒,鼻塞不通,或者流涕不止。所以麻黄在临床上,用于一些过敏的皮肤病,用于鼻渊,即鼻窦炎;鼻炎,尤其是过敏性的鼻炎,用得非常广泛。治疗过敏性的鼻炎,西药里面也有麻黄素滴鼻液可以用。所以我讲这类药称为祛风药比称为解表药好,这就是个例子。
如果称为解表药,那麻黄只能治疗风邪引起的表证,只有主治表证这么一个适应症。如果把它认为是广义的祛风药,则风邪引起了很多的病症,如郁闭肌肤引起的瘙痒,郁闭肺窍引起了鼻塞不通,它也可以疏风止痒,疏风通窍,这样子记忆起来就非常的方便。利用它温通的性质,还可以用于因寒邪凝滞经脉的痹证等。
下面还有一个用法用量,我昨天讲用法用量时说过了,只记特殊的,不特殊的在总论或者在概述当中已经谈到了。中药最通常的用法是作汤剂,凡是没有说明要特殊使用的,都是作为汤剂。麻黄呢?它也不是狭义有毒的药,量也不特殊,这些都不用多记。只是在用法里面要求了它的炮制品,麻黄一般是生用的。我们这个图上见到的是麻黄的草质茎,下面还有比较粗的木质茎,其表面是棕褐色的就是木质茎。因为麻黄长在沙质地里,它的叶片就包裹在草质茎的节上,已经退化成一个薄膜状了,这在植物学里面把它叫做鳞叶,只有两三毫米大,这样它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所以书上没有要求去叶,实际上用的已是草质茎,直接把它采下来,阴干,能保证它的质量;把它切成一段一段的,这样生用,它的发汗作用比较强。现在研究它的发汗作用与它含的挥发油关系最为密切,生用挥发油没有受到破坏,发汗的物质没有减少。
麻黄如果用蜂蜜来拌炒,就叫炙麻黄或者叫蜜炙麻黄。在炒的时候它里面的挥发油,有一定的损耗,相对来说,它发汗解表的作用就减弱了,它的平喘止咳的作用就相对增强了。而且蜂蜜本身有一定的平喘止咳作用,所以没有外感风寒,比如肺热咳喘,一般就宜用蜜炙麻黄。
麻黄直接用它这个草质茎,它的作用比较峻猛。如果把麻黄捣绒,就像乱麻一样,它的药性就变得相对的缓和一些。这样捣绒,主要就把它茎髓里面的一些成分,因很容易变成粉末状,然后就把它去掉了,剩下来的就以外部的纤维为主,这样它发汗的有效成分去掉了很多,而且其他各方面的作用都有所缓和。所以一般就认为适合于儿童,或者适合于老年人。
但有的人提出,既然你把很多的有效成分丢掉了,就不能减少用量?不用那么多,它就不峻猛了,也比较缓和了。当然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很有意思的一个问题。但麻黄绒和减少用量以后,是不是完全相同,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概述当中我还讲了证候禁忌,对于发汗解表药来说,汗多的不能用,辛温的药一般热证要慎用。汗是人体的津液化生,津液耗伤的人,一般使用麻黄要小心谨慎,以上这些都是属于共性的问题。还有我在讲使用注意的共性时还说解表药原则上不宜久煎,但是今后在《伤寒论》里面,大家会发现麻黄都要先煎,其实麻黄相对于其他的解表药来说,它的成分溶出比较缓慢,而且它的挥发油相对比较稳定,它与很多解表药相对而言,是可以适当先煎的,但是相对于真正需要先煎的药,那麻黄还是不能先煎的,所以对于麻黄一般不强调,回避了不宜久煎这个问题。到底先煎或者不先煎的问题,它是介于很多药之间的,和典型的解表药比,它可以适当的久煎。对于典型要久煎的药,它又比不上,就不必先煎了。
麻黄使用注意的特殊地方,过去就认为它是个峻药,不能轻用。现在发现它的主要的不良反应,一个是能够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另外,它能兴奋中枢,对于失眠的患者它可以加重失眠。所以我们书上主要就强调了对高血压和失眠的患者,在临床使用的时候要慎用。这是其他解表药没有而麻黄有的注意,我们就只记这一些个性的、特殊的。
前面以麻黄为例,讲的内容多一点,是为了说明在学习具体的药时候,哪一些是特殊的,是个性的,哪一些是共性的,怎样把概述的内容和药物的内容结合起来,怎样来区别哪些是中药的知识,哪些是其他学科里面的知识。
为什么在概述当中,要把功效主治放在前呢?因为把功效主治这一核心掌握了,就可以通过功效主治,来分析、理解、记忆它的性味归经和证候禁忌等。 .
麻黄是一个解表药,是一个发散的药,辛能散,所以它应该有辛味。它的止咳平喘和利尿有苦降的作用,所以就有辛苦味,至于这个微字你记得住就记,记不住就不记。你就说麻黄是辛苦,这个不是原则问题,如果像这样的细节都要计较,那中药学没有办法学。然后是它的归经,它治疗的是表证,表证按照脏腑辨证,它是属于肺系的病证,咳喘是肺的典型常见的症状,所以这两个功效和它对应的主治证,就应归肺经。它利水退肿呢?排尿是膀胱的功能,所以它这个功效或者主治,归的是膀胱经。所以根据麻黄的功效和主治,这个性味归经,根本不需要去死记硬背,这样就把它推出来了。所以以功效为核心,上可以概括出性能,下可以联系主治。在应用当中文字虽多,但抓住重点,掌握中药学本身的一些要点。麻黄这么多内容,实际上你把属于中药学的要点精简出来,可能也就二三十个字。
本文摘自《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一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欢迎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点击左下角“”链接,可查看博客中的本文并评论留言
订阅我们,请扫描二维码,或点击右上角按钮:关注官方账号,或者搜索,或者查找:。欢迎转发和留言,您的每次分享和反馈都是对我们的支持。
也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