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打卡学习:邓中甲方剂学讲稿(4)

打卡学习:邓中甲方剂学讲稿(4)
请点击标题下方蓝字()快速关注
作者/邓中甲 整理/孔烈 李剑光

整理者按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属于“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第二辑),在没有任何宣传推广的情况下,当当网评价过千,好评率高居99.6%。
继续推送本书读书笔记第四期,说好的打卡学习!
“打卡学习”系列:定期同步推送《邓中甲方剂学讲稿》一书的读书笔记,请坚持读书,多多互动。也欢迎大家将本书的学习笔记、摘要、书评、心得投稿到,与其他朋友分享。坚持回复信息打卡者、好文作者均有机会获得赠书一本。

没有看到前三期的朋友,快跟上我们的进度吧~~
查看第一期:回复38
查看第二期:回复39
查看第三期:回复40(内容略多,慢慢消化)

【作者】
邓中甲,男,1943年出生于江苏江阴。1970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为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方剂学重点学科带头人。

——————————————————————
遣药组方有两个关键的环节:
1.把握方剂基本结构(即君臣佐使)的规律
2.配伍技巧

一、方剂的配伍

二、总结配伍的作用(增效减毒)
三、中医传统方药运用控制毒副作用的方法
——————————————————————
四、方剂组成的基本结构
君臣佐使理论,最早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谓使。”
张元素:“力大者为君”
李东垣:“主病之谓君,兼见何病,则使佐使药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佐药又次之,不可以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此说不全面。如旋覆代赭汤,分量最大的是生姜,但君药应该是旋覆花、代赭石。再如小蓟饮子,生地用量最大,但君药当是小蓟。何况药物的常用剂量不一,有的常用量就小,岂不是永远当不了君药?
何伯斋:“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药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及治病之药至病所者,使也。”
综上,王绵之教授总结归纳:
君药,是针对主病和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如茵陈蒿汤中的茵陈即针对主证湿热,也针对主病黄疸。
有主证就有兼证,包括主要兼证和次要兼证。所以臣药,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主证的作用,作用方向与君药一致。比如麻黄汤中的桂枝,既加强麻黄对主病感冒的作用,又加强麻黄对主证外感风寒表实证的作用。二是针对重要的兼病和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如麻黄汤的桂枝,还能治疗重要兼证头身疼痛。
外感风寒表实证容易伴随三个方面的症状:①寒主收引,经脉不通,造成的头身疼痛(风寒重证:麻黄汤);②外邪束表,肺失宣降造成的咳喘(风寒轻证:三拗汤);③外邪入里化热,外寒里热。
佐药:第一类,佐助药是配合君药、臣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但是药力和地位稍逊;或指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如麻黄汤中的杏仁,宣降肺气,治疗次要兼证咳喘。第二类,佐制药是指用来消除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君臣药的峻烈之性的药物。如小半夏汤中的生姜,既是臣药,增强燥湿化痰,和胃降逆的作用;又是佐药,制约半夏的烈性、毒性。第三类,反佐药防止病重邪盛,药病格拒。如一个80岁的教授得胃癌,辨为阴盛格阳证,用真武汤合通脉四逆汤加减化裁,用猪胆汁10滴胃管送服作为反佐药。
使药:一是引经报使,引领带领方中诸药到特定病所,可以理解为药物的选择性。如太阳经——羌活、藁本;阳明经——白芷、葛根;少阳经——柴胡、黄芩;少阴经——细辛;厥阴经——川芎、青皮。桔梗为舟楫之剂,载药上行,培土生金时也可用;牛膝引药下行,引血、引热下行。
该理论由易水学派张元素提出,著有《医学启源》《珍珠囊》,与金元四大家中的至少三家有联系。李东垣张从正直接跟他学习,朱丹溪是李东垣的学生罗天益的学生。
二是调和药,调和诸药,遇寒缓其寒,遇热缓其热,如甘草。另外,矫味剂、赋形剂如蜂蜜、大枣,也属于使药。

总结一下,君药有一个含义,臣药有两个,佐药有三个,使药有四个(加上矫味剂、赋形剂)。
运用特点:一是君药不可缺,君药药味少,剂量大(指在作君药时,一般相对作臣佐使药的用量大);二是臣佐使药不必俱全,而且一个药可以兼多职。
一首方剂就像一支军队。用药如用兵。
君——主帅
臣——将领,协助主帅打正面部队,或者打重要的侧面部队
佐——佐助——地方部队或游击队;佐制——从事军法、军纪工作;反佐——策反人员
使——调和——统战工作;引经——工兵、向导

五、方剂组成的变化
1.为什么要加减?
源于中医的整体观,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不仅考虑病机的共性,还要考虑落实到具体环境中的人上,把握辨证论治的共性,兼顾个性。故张仲景说:“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徐灵胎说:“欲用古方,必先审病者所患之证相合”,意思是用古方一定要方证对应,否则必须加减。“无可加减,则另择一方”。
2.方剂变化的形式
(1)药味加减:在主病、主证、基本病机和君药不变的前提下,改变方中的次要药物。而如果君药都变了,就不可成为随证加减,而是另组新方了。
如风寒重证麻黄汤
——风寒轻证去桂枝不用,即为三拗汤;
——三拗汤证基础上,病人素体有痰,痰阻气机,则加桑白皮、苏子、陈皮、茯苓,即为华盖散。
——风寒感冒,风寒化热了,则加石膏、姜枣,麻黄从三两提升为六两,成大青龙汤,可兼清里热。
如桂枝汤,调和营卫,治疗太阳中风,外感风寒表虚证
——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兼项背强而不舒,桂枝加葛根汤
而像桂枝汤和小建中汤,只一味药之差,但主治变了,小建中汤治疗中焦虚寒、肝脾不和,君药不是桂枝,而是饴糖,故不属于随证加减。
(2)药量增减(最常见)
提示我们记忆比例而不是具体的克数,以及一些特殊用量(如王清任补阳还五汤黄芪用到120g)
药量增减会影响功效主治。
如小承气汤(大黄四两,厚朴二两,枳实三枚)→厚朴三物汤(厚朴八两为君),主治变化了。
厚朴三物汤与大承气汤的区别:①气滞很重;②行气力大,攻下不如。煎服法:大承气汤煎后分两次服用,厚朴三物汤分三次,力小。
再如四逆汤(心肾阳虚)→通脉四逆汤(阴盛格阳),用附子一枚大者,增加温阳力量;干姜由一两半变三两加倍,加强守而不走,固摄外曰的浮阳。

回复目录查看往期所有文章目录

投稿: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