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了三伏天的这些养生方法,身体会有一些奇妙的变化!
导 读
三伏天,是初伏、中伏、末伏的总称,指的是农历从小暑到处暑之间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是一年当中最为炎热潮湿的一段时间。自然界的阳气在这一时期最为旺盛,同时,暑湿邪气在这一时期也达到顶点。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应对这一时期,趋利避害调养身体呢?
1.晚睡早起
三伏天,昼长夜短,且天气炎热潮湿,但是也是自然界万物生长最为旺盛的时候。《黄帝内经》就认为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也许现在城市里朝九晚五的上班的人们难以体会,在很多农村还保留着夏天早起,趁早上不热干农活,晚上纳凉到很晚的生活习惯。这样做既是利用好了凉爽的早晨,避开炎热的傍晚,也是顺应大自然的昼夜变化、多在白天活动的要求。
2.适当运动
三伏天最为炎热,很多人就懒了起来,不愿意出门,更不愿意运动。诚然,天气炎热,并不适合剧烈运动,很容易使人体津液丢失。但是,这个时候也是自然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候,人体的皮肤毛孔大开,代谢旺盛,应当通过适当的运动,让体内的阳气向外宣发,排除体内浊气。
3.这两款茶饮放手边
(1)鱼腥草泡水,将新鲜鱼腥草的地上部分,洗干净摘成小段,晒干后用来泡水饮用。虽然新鲜的鱼腥草会散发出浓浓的腥味,但是晒干后的鱼腥草就完全没有这种气味了。晒干的鱼腥草泡水喝,有很好的清热利湿、解毒、通利小便的作用。对于三伏天暑热邪气旺盛,还常常夹杂湿邪侵袭人体的情况很是适合。
(2)西洋参泡水,三伏天,天气炎热并不适合进食滋补之品,这一时期稍稍不注意,进食不适当补益的食物就很容易上火。那么有没有一味补益药物吃了不容易上火呢?别说,还真有!那就是西洋参,它是诸多补益的参当中唯一个凉性的。西洋参,味苦、性凉,有补气养阴、清热生津的作用。在夏季泡水服用再合适不过了。一来它滋补却不容易上火,二来还可以防止暑热邪气伤及人体阴液。
4.冬病夏治的要抓住时机
中医治疗疾病很讲求三因制宜,其中就包括因人、因地、因时,其中因时就是要根据不同时节自然气候的特点来治疗疾病。其中,“冬病夏治”可以说是一大特色。三伏天炎热,自然界阳气蒸腾剧烈。这个时候是阴寒性质疾病的缓解期,也是阴寒病邪最弱的时候,要抓住这一段时间,积极进行“冬病夏治”。一些冬季多发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咳嗽、关节冷痛的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及体虚易感冒、阳虚多病等情况,选择这一时期来治疗疾病时最适合的了。
声明:本文为原创作品,作者授权发表。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欲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
更多精彩,可点击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