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调泌针法在糖尿病治疗中的运用

调泌针法在糖尿病治疗中的运用

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针灸对机体内分泌系统有着广泛的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针灸对机体的多种效应,往往与其调节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相关。针灸调节机体内分泌系统作用最基本的方式是影响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及使激素从产生到发挥作用的每一个环节,从而协调了激素对机体的调节功能。调泌针法
调泌针法是以中医阴阳平衡理论、经络学说为基础,结合西医“内环境稳态”学说,调节机体自身恢复平衡的一种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其特点具有调整经络虚实,调整神经失调,调整新陈代谢,调节机体整合作用等。
糖尿病的中医认识
糖尿病相当于中医的“消渴”病,中医对其的认识最早于《黄帝内经》时期,在《内经》中除有消渴之名外,还有消瘅、肺消、膈消、消中之名,并指出五脏虚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是引起消渴的原因,而内热是其主要病机。

糖尿病的针灸经络认识
中医经络学说认为,经脉与脏腑相互络属,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与足少阴肾经的病变也会造成肺、胃、肾三脏的水液精微代谢障碍,发为消渴之病。

辨证分型

上消
中消
下消

肺热津伤
胃热炽盛
气阴亏虚
肾阴亏虚
阴阳两虚

共同症状
口渴多饮
小便频数,浑浊如膏,腰膝酸软

特征症状
口舌干燥,尿频量多,烦热多汗
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燥
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体瘦
尿频量多,或尿甜,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
尿频,甚则饮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轮干枯,四肢欠温,畏寒肢冷,阳痿或月经不调

舌苔、脉象
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苔黄,脉滑实有力
舌质淡红,苔白而干,脉弱
舌红苔少,脉细数
舌苔淡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治疗策略

一、辨病位根据糖尿病的病情轻重,有上、中、下三消之分,及肺燥、胃热、肾虚之别。故上消则宜润肺、兼清胃;中消宜清胃,兼滋肾;下消宜滋肾,兼补肺。

二、从辨证分型论治肺热津伤治以清热润肺,生津止渴;胃热炽盛治以清胃泻火,养阴增液;气阴亏虚治以益气健脾,生津止渴;肾阴亏虚治以滋阴固肾;阴阳两虚治以滋阴温阳,补肾固涩。

治疗方案

【治疗原则】按“标本兼治”为则,以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主。

【取穴】以背俞穴为主。

【处方】肺俞、脾俞、胃俞、肾俞、胃脘下俞、足三里、三阴交、太溪

【配穴】上消加太渊、少府泻心火以清肺热;中消加中脘、内庭清降胃火;下消加太冲、照海滋肝肾之阴;阴阳两虚加阴谷、气海、关元补肾阴肾阳;心悸加内关、心俞,不寐加神门、百会宁心安神;视物模糊加太冲、光明清肝明目;肌肤瘙痒加风市、血海、蠡沟凉血润燥;手足麻木加八邪、八风通经活络。

【刺灸法】肺俞、心俞、脾俞、胃俞、肾俞、胃脘下俞等穴不可直刺、深刺,以免伤及内脏;其他俞穴常规针刺。

【调泌针法的运用】在调泌穴当中,可运用丘脑穴、垂体穴、松果穴、胰腺穴、胰副1穴、胰副2穴等进行治疗。丘脑穴在在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3寸处,功能有调整阴阳,安神镇静,调整神经功能及性功能障碍,调节内分泌失调等功能。松果穴有安神镇静,调脾健胃,调整气血,调节内分泌失调功能。胰腺穴在上腹部,当脐上4寸,前正中线向左旁开5寸(约在脾脏、胰腺处),有调脾健胃,降低血糖,补肾壮阳,固摄冲任,调节内分泌等功能,临床上常可配合体针,相互交替治疗,共同发挥作用。

发挥针灸总体控糖作用
合理结合药物治疗

由于糖尿病的复杂性,近年来本病的针药结合应用广泛,它既可以提高临床疗效,缩短疗程。西药治疗糖尿病需长期服药,副反应大,服用不当常导致低血糖等严重后果,这种现状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提供了扩展的空间。针灸结合小剂量西药也能达到较理想的降糖效果,同时可减少或减轻药物副反应,有利于糖尿病患者的长远治疗。

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疗效是明显的。由于糖尿病的证型是复杂多变的,其治疗原则应随之调整。如阴虚燥热的病人,不可以一味地清热,避免过用清热损伤阳气,要注意养阴以润燥,以调整阴阳平衡,常用太子参、黄精、麦冬等。此外,糖尿病病程久长,久病必瘀,对于血糖长期控制欠佳病人,注意活血祛瘀之法的使用,中药处方适当加用三七、川芎、当归等药。在针灸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药汤剂内服调整阴阳平衡,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选自《肥胖内分泌疾病针灸治疗》,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谢长才。编辑整理。】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